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7年第5期 ID: 80757

[ 常红艳 文选 ]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案例

◇ 常红艳


   个人简介
  常红艳,女,1971年出生,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三峡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兼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乐于探索,善于学习,笔耕不辍,教研成果丰硕,先后到海南、山东、辽宁、宁夏、广西等地作课改报告20余场。近几年撰写的教学论文及案例发表或获奖达56篇。曾获得湖北省骨干教师、湖北省优秀中学语文教师、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育观点
  还文言文阅读以鲜活的灵气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别,老师只有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并给予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近文言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足见诵读的重要。文言文是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文言文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读出韵味、读中品味、读后回味,充分感受文言文的情趣、意趣和理趣。
  一、读出韵味,感受“入乎其内”的情趣
  1.读得顿挫有致
  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但这里的读既不是一遍遍机械性地傻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似的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要有一遍的效果;而且要有一定的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在诵读中,老师既是参与者,也是参悟者,更是促进者。老师在难读处加以示范,在不到位处加以引导;作为隐形的穿“珠”者,应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恰当地安排诵读的形式。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是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朗读是离不开理解的,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朗读又反过来促进理解。读准字音要靠理解,如果知道《出师表》中“陈胜王”中“王”作“为王”讲,就不会错读为“wáng”了。分清句读也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应理解为“那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读时需在“其一”之后稍停顿;如果误解为“那一只狗坐在前面”,当然就会读错了。
  但是,仅仅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不够,还要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这就和理解的关系更密切了。文章是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朗读时只有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带着激情去朗读,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如《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要读出山的连绵起伏,声音就应该稍微延长;“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要读出山的陡峭高峻,语调宜高亢;“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要读出水湍急的气势,语速宜稍快;“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则应读出水的清幽秀丽,语气宜柔美;读“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时语调应哀婉。如此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反复循环,“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学生自然能体会感情,进入意境。
  2.读出生活体验
  语文即生活,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是:语文是语文,生活是生活,尤其是把文言文教得离生活越来越远。不少老师夸大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异,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其实,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巧设情境,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对接,学生就会学之有趣、用之有益。
  如教学《童趣》,要极力抓住学生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设法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以“趣”贯串课堂始终:内引体验(唤醒童心童趣)─创设情境(感受文本情趣)─外联生活(抒写物外之趣),让学生涉趣、赏趣、说趣。因此,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如果你就是文中那个想象奇特的男孩,请你为大家讲述发生的趣事,可从文中任选一件,发挥想象,把事情尽量描述得具体、生动;如果沈复是你儿时的伙伴,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还有哪些古诗文也表现了童真童趣?你在生活中享受到了哪些“物外之趣”?
  二、读中品味,感受“沉乎其中”的意趣
  1.品出意外之意
  语文学习是欣赏与创造美的过程。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他将“滋味”作为对作品的最高美学判断,可以想见,他是将写作当作创造美的过程来看待的。同时他又指出,诗歌当“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用“味之”来概括品读的过程。文言文表意含蓄,语言凝练、典雅,讲究炼字琢句,用典采韵,因此要含英咀华,细细品味,读出言外之意。
  品语言。如《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应抓住关键词“上”“入”来品,要品出苔痕与草色的有情有意,品出环境的清幽宁静,品出主人淡泊平和的心境,从而见其“德馨”。
  品形象。如教学《五柳先生传》,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不知”“不详”来品出五柳先生的隐士特质。抓住“不”字系列词:“不慕”(荣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酒)、“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等品出五柳先生的真性情。抓住“闲静少言”“欣然忘食”“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使“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依然“晏如也”,品出五柳先生的追求。这样,学生自然就能理解“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的含义,明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内涵。
  2.品出意象合一
  刘勰《文心雕龙》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需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阅读文言文就应该沿着作者思维的轨道,走进作品的意境。这就需要学会从文字入手,充分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使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充分展现在眼前。
  譬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一句,老师就可以勾勒出一个广阔空灵的境界:水一定是在等待着谁,所以用天空的澄澈将自己染色。清澈的碧波掩映着青山、蓝天、乱花、浅草,掩映着白云、红叶、绿树、山崖。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饶有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这一切,恰似一首回荡在云天之上的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太白的诗也无法比拟这狂野的水了。如飞箭的速度,如奔马的态势。巨石如何?险滩又如何?水以它奔驰的生命,飞过、淌过、流过。水以速度演绎出自己生命的奔放!当脑中出现一幅幅意象合一的画面后,学生怎能不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怎能感受不到这静中之景、动中之情?
