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秋季,语文出版社编辑一行15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Pe ylvania)西彻斯特大学(West Chest University)教育学院(College of Education)做短期研修,同时也参观了彻斯特县(Chest County)的三所中小学,并与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人们常说,看景不如听景,但这一次身临其境后,耳闻目睹的感受之深远远超过原先纸上的见闻。虽然只有短短两周时间,对美国教育的感受可能失之浮浅,而且按思维惯性,把所见所闻与国内教育现状一一进行比较,可能也会失之偏颇,但每每在感慨之余,总觉得鲁迅先生当年提倡的“拿来主义”,时至今日仍有奉行的必要,特别是教育上的一些东西,我们不妨先认真学习一下,再按国情进行甄别,看看到底有哪些好的“主义”,我们可以拿来活用。下面是笔者研修期间做的一些记录和随感,也许可以供有识之士参考。
一、在西彻斯特大学听的三次讲座
第一次:主题:由学生决定课程
主讲:布朗博士(Dr.Dave Brown)
这是在西彻斯特大学听的第一次讲座。在具有中世纪城堡风格的教育学院主楼的会议室,我们围着椭圆形桌子坐在一起,15人加上布朗博士和一直帮我们安排研修活动、临时兼作翻译的蔡薇薇博士。这种形式更像一个讨论会(Forum)据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蔡博士讲,美国人的习惯就是坐下来各抒己见,发言、讨论,需要的话举手表决,从小学课堂起就这样了,一直到大学、进研究院,都是如此。
布朗博士的讲座很短,主要介绍一所初级中学进行了26年的一项实验,即由学生决定课程。具体做法是:
在开学第一周,先教学生如何提问(比如让学生明白提问的关键是要问开放性的问题,问题可以涉及任何方面)。布朗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两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些很有意思,比如关于学生自身的问题有:怎样才能让人们喜欢你?在公众场合表示自己的情感有什么错?为什么我的腿上有那么多的毛?怎样才能得到钱,多少钱会够呢?为什么必须上学校要求的课程?当我毕业后应该在什么地方生活呢?我会永远好看吗?我会在生活中成功吗?等等。关于世界的问题有:为什么人类在破坏环境而不是保护它?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发生吗?人类复制是件好事吗?为什么有些人具有偏见和歧视?为什么老师要发脾气?当我成年时美国还是这个样子吗?为什么一些青少年吸毒?为什么会有黑社会?为什么要有死刑?为什么政府要隐瞒事实?什么是灵魂?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样产生的?等等。
老师把这些问题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经过一个月的讨论,把这些与自己相关的人生问题归类,然后与老师一起决定上哪些课程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计有八类:1.个人前途;2.保护环境;3.如何得到世界和平;4.如何挣钱;5.健康和医疗;6.个人是否正常;7.怎样交朋友和约会;8.有关当今和未来的科技问题。学生选定的课程,没有严格的科目界限,几乎都是“交叉学科”。
布朗博士说,进行这项实验,老师首先要相信,在理论上,分科限制了学生学习。然后要明白学生应该学什么,关键要让学生关注思维发展。在思维发展中,几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要学会,即做决定方法、研究方法、口头交流方法、理解方法等。布朗博士最后强调说,这些交叉学科学生非常喜欢学,有动力学,因为它们能解决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
在我们中小学主要课程和教材基本上还是大一统的“国情”下,美国这所中学的做法太超前了。不过,他们强调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自身成长来进行教育,使人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务实”“学以致用”的理念。
第二次:主题: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主讲:鲍令博士(Dr.Boling)
鲍令博士讲的Character Education,大概相当于国内说的“品德教育”,但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更多地注入了一些个性或品质方面的训练和要求。讲座的副题是A Moral Education Movement in Schools in the United States,即“美国学校的品德教育运动”,这是针对美国社会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活动,比如一个多元社会不可避免的价值冲突、急剧增加的道德问题(如暴力)等。她讲的两个关键词是“尊重和责任”(Re ect and Re o ibility),之所以强调这两点,是因为“尊重和责任”是个人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一个更人性化的民主社会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维护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所必需的。讲到“尊重”的具体内涵时,鲍令博士说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形态和维持这些生态所需的环境”。这样就牵涉到整个生态和环境了。显然,这个要求比我们一般理解的“自尊”“尊重他人”要高一些。
鲍令博士接下来列举了从“尊重和责任”派生出来的个人品德,计有:诚实(honesty)、公正(fairne )、宽容(tolerance)、自律(self-discipline)、同情(compa ion)、勇气(courage)、合作(cooperation)等。具体到学校教育中,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品德教育:首先教师要成为一个榜样,要关心学生,做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有利于品德发展的气氛;有品德纪律;课堂环境民主;通过相关科目(比如艺术、历史)陶冶情操;学习中相互合作。
在这次讲座中,鲍令博士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公正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三个孩子,分别是4、9、18岁,现在有六块糖,怎么分配比较“公正”?三个孩子的意见是这样的:4岁的孩子说,六块我都要,别人会让我的;9岁的孩子说,每人两块,但要称一下每块是否重量相等;18岁的则说,按考试成绩好坏,分别拿3、2、1块。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公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慢慢培养而成的,一般经过如下阶段:1.对个人行为进行奖惩(比如在《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一说谎话鼻子就会变长);2.行为是否会给个人带来好处;3.行为是否会取悦父母、老师、朋友;4.行为是否合乎法令;5.认识到某些法令也有错,但是会遵守;6.评判甚至改变法令(比如甘地、马丁·路德·金等人)。
