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中,由于不再硬性规定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课文篇目,一时诸家纷起,大胆创新。语文版、人教版等初中课标《语文》教材当年首批通过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后,语文教材多姿多彩,这正是课改后教材繁荣的表现。但是,自2004年秋季课标本高中《语文》教材陆续上市后,笔者发现,有的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与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个别阅读篇目有重合的问题,实验区的一些教研员和教师也对此颇为不解。对此,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分析,愿借此文把自己的一些分析、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对重合篇目的考察
为便于考察和说明问题,本文以实验区份额占有率相对较高的语文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和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重合篇目为对象,按它们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依次出现的次序,向前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依照国家“一纲多本”教材编写方针编写的版本,分类作一下对比考察。
两家重合篇目共有7篇,其中,诗歌3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经·采薇》、《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文4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我有一个梦想》(美国:马丁·路德·金)、《寻找时传祥》(孙德宏)、《囚绿记》(陆蠡)。
1.重合篇目追溯
《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级下册;此篇曾见于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四册,在2000年12月第二版高中《语文》试验教材中变为《语文读本》第三册里的篇目,现见于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诗经·采薇》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级下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初中《语文》仅仅选取全诗六段中的最后一段,高中《语文》选用了整首诗。
《再别康桥》见语文社2003年12月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此篇曾见于人教社高中《语文》1990年版试验教材第一册,2000年12月第二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三册,现见于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摇 见语文社2002年6月版八年级上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
《我有一个梦想》见语文社2003年5月版八年级下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
《寻找时传祥》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八年级下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的初中语文篇目。
《囚绿记》见语文社2003年1月版九年级上册,后见于人教社2004年5月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从以上追溯可以看出,重合篇目均出现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且在7篇重合课文里,有4篇是语文社新开发为初中语文课文,后来被人教社选为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的。
2.对现代文重合篇目文字处理的考察
(1)文字相同的文本1篇:《囚绿记》。
(2)文字处理不同的文本2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寻找时传祥》。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为原文。语文版初中《语文》将其用作课文时作了改动,主要有两处:①原文为:“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现改为:“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2005年5月第2版)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另一面”含义不清,有港督的旗帜不止一面的意思;把“另一面”删去,意思更清楚了;同时增加一个“再”字,加强了语气。② 原文为:“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现改为:“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在“添马舰”后加上了“军营”两个字,意思清楚明白,原文从字面上容易让人误解“添马舰”为一艘军舰。
这两处改动值得称道,因为从字面上扫除了歧义,课文更经得起推敲。
《寻找时传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为原文。语文版初中《语文》将其用作课文时,有删改,一是删去了原文第四部分,将第三部分与第五部分合并在一起,使篇幅适宜初中学生学习,叙述内容也更为集中;二是对原文第二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作了改动。原文为:“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乍一看,这句话理解起来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句子有歧义。“爸爸当年给他们讲周恩来总理给他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在字面上有两个意思:①爸爸讲述时的口气和眼神;②周恩来总理夹菜劝饭时的口气和眼神。这里到底说的是谁的“口气和眼神”?根据上下文分析,我们认为作者要说的是“爸爸的口气和眼神”,于是原句改成“至今,他的儿女们还清楚地记得,爸爸当年讲起周总理给他夹菜劝饭这一往事时的口气和眼神……”
这样的改动同样值得称道,因为它避免了理解上的歧义。
(3)译文版本不同,文字删节、处理也不同的文本1篇:《我有一个梦想》。
人教版高中《语文》采用的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许立中的译文,对译文“有改动”。语文版初中《语文》采用的是陈蜀之的译文。考虑到译文的准确性和篇幅要适合初中生阅读等问题,编者根据英文原文,参照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译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译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版译文,对陈蜀之的译文作了部分删节和个别改动,使“我有一个梦想”的主题更为突出,句子显得信达、流畅。如在不违背原文主旨,不影响原文表达力的前提下,删去了陈译的400来字,压缩了篇幅。再如,原译文“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现在,删去了“的生活”三个字,句子的主语由“黑人的生活”改成了“黑人”,范围扩大了,句子变得简短有力,与前半句“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在意思上连接得更为顺畅,更加吻合。再如,原译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现改为“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兑现支票,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要求将支票兑现”读起来就不如“要求兑现支票”流畅。破折号“——”在这里原本对“支票”起解释作用,但从原译文中看起来,注释的意味已经不很分明,删去以后,意思反而显豁了。值得称道的是,编者不人云亦云,坚持对译文的词语做认真推敲,力求使入选课文的译文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比如:原文“symbolic shadow”一般译本译做“雕像”,现译做“灵魂安息处”,这样突出的是“林肯精神”而不是偶像,可能更贴近作者原意。原文“…is still languishing…”有的译本做“仍然萎缩…”,但“languishing”一词意思重在“(因外部因素而)无生气,变得虚弱”,“萎缩”一词更侧重自动义,与原意不合,改译为“仍旧……受苦受难”,较为准确。
二、篇目重合的原因分析
初高中语文教材阅读篇目出现个别重合的现象,是本次课改中出现的有趣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说其出现有必然性,一是因为如果还像以往的“一纲一本”的编写情形,肯定不会出现初高中语文教材阅读篇目重合的问题;二是高中与初中重合的篇目均出现在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或第二册,即都出现在高中一年级的上学期,说明在国家实行“一纲多本”教材多样化的编写方针下,编写下一学段教材的编者有必要考虑与前期编写的上一学段教材的衔接问题。说其出现有偶然性,是因为各家开发新选文的努力还做得不够,否则,也不会出现初高中语文教材个别阅读篇目的重合问题。同一学段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阅读篇目重合,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而不同学段的初高中教材出现阅读篇目重合,尽管都可以理解为尽力开发优质文本资源,但站在读者的立场来看,总有点说不通。
