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6年第9期 ID: 80191

[ 方智范 文选 ]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科书概览

◇ 方智范


  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发和建设一批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新教科书。选修课程是我国教育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与之相应的选修课教科书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难上之难。令人欣喜的是,自新课改以来,一批各具特色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科书已经诞生,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一、教科书开发显示新格局
  
  课改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对新教科书的编写自有一定的原则要求,这种原则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科书编写建议”部分。“编写建议”是从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性的角度提出建议的,其中除教科书编写的思想政治要求和技术规范要求之外,如下建议对编写选修课教科书特别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教科书应突出语文课程的特点,要便于指导学生自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选修课教科书是对必修课教科书的补充、拓展和提高。不能以工具主义、单纯技术训练代替体验和感悟,也不能以人文专题的探究代替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不能把成堆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拓宽视野、大胆质疑、善于探究,从而做到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机统一。
  第二,“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特别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价值导向与阅读兴趣的关系、难易深浅的关系,防止似深实浅,或似浅实深。
  第三,“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这就必须处理好选修课模块目标的共性与教科书内容个性的关系。要从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水平出发,不追求知识的专业化、学术化和系统性,而且可以打破单一文选式的教科书模式。
  第四,“教科书应有开放性,在合理安排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和选择的空间,也要给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余地,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按照模块设计课程内容,每个模块教学时间为36课时,内容不能太满,要注意容量的控制。既要保证所有学生达到课程基本要求,又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所以设计要有开放度和机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潜能,扩大学生思维空间,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新教科书的开发,大致经过了申报立项-教材编写-专家评审-地方选用的程序。目前已经通过、可以在课改实验区使用的有六个品种,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和出版。本文专门介绍选修课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涵盖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选修课系列。第一批审查通过、已经在实验区使用的选修课教科书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等;语文出版社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论语〉选读》《〈红楼梦〉选读》《汉语学习与应用》《写作基础》等;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红楼梦〉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传记选读》《〈史记〉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写作》《语言规范与创新》等;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选读》《中国古代小说选读》《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比喻与创新思维》《语言的应用》等;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短篇小说欣赏》《戏剧欣赏》《传记选读》《〈论语〉选读》《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等。后来又有若干种选修课教科书通过国家审查。
  
  二、教科书编写体现新理念
  
  新课改教科书理应集中体现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的课程改革理念。综览这些新教科书,以下特点值得注意:
  