  三、读后回味,感受“出乎其外”的理趣
  1.读出人生理趣
  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智慧,阅读时不仅要读出意味,更要读出思考,要从文学韵味中悟出人生理趣,从而愉悦心理和陶冶精神。
  如教学《〈论语〉十则》,我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读书卡”,编写《〈论语〉心得》。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一步回味这十则格言的含义,并用这种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从而加强文言文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如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有的学生就感触颇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经验让我们处理问题驾轻就熟,教训让我们不会重蹈覆辙,反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能起积极的作用。还有学生悟出了学习的道理:没有反思的学习,就像只吃草而不知反刍的牛羊,知识只有通过反省才能融入自己的血脉中,读的书再多,如果没有反思,那么最多只能称得上两脚书橱;反思,会让我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追求,反思,更会让我们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学生从中悟出了立身处世的原则: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要讲诚信,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一言九鼎。一则论语能让学生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便是经典的魅力。
  2.读得余音绕梁
  文言文精约优美、深沉含蓄、意蕴悠长,反复诵读,会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且口齿留香,终生难忘,有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用。
   [##]
  例如,让学生品味《蒹葭》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有的说美在音韵:一唱三叹,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韵律美。有的说美在语言:文字简约,文中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而主人公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跃然纸上。有的说美在意境: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有的说美在人物: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气质。有的说美在留白:余音绕梁,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的空间。……这里,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读的魅力。
  在反复诵读中,学生看见了花开花落,听到了潺潺流水,悟到了人生哲理。《记承天寺夜游》告诉我们什么叫“闲”,《湖心亭看雪》告诉我们什么叫“痴”,《送东阳马生序》告诉我们什么叫“勤”,《出师表》告诉我们什么叫“忠”……段段文字、篇篇文言创造了一个多彩的世界。漫步其中,不仅能享受其中的美和情,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探索的快乐。
  当然,学习有法,教无定法。同一篇文言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教出不同的情味和效果,但不管怎样的教学方法,只要能让学生“学”得其法,“读”出其味,“悟”出其神,就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智慧飞扬、情感碰撞的舞台。
  
   教学实录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不由得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就有许多表现少年儿童聪颖、机智的故事,至今流传。大家知道哪些?
  生:(纷纷举手)司马光砸缸。(生笑)
  师: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假如当时你遇见有人掉进水缸里,你会怎么办?
  生:大家一起用力把缸推倒。
  生:扔条绳子把他拉出来。
  生:掷根木棍让他爬出来。
  师:砸缸的司马光是机智的,同学们能不局限于故事,有自己的方法,更机智。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两个聪明机智的少年。他们是谁呢?请看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
  二、导读《咏雪》
  (一)读准字音
  师:大家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你认为文言文应该怎么学?
  生:要多读。
  师:是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放声朗读《咏雪》。第一遍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把笔拿起来,把注释中那些读音特别的字拼注在书上,并大声朗读一遍。
  (生放声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遍课文,争取做到读准字音?
  (师生同评、同议:是否读准了字音,为什么要这样读?)
  (二)读准节奏
  师:读准了字音还不够,诵读文言文还要讲究节奏,怎样才能读得有节奏呢?
  (师板书: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哪位同学先来试试?
  生: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师:她读得对吗?(生点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谢太傅在大雪天里举办家庭聚会。
  师:噢,原来是根据文意来读准节奏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对话交流。)
  师:下面请两人为一组,每人读一遍给对方听。听听同学读得与自己有哪些不一样,看看根据文意,哪一种读法更好,将有争议的句子或疑难点圈点勾画出来。
  (生边读边就句意质疑,师生同讲,疏通难句。)
  生:文中最后两句该如何读?
  师:这两句确实是全文的难点,要读准这一句,首先要弄清前面“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与今义是否相同。
  生:与今义不同,文中的“儿女”指的是侄儿侄女,即谢安哥哥的儿子和女儿。
  师:谢安何许人也?
