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6年第8期 ID: 80224

[ 苏家友 文选 ]   

《强项令》教学案例

◇ 苏家友


  个人简历
  
  苏家友,男,197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安庆市课改中心组成员,中语会安庆市理事。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公开
  课教学任务;多次承担市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工作;多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市教育局、市电视台联办的“教育直播室”讲座;多次参与省教科所、市教研室组织的中考作文点评工作、调研试卷命题工作。2003年所带班级语文中考成绩优秀率、平均分均居市区第一。
  
  教学观点
  
  从谈话到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是谈话。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其基本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问题,有时一个学生答不对就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答得不满意,教师就千方百计地利用谈话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与此相对应的是,还有的教师怕别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表面上师生互动频繁,热闹非凡,但教师的作用仅是提出问题、总结答案,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摸索,去思考,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谈话法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程度上统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提到了对话,谈话与对话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谈话的导演、主角都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甚至只是群众演员,仅是参与者。对话则完全不同:对话双方完全平等,教师没有预定的答案。教师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提供对话的话题。话题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宽,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简化了教学头绪,有时候整整一堂课甚至只有一二个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教师和全体同学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能以倾听、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学生获得的认识要更多元化。这样,在对话的情境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也明确了:首先要精心营造对话氛围,其次要组织好对话过程,使师生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再次要调控好对话方向,使师生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从谈话到对话,不仅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本身没错,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显得单一——从教师处获得,使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传授知识的角色,在忙于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做反思、机械讲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型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学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有许多专家和老师在这里听课,我们先给远道而来的专家和老师们说一说咱们安庆的名人。
  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
  生: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
  生:书法家邓石如、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贵、小说家张恨水。
  生:京剧鼻祖程长庚、佛教领袖赵朴初……
  师:看来咱们安庆真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相信今天大家的表现会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咱们安徽历史上还有个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大名人,他就是北宋的——
  生:包拯。
  师:对,知道包拯为什么名扬千古吗?
  生:因为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
  师:这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板书)。“强项令”意为“硬脖子县令”。这位“硬脖子县令”是谁?请同学们阅读文章,了解情况。
  
  三、初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师: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屏幕展示)(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朗读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再听老师读一遍。(教师范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生:要注意停顿。
  生:要分出轻重。
  生:还要读出感情。
  师:说得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读1—2段。)
  
  四、再读课文,反馈交流预习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要读出韵味、读出智慧。能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怀。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看看能否对照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生:作者先写董宣执法,后写他去世后家里的情况。
  师:好,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
  (屏幕展示:古今异义词积累、一词多义积累、作者作品积累、词类活用积累、文言句式积累。)
  
  五、三读课文,归纳人物形象
  师:预习得真不错,你们看过著名的京剧表演家周信芳老先生表演的经典剧目《强项令》吗?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看过。
  师:别遗憾,我呀,这儿有一本小人书,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同学们看一看,哪些画面最能打动人?
  (学生观看屏幕)
  师:刚才小人书中最能体现“强项令”中“强”字的有哪几幅?
  生:第8、10幅。
  师:画面中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生:“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生:“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生:我认为集中体现在“主即还宫诉帝……终不肯俯”这一部分。
  师:自读这一部分,你觉得哪些描写“强”的语句是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刚才有位同学说过读书要有感情。是呀,带着情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就这些描写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从题目“强项令”可以看出,应该读出一种阳刚之气,读出一种赞赏之情。
  生:第2段还可以以伤感的语气读。
  师: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洪亮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几句。
  (一生朗读,教师播放乐曲《包青天》。)
  师:(指导读出阳刚之气)选一处作精彩描述。
  生:……董宣再说这些话时应该是怒目圆睁,目光中充满正气,令坏人望而生畏。
  生:董宣在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时必定是昂首挺胸,鼻梁上仰,好似宁死不向权贵低头的“卧虎”。
  ……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两幅画面和文中的相关语句,发挥想象力,把董宣的外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归纳出董宣的形象: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清廉公正,秉公执法。)
  师:请大家齐读,让我们再次感受董宣的崇高形象。
  师: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董宣这个“强项令”的“强”……最后一段却写了董宣死后家中贫困的情况,这会不会削弱了董宣的“强”?
  生:不会。
  师: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我说不上来。
  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董宣死后家中藏有万贯家产,那他还敢不敢格杀主奴,能不能血谏并宁死不屈?
  生:哦,我懂了,因为他清正廉洁,所以他才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师:这叫做无欲——
  生:(齐答)则刚。
  师:对!这是“强项令”之所以“强”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强化了董宣的“强”,丰富了人物形象。(板书: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无欲则刚。)
   [##]
  师:正因为董宣的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使光武帝对董宣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家从文中可以看出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光武帝一开始听了公主的告状,怪罪于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但后来却不杀他,反而“赐钱三十万”。
  师:这说明刘秀是个怎样的人?
  生:善于识别人才,知错能改,是位明君。
  生:我不这样认为。
  师:哦,请谈谈你的看法。
  生:光武帝最终改变态度,恐怕是因为他意识到董宣说得有道理,如果执法不严就会危及皇权统治,他是迫不得已。
  生:我赞成这个看法,因为我们学过的历史告诉我们,东汉初年豪强权贵仗势妄为,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统治,洛阳城里的情形更厉害。光武帝最终改变态度可能也是想利用董宣的刚正不阿来削减豪强势力,维护皇权。
  师:你能将历史知识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有理有据,谈得非常好!这说明你读书读出了自己的个性见解!这一点我们要坚持。
  