[##]
从长远看,随着优质文本资源开发的深入和教材的修订,这个问题会得到较好的解决。但因为初高中两家出版社都已依据各自课程标准的目标,从阅读教学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处理,由此引来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即这两家在现实中的解读是怎样的?毕竟,这为人们对比初高中阅读教学的得失,提供了难得的实例。
三、文本处理的分析对比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编者自然要充分挖掘、运用优质文本这个例子,力求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地落实课程目标的有关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此相关的目标是第四学段第7条:“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此相关的目标是“阅读与鉴赏”第6条:“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第7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下面笔者依据初高中各自的阅读课程目标要求,来逐篇分析一下语文版初中《语文》和人教版课标本高中《语文》重合篇目的课后练习设计:
1.《大堰河——我的保姆》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思考与练习作了如下设计:“一、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一些什么感受?你能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请引用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谈一谈。二、课文是一首抒情诗,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诗中除少量直接抒发‘我敬你/爱你’的感情的诗句外,更多的是在满怀激情的叙述中表达了对大堰河挚爱的深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四至十节,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这几节诗中诗人记叙了大堰河的一些什么事情?这一部分可以分成几个层次?2.仔细体味一下,诗中的叙事和一般记叙文的叙事有什么不同,诗中的抒情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抒情又有什么不同。请读读你印象最深的诗句,谈谈这首诗叙事抒情的特点。三、诗人在开头写到‘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结尾又写到‘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这样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在全诗的结构上又有什么作用?
四、这首诗多处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试找出诗中的几组排比句,读一读,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然后仿照诗中的句子,完成下列两组排比句:1.妈妈,您时刻都能让我感到您的爱;在……的时候,在…………2.朋友,请相信我的诚意,不要……不要…………五、作者把这样一首赞美诗呈献给了他的保姆——一个普通劳动者,试用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研讨与练习部分是这样的:“一、这首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一个普通中国农妇最真诚的颂歌。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二、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三、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多个诗节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诗节,揣摩其表达效果。四、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请你去观察生活,搜集有关素材,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
两相对照,同样是诗中的排比句,可以看出初高中教材要求的区别:初中要求“读一读,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然后仿照句子,完成排比句练习;高中要求“反复朗读”“揣摩其表达效果”。一个“体会”,一个“揣摩”,难度不同,前者仿照句式,抓基础训练,打底子。同样都有写作要求,高中是“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初中则是写“简短的一段话或几行诗”,两者分寸把握得都很到位。
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察,语文版初中习题的设计确实做到了以课文为例,在充分展示名篇魅力的过程中,鲜明地体现了三个维度的要求。
2.《诗经·采薇》
此篇为语文版最早开发的初中课文篇目。这首诗约作于西周后期,诗中描写戍卒在归途中追忆与狁作战的苦况,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心情。但语文版初中教材从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只选取了全诗六段中的最后一段,而人教版高中教材从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用了整首诗。应该说,两家的选文均体现了对初高中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的良好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采薇》最后一段写得情景交融,言浅意深,很适合初中学生记诵。《世说新语·文学》上有一段故事说:“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小字)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可以看出,即使在古代,少儿也非常喜欢这几句古诗。
3.《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语文版放在初三下学期,人教版放在高一上学期,相对这个阶段的学生而言,认知水平基本上没有多大差别。
语文版初中教材围绕课程目标要求设计的思考与练习为:“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与景的交融,试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体会。二、这首诗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三、读下面的诗句,注意加点词表现出的色彩美。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3.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读出诗句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围绕课程目标要求设计的研讨与练习有:“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这两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语文版初中教材设题注意从诗句本身入手,训练具体、实在,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这首名诗的情感特点和审美特点;人教版高中教材提问“你觉得美在哪里”,显然要求比初中相对要高,要抽象了。
4.《别了,“不列颠尼亚”》
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篇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思考与练习是:“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大事。用三至五分钟读完课文,说一说:课文选取了哪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来报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二、这篇课文语言庄重而含蓄,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3.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三、新闻报道中往往要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四、阅读附文,说说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