  (一)编排方式:追求个性特色。
  在国家倡导教科书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教科书编排方式上,如何突破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把握某一系列的选修目标并寻找与之适应的呈现方式。新教科书已经初步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教科书模块构成的多样化。
  ——有合编、有分编。以各家编写较多的文学欣赏类教科书(诗歌与散文系列、小说与戏剧系列)为例,有的合编,模块内容涵盖面广、时间跨度大,如诗歌欣赏总类、散文欣赏总类;有的分编,把诗歌总类再分为中国诗歌、外国诗歌,把中国诗歌再分为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有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再细分唐诗宋词元散曲;有的是中外散文合编成一个模块,有的是中国散文独编,有的是把中国散文再分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有的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再突出唐宋散文或唐宋八大家散文。
  小说与戏剧系列也有类似情况。如《中国小说欣赏》是合编,《短篇小说欣赏》是从小说文体的角度分编,《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是从国别和断代的角度分编。
  ——有统编、有专门。统编类教科书如《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传记选读》《先秦诸子选读》等。专门类教科书有几种编法:有专书类,如《〈红楼梦〉选读》《〈史记〉选读》《〈论语〉选读》等以某本经典名著为模块内容;有专人类,如《鲁迅作品选读》以一个作家为模块内容;有专题类,如《比喻与创新思维》是以一个语言文字专题为模块内容。
  其次是教科书单元编排的多样化。
  ——小说类:有的是时序与题材相结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小说欣赏》,以时序与题材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编课文,形成教科书单元,从时序看,是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当代;从题材看,分为英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神魔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人情小说(《红楼梦》)、谴责小说(《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乡土小说(《边城》《小二黑结婚》)、都市小说(《子夜》《台北人》)、革命小说(《红旗谱》《林海雪原》)等单元。这样编排的好处,是使学生对中国小说的文体发展和题材的演变线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有的以小说文体的要素来组织单元。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小说欣赏》对课文的编选,就是以小说自身的叙事特点为线索来归类,然后根据归类的特点,每一个单元设计一个话题,对这一单元的小说艺术特点进行分析讲解。这些要素是: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叙述什么和如何叙述始终是小说诗学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教材以叙述特征为线索来分类,与通常使用的以主题表达为线索的编选方式相比更为接近小说的真义,对学生有序地了解小说叙事艺术及其流变很有裨益。
  也有的以古代小说的种类组织单元。如山东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小说选读》,4个单元按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种类(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章回小说)选文,突出了中国小说的民族特征和艺术特性。选文基本上包括了古代小说精品,也使学生能大致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基本发展阶段。
  也有与时段与地区相结合来编排单元的。如山东人民出版社《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选读》,以19世纪欧美经典小说作为选文范围,一个单元围绕一个文学主题(“体味人性之美”“个人奋斗的咏叹调”“直面惨淡人生”“生命是美丽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优美情操和高雅气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和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都是很有帮助的。
   [##]
  有若干种小说类教科书是中外合璧的编排法,涵盖面比较广,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短篇小说欣赏》,分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国现当代短篇小说、欧美短篇小说、亚非拉短篇小说4个单元。
  ——诗歌类:有的按诗歌史线索编排单元。如语文出版社《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以中国和外国现代诗歌几个大的发展时期为依据划分单元、排列顺序。
  有的点面结合进行编排。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这些单元,其中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四人是主要单元,是点;其他单元则体现了古代诗词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是面。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编法也属此类,编者采用双视角编法,将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大家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将其他名家的作品编为拓展阅读课,“基本阅读”部分按重要作家编排,突出个体,“拓展阅读”部分按作品题材内容分类编排,兼顾群体,这样的框架有利于作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又显示?缫桓鼋锥未醋鞯亩嘌?裕?从澄难?返幕?久婷玻?Vち私瞎愕脑亩撩妗
  有的精泛结合。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全书安排4个单元,唐诗两个,宋词两个,比较均衡。精选名家代表作品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精读课文精心讲授,布置练习;“课外自读”中安排了一定的内容,只做注释,重在品味,这样既减轻了课本分量,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丰富的阅读材料。
  ——散文类:有的按作家编排,如语文出版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按作家组织单元,重要作家每人选3篇,次者1-2篇,总体上选篇均衡,注意兼顾各种文体。
  有的编排法可称为文体为经、主题为纬。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唐宋散文选读》,分为游记、传记、书信、赋和骈文4个单元,每单元又兼顾自然、人格、情感、心灵等主题内容,使散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较好体现。
  ——专书类:有两家出版社都编了《〈红楼梦〉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采用了“纵横交错”的编法。这册教科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红楼世界”,选了茅盾早年写的《〈红楼梦〉导言》,附有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新图等图表,是关于《红楼梦》的总体介绍。第二部分是“名篇鉴赏”,精选了小说中六个经典场面(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进行重点讲解,结构上以点带面,突出了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第三部分是“专题研讨”,这些专题分别是红楼结构、红楼人物、红楼环境、红楼主题、红楼语言、红楼文化。这三个部分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整体,构思富有创意。语文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则采用了“单线贯串”的编法。教科书以人物形象为线索,突出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为:一、全书的总说;二、宝玉与黛玉;三、几个热门人物(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四、精彩配角(晴雯、湘云与妙玉、香菱学诗)。
  又如《〈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从《论语》全书512章中,选录了174章,编为15课,其特点是全面覆盖,选得较广。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一本,分为“人生篇”“情操篇”“伦理篇”“治学篇”,按内容专题归类、选得较精。
  