  六、读后质疑,读出个性见解
  师:学贵有疑,我们应该像刚才这几位同学这样养成思考质疑的学习习惯。下面老师提供一些资料索引和补充注释,看看大家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发现和质疑:
  关于“诏遣使者临视”(网址: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 u/hhsu106.htm)
  关于“二千石”(网址: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5%8D%83%E7%9F%B3)
  师:我们分小组布置任务,每10人负责一处质疑。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提出有见解的问题,二是说出本小组释疑的途径。
  生:我们提出的质疑是: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这是不是越权执法或者违法执法?
  生: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得知“旧时代把行凶、拒捕或违犯禁令的人当场打死,称作格杀。对于上述行为,不以杀人论罪,故称‘格杀勿论’。”所以,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在古代那种环境下是可以的。因为古代的“法”与“执法”同现代的“法”与“执法”不同。
  师:更为重要的是湖阳公主的家奴在白日杀人,又加上湖阳公主把家奴藏匿于家中这些事都在董宣杀奴之先。董宣秉公执法,他知道假如审判湖阳公主家奴,必定会遭多方阻挠,或许就杀不了家奴,这样做,正体现了董宣的——
  生:当机立断、果敢英明。
  师:但如果从我们现代的法制观念来看,董宣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他的行为违背了现代“法”与“执法”的程序。这是我们务必要弄清的。
  生:我们提出的质疑是:董宣死后,光武帝“诏遣使者临视”,究竟是监视还是慰问?
  生:我们通过网络搜索,得知“朝臣中二千石、将军,使者吊祭,郡国二千石、六百石以至黄绶,皆赐常车驿牛赠祭”。所以光武帝“诏遣使者临视”是高级官员死后朝廷对其祭拜和对家属的慰问。
  师:也正是因为“诏遣使者临视”,才了解董宣死后“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的景况。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董宣——
  生:廉洁奉公。
  师:这样写使董宣这个人物现象更加丰富,这种写法叫——
  生:侧面描写。
  师:这也是人物传记的常用手法。
  生:我们这一组提出的问题是:“帝令小黄门持之”中的“小黄门”究竟是什么官,为什么叫“小黄门”。
  生:我们通过翻查《辞海》等资料得知:“在宫内侍从皇帝、传达诏令的官员,为首的称黄门侍郎。后汉时黄门多由宦官担任,通称宦官为黄门。小黄门,即小太监。”我们对“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中“苍头”还有疑问,不知哪位同学能够释疑?
  生:我通过查资料得知“苍头”是汉代奴仆的通称,资料中说:“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
  生:谢谢!
  师:同学们能够借助工具书、注释、网络等资源理解课文并能提出疑问,说明同学们有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我们要坚持下去。
  
  七、拓展延伸,想象创新
  课下任务:(屏幕展示)根据本文的内容,合理想象故事的高潮部分,自编自演课本剧,要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逼真。
  

《强项令》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