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短论]
识字是阅读和写字的基础,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少考虑识字的深层次问题——汉字的文化内涵,只注重识字的工具性,忽视识字的人文性。我们主张以文化的视野审视与实施识字教学。认为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不应只关键识字的数量与速度,而应从中华文化传承与熏陶的高度,关注、开掘汉字蕴涵的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识字教学文化视野的内容侧重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是识字的总目标之一,但这只是量的要求。其质的要求是,促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汉字的创制和使用过程中,重视情感价值、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渗透,几乎成为汉字的最高文化指归。正如专家所说:“汉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当人们写一个汉字的时候,日的在写它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到汉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汉字转化为语言。”譬如“孝”,在金文中的形态像老人扶子。南字形可以看出,最初的孝可能是指对父母的赡养、照顾。对此《说文》解释道:“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孝就是要尊敬父母、无违父母。对父母的赡养、照顾、尊敬是一种爱,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因而,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说,这在今天也是值得倡导的。
2 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
汉字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也是一个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象及宽阔的审美空间。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汉字的审美特质表现在:
第一,形体美。汉字是依类象形而来,汉字的象形性,决定了汉字是审美型文字。汉字形体构成给人以和谐、平衡、匀称的美感。各部件之形状闪烁着美的气息。古人说得好,汉字的“横”如“列陈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动之美;“竖”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同时,汉字凝聚着自然万象,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其内核展示出种种鲜活的生命形象,辐射出无尽的生命信号。
第二,音韵美。一个字就是一一个独立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有各自不同的声调。连字成句,连段成篇,有押韵,有平仄,有节奏,有起伏,像一首旋律优美的歌。可以说,几乎所有音乐美的元素都可以在汉语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第三,意蕴美。形体美、音韵美只是汉字的外在美,意韵美是其内在美。汉字既不排斥形而下的世俗图解,又巧妙包容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内外和谐统一构成汉字立体的审美空间。如对“美”字的起源和本义人们似乎并无明确解说,一种是“半大则美”。另一种是“羊人为美”。我们无需追究孰是孰非,但从中可窥察其原始的审美观念。“美”这个精神文明生产符号包含的审美因素,就是感知愉快和情感宣泄的人化,亦即动物性愉快的社会化、文化化,是社会性产物向心理功能特别是情感和感知的沉淀,这恰巧与“半大则美”相联系;而“羊人为美”则是社会性建立的规范和它向自然感性的沉淀,一也就是理性存积在非理性中,而文化模式对人性塑造开始起作用。从美学看,这种宇宙(天)一人类(人)统一的系统意义就在此,它强调了自然感官的亭受与社会文化功能的交融统一。亦即“半大则美”与“羊人为美”韵统一。一个小小汉字,竟蕴藏着这个玄妙的审美哲理意蕴!
3 提高思维品质
汉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整体性。即善于全面考察问题,从事物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如“获(獾)”展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猎归场面:左边是猎犬(反犬旁),右上是丛林(草字头),右下边是手(又)中提着猎物——飞禽(隹)。“获”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善于在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奉质、长于揭露现象的思维特征。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在构字时有着井然有序的科学体系。汉字的表意性特征,体现在以形象的具体反映意象的抽象,尤其在类比性用字思维上。汉字的类比常常使思维在事物的表象上进行。以由经验观察所提供的事物的表象特征而不是本质特征为分类和比较的依据。如“题”,《说文·页部》:“额也。从页,是声。”“题”的本义为额头,引申为物体的前端,再引申为题目。这种引申从具体到抽象,引中前后的两个义项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先民崽维方式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从表象上进行整体把握,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方式把词义引申下去。汉字的表意性特征,可以使学生在汉字个体中,明确字义的范畴;在汉字群体中,联想、判断各个字族不同的意义区问,从而能遵循逻辑规律,层层推演,训练思路。
