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7年第5期 ID: 80761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

◇ 隆 林


  开设选修课是高中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语文课如能切实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开设选修课的精神,必能使学生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按照新课标的精神编出高质量的选修教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本文主要结合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谈谈我们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选修教材必须重视基础性
  
  中学教育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管开设什么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这是不容置疑的。新课标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同时指出,“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重视选修课的基础性,应该成为编写选修教材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如何理解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是这样阐释的:“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这里,对基础性所涵盖的内容、应达到的程度和把握的分寸,以及必修课、选修课所奠定基础的不同内涵,都表述得十分明确。这应是编写选修教材如何体现基础性的依据。
  选修教材从选题的确定到内容的编排都必须体现基础性。比如,我们编的是《汉语学习与应用》,而不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唐宋诗词鉴赏》,而不是《唐宋诗词选注》;等等。《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作选读》等,不是系统地介绍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鉴赏研读。我们编写的《写作基础》不讲烦琐的写作知识和理论,而是通过提供切合高中生实际的阅读、写作训练,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扎扎实实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这有别于大学的《写作学教程》。
  选修教材要体现基础性,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
  1.把握好难易程度,控制好教材的量。
  这是至关重要的。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深化,这决定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尽管如此,面对十六七岁的当代中学生和每册教材36学时的教学时间,无论如何,教材的分量也不能太重。我们教材初稿曾普遍存在内容多、难度大的情况,定稿时我们努力把难度降下来,把数量压下来。比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初稿选入了韩愈的《进学解》《毛颖传》、柳宗元的《梓人传》、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苏洵的《管仲论》、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等,这些文章多为议论文,而且篇幅较长,比较难懂。定稿时我们置换了难度较大的7篇,选入的或为抒情记叙文,或为学生易学的一般议论文,文章篇幅也较适宜。《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初稿为24篇,最终减到10篇。
  2.避免教材内容的学术化、专业化倾向。
  选修教材的作者多是各学科的专家,他们拥有深厚的学养、前沿的理论、宽广的知识视野,但有时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教材中流露出学术化或专业化的倾向。发现此类问题,我们都努力说服作者并予以纠正。我们这样要求:不要轻易或贸然出现在学生看来比较生僻的概念或术语。编写选修教材,一定要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精挑细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选文要百里挑一,甚至要下披沙拣金的工夫。
  3.不能忽视必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重在拓展与提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人文内涵,片面求新、求深,练习设计大而空,不但教师很难驾御驭操作,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困难。在选修课教材中,同样需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的每个单元前都安排了一篇介绍小说要素的知识短文,用来突出单元欣赏的要点和小说文本的特点。《〈红楼梦〉选读》设置了“红学小词典”栏目,介绍红学的常识性知识。《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的课后练习,注重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均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也重视语言运用。《〈论语〉选读》属“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内容重在探索研究,尽管如此,我们也没有忽视语言训练,设计了类型丰富、切实具体的文言练习。
  
  二、选修教材要注意与必修教材的衔接,注重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新课标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同一套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新课标关于“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要求。从必修到选修,既要处理好衔接和过渡,更要明确是在什么基础上向什么方向拓展和提高。要把选修教材的编写纳入整套教材的编写中考虑,突出整体规划、设计。
  1.选修教材在内容上要处理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
  下面主要通过列表来展示语文版必修、选修教材作为一个整体在内容方面的对应。
  
  从列表不难看出:从必修教材的三大板块到选修教材的五大系列,过渡自然且衔接紧密,必修教材是基础,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合理的有重点的延伸。
  2.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衔接、对应,如果只是内容上的不必要的重复,数量上的简单的扩充,那么,恐怕就没有必要编写选修教材了。比起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在内容上必须要有拓展与提高,而且这种拓展与提高应该体现在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上,应实现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和提升母语素养的有机统一。
  从知识积累方面看,必修教材没有涉及的,在选修教材中就不能回避。比如在传统文化积累方面,除作品背诵外,选修教材可以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相关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在《唐宋诗词鉴赏》中就设置了“鉴赏知识”栏目,简单介绍古诗词的诗体、平仄、对仗、用典、词律等知识,为学生鉴赏古诗词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这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专业性质。很显然,选修教材对学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要求比必修教材高。
  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相比,有更为明确的指向和目标。我们不妨以文学鉴赏为例对语文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体现的不同教学目标作些说明。
  
  从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必修教材注重的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整体的理解把握,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作品的美,提高鉴赏能力;选修教材则注重在阅读、理解、鉴赏基础上的评价、探究和实践活动。从必修的“注重整体理解、审美体验”到选修的“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无疑是一个大提高,有一个从共同基础到个性发展的拓展和飞跃。
  