第三次:主题:美国人文课本中的性别问题
主讲:孔宝玲博士(Dr.Ailing Kong)
孔宝玲博士讲的课本中的性别问题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很新鲜,因为国内较少有人关注这方面的差异,或者说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不平等的性别差异。现在听人讲出来,不免猛然一惊。
据孔博士介绍,1972年的美国教育修订案中已注意到性别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书中出现的男人和妇女,要一样下厨房做饭、洗碗、修补家用、洗衣、洗车,同样去照料小孩……男人也会和妇女一样胆小、脆弱、对机械不开窍、不讲逻辑……男人也可以是彬彬有礼的,乐于合作、不积极的,或爱干净的。既然在现实生活中,男女都会有这样的性格特点,而在课本中把男女分类描述为‘男子气的’或‘女人气’的,这是在扭曲现实。”所谓的“男子气”常常有这些特点:有探险精神、争强好胜、好争辩、敢说敢做、有竞争性、有主见、不怕冒险、自信等;“女人气”则更多体现为:温柔、好冲动、情绪化、善于养育、容易惊慌、消极服从、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等。
说简单一些,比如在课本所讲的故事中,常常出现的是“好动的男孩”和“安静的女孩”的形象。1972年的一个数据统计清楚地显示了当时的美国课本是如何塑造这种性别形象的:故事主角的比例,男性占46%,女性只有15%;安静的女孩形象占72%,好动的男孩形象占70%,与此同时,安静的男孩只有28%,好动的女孩只有30%。
[##]
孔博士说,故事书中有了这样的性别角色分配,那么读故事的孩子就会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塑造成那样的性格角色。这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因此,她建议尽量选择一些无性别歧视的读物、无性别歧视语言的文章:其中每个人物,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人物成功与否不根据性别来判断;职业选择不由性别决定;衣服的选择根据书中情景的需要而不是人物性别;女性不总是比男性脆弱和娇气。
这些建议也许对国内中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的编写有借鉴作用。
二、参观彻斯特县的中学
1.在一所初中
布朗博士讲完后,开车带我们去一所初中——莱德诺中学(Radnor Middle School),这所学校的课程就是由学生决定的。
走进一个八年级的教室,看到大概30名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着几张桌子坐着。因时间紧,我们只向老师、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听他们回答。以下是几个有趣的例子:(1)学生们如何挣钱?答:(一男生)不用挣钱,因为父母有钱;(一女生)看护小孩子,每小时挣8美元,上个暑假挣了800美元。其余学生的回答还有:清洗游泳池、帮人带宠物、给人读故事书、帮高尔夫球场除草等。(2)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答:要用功、多参与、向他人学习。(3)如何与他人沟通?答:大多数达成共识,并学会妥协。(4)老师如何考评学生?答:不分ABC,但每人有一个卡片,要在开学两周内自己定下学习目标,然后过一段时间,对照预定的目标看看自己比原先有多大的进步。
回答问题时,几乎每个学生都举手要求回答,显得积极、活泼,而且讲话真诚。“真情实感”这几个字用在这些学生身上非常贴切。
2.在一所高中
在彻斯特县一所高中的会议室里,我们和校长、教导主任还有两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座谈。
教导主任送了我们一整套初中“文学”教材及教师用书,并介绍说,他们的教科书每六年编(修订)一次,由多家出版社提供,到学校来试验后,让高中老师提出意见,然后学校有一个委员会决定选用何种教材。
两个中国学生都是在国内上完初中后来彻斯特县读高中的,谈到语文教科书与国内的差别,他们认为在美国中学,一是教材选文涉及文学家的范围更广,不像国内选文总限于鲁迅等名家;二是课外的阅读量很大,一学期要读四五部长篇,比如《红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愤怒的葡萄》《灰姑娘》等,还要写出书评(个人对情节、主题的理解等)。
翻看校长赠送的这套初中“文学”教材,最深的感受是内容精细、容量大。初中阶段所学的“文学”已经很专业了,比如八年级设置的六个单元分别是:1.虚构与非虚构;2.短篇小说;3.非虚构的种类;4.诗歌;5.戏剧;6.美国小说的主题。算起来,一学年所选小说共计24篇,诗歌34首,这个量和国内初中课本比较起来,显然大了许多(国内一初中语文课本三学年所选小说计20篇,平均每学年不到7篇;现代诗歌14首,平均每学年不到5首);而且选材范围很广,比如小说从马克·吐温、爱伦·坡、欧·亨利、契诃夫等经典作家一直到当代美国的亚裔作家作品都有涉及。
现在回头来看国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新增加的选修课程,其中有两个系列都属于“文学”范畴(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可以说已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文化视野的开阔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更是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能逐步提高。
三、与西彻斯特大学校长座谈
我们与西彻斯特大学校长Adler女士座谈,干练的Adler女士在自我介绍时说,在西彻斯特大学历史上,男校长平均在位5年,女校长平均在位4年,而她已当了14年的校长。业绩不言自明。
座谈会是访谈式的,我们问,校长回答。从谈话中得知,西彻斯特大学为公立大学,已有百年历史,现有在校学生1.3万人,校园风景优美,古老的树木随处可见,而且没有围墙,无论是谁,进出自由(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度),吸引了方圆100英里的学生来就读。西彻斯特大学主要为宾夕法尼亚州的教育服务,其他州的学生来上学,要加收一定的学费(因为州里对本州学生有某些免费)。西彻斯特大学在学术上也很有影响,其中教育学、教育理论等方面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Adler女士说,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能是筹集资金,她自己同时还从事一些社会活动(为非营利机构工作)。谈到“全球化”还是“美国化”的问题,她认为应是世界平等,要多样化。她曾去过上海,谈到对中国的看法时,她认为中国发展很快,但环境也要保护,中国应“有责任地成长”。最后我们问她是否支持希拉里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时,她笑着说:“当然,希拉里聪明、漂亮、能干,她为健康、卫生事业做了不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