  (二)体系结构:力促学习方式转变。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新教科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在于,各家出版社注意树立教科书是“学本”的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教科书应由“教本”转为“学本”:从知识训练系统改为建立学生的学习系统,突出自主性,避免灌输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山东人民出版社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与活动,教科书整个结构系统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的流程,在这一流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为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教科书建立了一个情境激励、问题导引、资源支持、信息反馈的辅助系统。
  在上述观念指导下,教科书编者努力构建情境化的学习平台。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他们把教科书结构方式归结为“文本研习式”“问题探讨式”“活动体验式”,根据选修模块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有侧重地运用其中两种或三种方式。如作品阅读鉴赏系列侧重用“文本研习式”,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侧重用“活动体验式”,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侧重用“问题探讨式”。
  在各种选修课教科书中,以活动为中心编制单元的结构特别引人注目。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教科书无一例外地突破了原有“课”的概念,把一个单元整合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由话题-阅读文本-学习活动-课外自读文本构成,另一种由话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构成。选文在教科书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开展学习活动的支撑。
  设置自主学习系统和评价栏目,是教科书编写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追求。
  如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思考题、练习和活动内容形式力求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安排了问题讨论会、阅读欣赏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论文答辩会、课本剧编演、调查寻胜等。注意将阅读欣赏活动与书面、口头表达交流相沟通,注意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课内课外相联系,不同艺术形式(小说、电影、戏剧、评书)之间的会通。语文出版社的阅读鉴赏类教科书,特别设置了“初读印象”栏目,意在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心灵去阅读、感悟、把握文本,初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传记选读》,特意设计了“模块综合评价表”,体现了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特点。这些都是编者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出的可贵努力。
  
  (三)落实基础:在拓展提高中不忘语文基本功。
  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的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第一,不少出版社注意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
  在这方面,语文出版社的努力值得借鉴。在课后练习设计中,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比较落实,如文言文阅读中古汉语知识的掌握。他们编写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无论精读、泛读,每篇均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也重视语言应用,语言练习中选择了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文段,要求学生加标点或翻译。
  第二,以具体生动的个案引出有关知识和理论的探讨,也是各出版社教科书编者的有益尝试。
  如广东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坚持基础性,突出拓展性与探究性。在整体构思上,努力根据高中生的需要、实际水平、接受能力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避免经院式和学术化。从个案分析入手,引出相关知识,不作系统的理论阐述和静态的知识介绍。在表达交流活动、思考练习题的设计和相关知识的介绍上,突出拓展性和探究性。如第三单元“语句的规范应用”,先提供一个言语情境——“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展开一个关于不同的词语排列顺序可以用来表达不同意思的讨论,不仅能引起学生探讨的浓厚兴趣,还会引导他们对这样的语言现象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应用》,注重实用性、学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选用古今典型语言应用的实例和身边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将比较深奥的学理和知识以生动、浅近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尽力做到少用术语也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
  第三,编者们也注意到,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应该相辅相成,并把这样的认识贯穿到教科书的编写设计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设计了“赏析指导”与“赏析示例”,编者先对所选诗作具体分析,起了总领和示范的作用。“自主赏析”部分又提供了学生赏析活动的具体凭借,链接资料广泛而丰富。这本教科书按古代作品欣赏方法分列专题、设计单元,诗歌分为“以意逆志,论世知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3个单元,散文分为“把握形象,赏文析义”“整散缓急,一脉贯之”“贴近生活,体味情趣”3个单元,打破一般文学史顺序,或作家文选式的编排方式,所归纳专题的几个要点比较切合高中生的欣赏需要。
  又如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史记〉选读》,精心编制了助读系统:在正文之外又有译文,还有各种点评旁注,包括古人今人和编写者自己的评注,对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字表达等都有涉及,选材广泛,有助于对《史记》的深入学习。“阅读与探讨”重视发掘全文的思想价值,也能够突出《史记》的文学性;“积累与应用”注意多方拓展。书后所附的“参考书目”有助于学生扩展视野。
  第四,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衔接。
  各家编写的写作类选修教科书,都注意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梳理、拓展和提高;一些阅读欣赏类教科书,注意加强与必修教科书中作品的联系,如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戏剧欣赏》,在课后的探索与交流题中注意提醒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戏剧作品进行再思考和价值联想。
  
  (四)教科书内容: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新的选修课教科书如何在注重贴近学生、激发兴趣的同时,把握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导向?各家都注意选取格调明亮积极的文本,以更好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境界培养。教科书专题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导向的重要保证。
  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鲁迅作品选读》是一本较有特色的选修课教科书。编者确定的全书框架结构,以“感受鲁迅”“阅读鲁迅”“研究与言说鲁迅”三个部分11个专题组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有助于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讨加深对人生和社会的了解。如“父亲与儿子”“儿时故乡的蛊惑”“人与动物”“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生命的路”“自己做主,说自己的话”等专题,令人耳目一新,注意到了鲁迅精神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既突出了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适当突出了鲁迅作为勇敢的战士的一面,使学生感到鲁迅的可亲、可敬;围绕鲁迅与青年这一主题,着重选取鲁迅有关人生与社会的名篇,使学生通过阅读探讨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三、教科书发展面临新问题
  