  生:谢安是东晋名士,曾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师:噢,文中的“公”原来指的就是鼎鼎有名的谢安。那么最后两句话又是介绍谁呢?请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意。
  生:那个兄女就是谢安哥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师:你看,根据文意便可读准节奏。下面谁来攻破这两句?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好,攻破了难点,有谁来挑战全文?
  (生陆续举手。一生读全文,摇头晃脑。众生笑,热烈鼓掌。)
  师:金奖银奖不如大家的夸奖,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这位同学最好的肯定。大家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节奏把握得比较好,而且读得很投入。
  师:是啊,随着理解的深入,这位同学不仅读准了节奏,而且还读出了语气。看来,他已经将《咏雪》读懂了一半,还有一半则需读出韵味。怎样才能读出韵味呢?
  (老师范读。)
  (三)读出韵味
  师:听听看,老师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是背诵,而且老师读得有抑扬顿挫,还摇头晃脑起来了。
  师:古人读诗文叫“吟”,吟者,唱也。唱起来,声情并茂,那是要进入境界的。“口咏其言,心惟其义”,吟着诗文,体会情感,进入意境,自然就会有抑扬顿挫,自然就会摇头晃脑了。下面请大家找出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也来试着读出它的韵味,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摇头晃脑)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师:你的朗读再现了谢安当时的语气及神态,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生:大雪纷飞,谢安即兴提问,很有生活情趣。
  师:是啊,谢安不愧是东晋名士!他经常召集众子弟谈诗论文。他捕捉到了生活情境,顺势引出了问题,有趣!你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便有多广阔!(生笑)
  生:我喜欢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读“因风起”时语调上扬,尾音延长),这句话把纷纷扬扬的白雪比作了轻盈飘飞的柳絮。
  (四)读出意趣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谢道韫的聪慧与才情,同时也把我们带入了飘飘洒洒的大雪之中。大家见过雪吗?(生摇头)没见过,那给我们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见吗?(生齐答:想!)那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眼前就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吗?(生闭上眼睛约10秒)你知道古代诗人眼中的雪是怎样的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这些诗句中哪些词语是比喻雪花的?
  生:梨花、飞花、玉蝶、玉龙、花、米。
  师:下面假设你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请你用以下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差可拟。”
  曰:“未若。”
  (学生4人为一组讨论,并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交流。老师指导,并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师:哪一组先来挑战?
  生:撒糖空中差可拟。
  生:未若槐花迎风飘。
  生:未若鹅毛当空舞。
  生:棉絮纷飞差可拟。
  生:未若梨花漫天飞。
  生:未若天仙散百合。
  生:樱花飘落差可拟。
  生:未若玉屑静静落。
  师: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学生举手。)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生:我认为还是兄子的那句好,“撒盐空中差可拟”很率真。
  师:人物形象很率真!那么你认为这句话对雪花的描述又好在何处呢?
  生: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相同。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太相似。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观察,抓住了盐和雪花的形似之处。不过,我想此时的雪一定是雪籽,(生笑)还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
  生:我还是觉得兄女的回答更好。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有美感。
  师:柳絮和雪花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和神的统一。
  生:我觉得“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有美感,且有诗意。
  师:我觉得同学们写的很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而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不是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吗?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的。好的,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象去诵读《咏雪》吧。
  (生诵读《咏雪》。)
  三、自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诵读,老师忍不住想再读一篇,请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师诵读《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一个字:好!(生笑)
  生: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bù”,老师读成了“fǒu”。
  生:这里应读成“fǒu”,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和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在书上将疑难点圈点勾画出来。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以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位同学读叙述性语言,一位同学扮演友人,一位同学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就在眼前。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大家一起来寻求答案。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经过了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来了。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已经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对,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加以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回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过奖过奖。
  (生大笑,长时间的掌声。)
  师:刚才两组的表演大家喜欢吗?
  生: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同样体现了元方的机智及个性。
  师:刚才两组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合上书,看看现在你脑海里还留有哪些你喜欢的语句。
  (生自由诵读。)
  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一生背诵《咏雪》全文,其他学生鼓掌。)
  五、结束语
  师:从课堂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颖、机智。但你想知道七岁的王戎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为什么不为所动吗?你想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他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评论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想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