二、识字教学文化视野的技术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的识字意识和习惯。然而,在一些识字教学课上,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生字的“容器”。而教师则成为“灌输器”,不管学生接受与否,一味将汉字知识倒给学生,然而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不待教师教学生自会学的境界,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难题。我们认为从文化视角实施识字教学,既需要理念上的转变,也需要技术策略的支撑。
1 字理剖析策略
加强字理分析,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告诉我们:
第一,识记汉字是有规律的,掌握了方法,就能执简驭繁。触类旁通。汉字字形的千变万化,给识字带来很大困难,但如果根据规律将同类字归在一起学习,有助于对同一类字的认识。例如,可以根据象形、指事均为独体,会意、形声都是合体的规律将汉字分为独体字、合体字,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独体字可充分利用象形、指事的规律,采用古文字作背景,沟通物象、占文字和今文字,以此强化学生对字形的识记和对字义的理解。合体字可分为会意、形声两大类。对会意字,可充分利用其特点分解组合,即把会意字分为若干组,每组由2~3个熟字组成一个生字,生字的意义由熟字合成。譬如“小-土-尘”“不-正-歪”等。这样既加深了对字义的理解,又强化了对字形的记忆。形声字则可按其声符再次归类。如此不但突出了字形的难点,便于记忆,而且有助于攀生根据义符分辨字义,并凭借字音相 [##] 同或相近的特点记住字音。当然,根据汉字造字规律进行分类的方法远不止这一种,还有同音字归类、基本字带字等。
第二,理解字义是有理据的,尤其是明晰度高的字。众所周知,汉字除少数表音字外,大都可以从字形上看出字义,因此,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这为教学提供了解释能力,教学中应通过汉字的构件讲清其意义,让学生把握其形体结构的内在理据,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丈”既指数量,又指人,两者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必须从字源及其意义的演变中去寻找。“丈”,篆文字形由十、又构成,到楷书中才写为“丈”。十字代表十尺,又足手,手持十,即量够十尺——一丈。后指老人、长辈。又由老人、长辈引申指丈人、丈母(即岳父、岳母),也用为成年男子的称呼——丈人。从内部理据去探究,字义很容易理解。
2,情境渲染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汉字丰富文化内涵的呈现,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识字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游戏法、表演法、实验法等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的手段之一。能展现汉字丰富的文化底韵。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科学运用不仅能丰富课堂教学信息,还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内容。有助手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识字·形声字》教学片段:
师:老师也找到了两个虫字旁的字,你们认识吗?
(教师出示“蜡”“虹”两字)
生:一个是蜡烛的“蜡”,一个是彩虹的“虹”。
师:真奇怪,这两个字为什么也有虫字旁呢?蜡烛的“蜡”和彩虹的“虹”与小昆虫、小动物有联系吗?
(实物展示蜂巢)
师:瞧,这是小蜜蜂的家,我们叫它蜂巢。白白的这一层是蜜蜂酿蜜时分泌出来的物质,叫蜂蜡。大家可以上来摸一摸。
(学生上前用手触摸感受,据此展开讨论,从而认识到“蜡”原是蜜蜂的分泌物,这也和昆虫、动物有关,所以“蜡”有虫字旁。)
师:“虹”字为什么也有虫字旁呢?
(教师出示雨后彩虹图,学生依据图意讨论、发言。)
生1:彩虹像条弯着身子的长虫,所以有虫字旁。
生2:我听奶奶讲,雨过天晴了,天上就会有一条前后长着两个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边喝水,喝够了又回到天上去。
师:这位同学的奶奶讲的是民间传说。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虹”真的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所以“虹”就用“虫”作偏旁。
不难看出授课教师恰当地运用了实物展示和课件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蜡”“虹”的字理,将枯燥抽象的汉字符号变成立体的图画,变成可联想的事物。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动人的故事。学生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汉字,通过对汉字的体验、理解,初步领悟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多元体验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识字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的养成。引导学生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体味汉字深邃的文化内涵。学习方式多元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意识,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如针对字义、字形的理解与识记,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启发学生追本溯源。然后展示、交流成果。另外,要想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变化,还应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促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结合现实生活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不能忽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在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识字的同时,通过字形的表层和深层,透视其文化内涵,接受其文化浸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