  选修课教科书的编写尚处在实验的阶段,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关键是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听取第一线使用者的意见,在发展中使之完善。从编写过程看,教科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多少存在着一种“泛人文化”的倾向。
  教科书都十分重视课程的人文性一面,但如何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还值得好好研究。教科书设计的思考练习题,有的要求太泛,有的太现代化,如某教材“山水游记”单元的思考题:“我有怎样的人生理想?我对社会图景的构思是怎样的?在社会生活中我追求怎样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离开了文本,不是从课文里“讲出去”,而是从外面“讲进来”。有的练习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但是要考虑是否贴近学生,如学了易卜生的《娜拉》,要求学生讨论“全职太太”问题。从人文精神的大处着眼是新教科书的优点,但还应注意从作品的细处入手。有的教科书引导学生在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细读、推敲的练习较少,思考题比较笼统。如要求“选取一首以前学习过的诗歌,简要分析其中使用的意象和展现的意境”,没有切入点;有的缺乏探究价值,如课文选了张抗抗《牡丹的拒绝》,提出问题:“本文是以第二人称写成的,你认为这种写法是否值得借鉴,说说你的看法。”第二人称写法是否值得借鉴,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不值得花时间“探究”。
  2.总体上要求过高,负担过重。
  有的教科书还是追求学科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没有在“精选知识内容”上做文章,类似大学中文专业教材简编,造成内容分量过重,增加了学生负担。有些小说欣赏类教科书具体的介绍与分析篇幅过长,知识太专业化,对小说理论的介绍已经脱离了鉴赏活动,如果把教材设计的所有话题聚拢在一起,看起来就好像一部小说理论专著了。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的原则,也不适合中学生的阅读活动。
  有些研读参考题目的设计不符合中学教育的实际,如要求“把罗密欧和朱丽叶与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情做一比较”,题目太宽泛,容量太大。有的活动要求太难,如要求比较《长恨歌》与元杂剧《梧桐雨》、清传奇《长生殿》取舍加工历史题材的不同之处,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要求都过高,不适合高中生。又如要求探究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特点,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特点体现在他用以写作的古英语中,学生看到的是翻译作品,根本无法做到编者的要求。
  3.有的教科书选文内容倾向存在偏颇,对学生不宜。
  有的教科书所选诗歌散文缺少表现鲜明时代精神、具有阳刚之美的佳作,有的新闻类教科书负面新闻过多。有时由于编者比较注重作品的艺术成就,选入的课文在主题表达方面往往灰色格调者居多。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莽丛中》有凶杀、暴力场面,不宜作为中学生的阅读课文。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对一个交际花的排场、做派、手段等进行了精细刻画,而且带有一定的欣赏意味,作品把小说中几位男性人物的悲惨结局归结为“命”,具有神秘化倾向,作品中潜藏的作者对当年上海风雅的深深眷恋也是年轻的中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太适宜作为课文提供给中学生学习。当然,这些偏向已经在修改工作中基本得到纠正,编者精选中外小说史上的经典作品,既具有叙事学方面的标本意义,同时也表达了诸如美丽爱情、热爱生命、奋斗不息、珍贵友情等积极明亮格调,体现了中学教科书应有的导向,反映了编者们对培养下一代的高度责任心。
  4.应试情结在新教科书中再现。
  有的教科书练习采用了较多的近年高考常用题型。尤其是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教科书,出现了诸如“下面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摇)”“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摇)”这样的题目。我们不是要故意排斥高考试题,而是希望平时练习题与考试题命题角度不同。考试时,只管答案正确就给分,不用解释道理。平时练习不能只管选对答案,应该一一弄明白哪些对哪些错,对和错的道理是什么,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课程中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有的写作教科书大量选用中学生应试作文,几乎占到一半以上,这样的教科书就类似学生优秀作文选了。
  以上是在教科书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这些问题在逐步得到纠正。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认真总结我国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规律,新一代语文教科书将在使用和修改中逐步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