人教版高中《语文》研讨与练习部分为:“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选做题为:“‘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比较之后可以看出,语文版初中教材的练习设计紧抓基础、题旨明确:有训练学生阅读速度的要求,如习题一“用三至五分钟读完课文”;有训练学生思考、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联系的要求,如习题一“说一说”的要求、习题三“试找出课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的要求;有品味语言的要求,如习题二。考虑到课文篇幅较短,为使阅读教学充分展开,文后还提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蕴丰富的附文,加深学生对香港回归重要意义的理解。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充分开掘课文这个例子的内涵,结合课程目标的落实,让学生不仅见其“一”,而且从“这”一篇、“这”一段、“这”一句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再迁移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去。
反观人教版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练习设计,总让人感觉有点浅文深挖的意思。我们以为,这篇新闻名篇写得明白浅显,放在初中学习比较合适;如要作为高中课文,可能难度不太够。
5.《我有一个梦想》
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篇目。
语文版初中教材的思考与练习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文的标题是‘我有一个梦想’。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勾勒自己的梦想的?2.为实现这一梦想,作者提出了哪些主张?二、这篇演讲词感情充沛、语言生动,并且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仔细体味。三、阅读附文《马丁·路德·金》,结合课文谈谈作者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表现出了怎样的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四、马丁·路德·金期盼没有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自由之声’最终能在全美各州响起来。四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阅读附文《2001年美国人权纪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研讨与练习是:“一、‘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梦想’包含哪些内容?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二、朗读第9至第14段,体会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手法?找出来并试着自己演讲一下。三、联系上下文,研读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们从哪几个方面揭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2.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这里的‘空头支票’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3.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有什么特点?用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四、联系世界史的有关知识,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在班里开个读书报告会。”
对照之下,两套教材在抓课文内容、主旨方面体现了各自学段的特点:语文版初中教材要求用课文的话描述“作者是怎样来勾勒自己的梦想的”;人教版高中教材则要求用自己的话来加以概括。在品味语言方面,语文版初中教材只是概括地说,课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去仔细体味;而人教版高中教材品味语言的第二题、第三题很精彩,抓住了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品味、思考。但在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上,语文版初中教材的态度更为积极、视野更为开阔,一方面附上了两篇短文帮助学生继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第三题、第四题的提问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对多元文化进行鉴别;相比之下,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第四题稍嫌抽象,缺乏明确的引导,目的不明。
6.《寻找时传祥》
此篇为语文版新开发篇目。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思考与练习是这样的:“一、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二、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三、时传祥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你从周围人的身上能找到时传祥精神吗?试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为:“一、课文语言朴实,却在不经意之中给你以震撼,请找出课文中包含‘机锋’的话,谈谈你的看法。二、作者为什么要‘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精神在当代社会是不是还有意义?请你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讨论一下。”
这篇文章内容通畅,议论直白,高中教材用作课文,设计出符合高中生思维特点的挑战性习题不太容易。而初中选作课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较为吻合,从几道习题的设计可以看出,对初中生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7.《囚绿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的思考与练习是这样的:“一、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2.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深刻含义。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人教版高中教材的研讨与练习为:“一、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同学之间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二、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三、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语文版初中教材和人教版高中教材的训练都抓住了文章的重心,都要求结合上下文品味语言,语文版给例句中的词语加上了点,指向较为明确,学生品味起来难度较小;而人教版要求品味整句,难度加大了;这一点大概反映了初中与高中对学生理解课文的要求不同。另外,语文版把这篇文章定为略读课文,没有写作要求,而人教版则有写作要求,反映出二者对学生训练强度的区别。需要指出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题“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对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概括得不太准确,而写作要求“描述”“景物”,“力求写出”“特征”,似乎将写作目标定得低了些。
结束语:
在重合篇目上,初中与高中阅读教学的区别应该怎样体现?现有的课后练习设计究竟如何?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教材编者主观设计意图的效果如何,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这个问题,相信在相关实验区已经有了反馈。
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材个别篇目重合,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如何都是个遗憾。不管这个“例子”已被初高中教材作了怎样不同的设计,已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多数人的感觉都不会太好。毕竟,学生最先接触文本时特有的新鲜感和阅读冲动已经不再,教师也会在教学中面临尴尬。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任何一家实验区份额占有率较高的出版社或欲谋取某一学科主流教材地位的出版社,在编写下一学段教材时都有必要考虑与前期编写的上一学段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国家实行教材“一纲多本”的多样化方针,由于实验区选择教材的自主性增强,同一实验区选用不同版本初中学段或高中学段教材的现状必然存在,因而诸家教材编写单位应在今后的语文教材编写中力求避免这样的问题。这是可以做到的,也是不难做到的。在下一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笔者期待随之而来的《语文》教材的修订完善,会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