  三、选修教材要突出选择性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同以及实验区各种现实条件(师资条件、其他物质条件等)的差异,学校对选修教材的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选修教材的编写应充分提供多样选择的空间,应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和尽可能广阔的发展平台。
  1.教材品种要多样化。
  我们按照新课标规定的五个系列共编写了15种教材(已有14种通过审查),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4种、“小说与戏剧”系列4种、“新闻与传记”系列2种、“语言文字应用”系列3种、“文化论著研读”系列2种,可谓品种齐全。品种多样化,当然也要突出重点。这15种教材,属文学鉴赏类的8种,属语言应用类的5种,属文化探究类的2种。文学鉴赏类和语言应用类教材由于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更受学生欢迎,因而数量相对要多。文化探究类教材内容更专一些、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所以设置的品种相对较少。这样分布应该是均衡合理的。
   [##]
  2.内容构成要多样化。
  我们的选修教材从内容上看,比较多的是综合性的,内容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如《中外现代诗歌鉴赏》,以中外现代诗歌各自几个大的发展时期为序,精选中外代表性诗人的优秀诗作54首,大致勾勒出中外现代诗歌的发展和艺术面貌,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外现代诗歌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有的则更带专题性,重在点的开掘。如《〈论语〉选读》,在必修教材先秦诸子单元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最有影响力的孔子,从《论语》中选录了174章(约占原文的三分之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孔子在哲学、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等方面的主张,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红楼梦〉选读》以人物刻画为线索,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对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教材编排宜多样化。
  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确定不同的呈现方式。就内容的编排来说,有的按主题组元,如“人性价值的讴歌”“青春生命的咏叹”“社会人生意义的叩问”……(《中外戏剧名作选读》);有的按题材组元,如山水诗、边塞诗……(《唐宋诗词鉴赏》);有的按体裁组元,如消息、通讯、专访……(《新闻阅读与写作》);有的按内容要点组元,如“多角度的思考和描写”“细腻的感受和抒情”……(《写作基础》等。体例和设置的栏目也灵活多样。比如课后练习,侧重鉴赏陶冶的,主要设置“鉴赏与探究”或“品读·鉴赏”栏目;侧重实际应用的,主要设置“理解与应用”“技能训练”栏目;侧重探索研究的,主要设置“理解与探究”栏目。为避免预设结论,大部分教材和必修教材一样只设单元标题,但也不是千篇一律,若不作些引导或提示可能会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我们就预设了“导言”“单元提示”“助读”一类栏目。我们还在阅读鉴赏类教材中设置了“初读印象”栏目,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心灵去阅读、感悟、把握文本,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突出阅读的原创性和个人性。
  4.选文宜多样化。
  必修教材受制于共同基础性的教学要求和教材容量,课文的选择余地有限,而选修教材则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等角度选文,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鉴赏研读作品。《唐宋诗词鉴赏》在必修教材的基础上,从灿若星河的唐宋诗词中精选了40多位作者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21首、词15首(扩展阅读诗28首、词20首)。《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精选了7个国家著名作家的作品10篇,也较充分地体现了题材和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5.练习设计宜多样化。
  比之必修教材,选修教材的练习设计要灵活得多。可分析,可评论,可感悟,可鉴赏,可联想,可想象,可扩展,可比较,可专题,可综合,可演出,可创作……应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搭建展示身手的平台。
  选修教材的练习应更突出实践性。选修教材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我们在《唐宋诗词鉴赏》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从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延伸和拓展出发,设计活动指导。如第三课第三题:“‘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态由来画不成’这类意味隽永的句子,不但可以启迪智慧,而且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搜集课内外类似名句,以小组为单位举办一次名句接龙活动。”第四课第三题:“读《商山早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想象体味‘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第八课第三题:“芳草、柳等都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围绕这些意象的运用搜集一些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它们在抒发和寄托主观情意方面所起的作用。”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在阅读鉴赏指导中坚持贯串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演讲与辩论》避免采用一味传授演讲、辩论知识的做法,抓住演讲、辩论中的关键因素设计演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演讲和辩论。
  选修教材的练习应更带综合性。如《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7课《渐》的课后练习题,提示学生注意“渐”这一抽象时间状态的具体表现,然后提供朱自清的《匆匆》作为对比,让学生感受看不见的时间在人们身上的烙印以及作家感受清幽玄妙事物的慧心慧眼。这样的设计就体现了鉴赏与探究的结合。我们编写的15种教材,绝大部分都设计了模块综合练习,把听说读写活动整合在一起,促进鉴赏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
  选修教材的练习应更具探究性。以《中外戏剧名作选读》为例,每个单元都安排一篇中国戏剧、一篇外国戏剧,在“单元聚焦”中引导学生对所选文本进行对照比较,有利于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鉴别和探究。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