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书信。九年级学生对书信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发展,书信的重要性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淡化,在学生心目中日趋弱化。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书信中的上品,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课文,明了书信的格式及行文特点,认识书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意义,学习运用书信正确地表达思想。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是整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唯一的书信单元,既有政治生活领域的交流,也有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作者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了不同风格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每封信都情理交融,言辞恳切,文笔生动,富有感染力。
教学时可把篇目顺序作适当调整:把引导孩子成长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先教,把与民族大义有关的两篇放在一块后教。这一方面是对书信反映内容的归类处理,另一方面便于激发学生情感,易于学生接受。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书信写作的一般特点,运用书信交流思想。
2.学习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交流方式,体会作者准确而得体的表达,品味不同风格的语言。
3.深入理解书信内涵,吸取思想营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和民族观。
四、课时分配
《给女儿的信》《给儿子的一封信》各用1课时,《致蒋经国先生信》《给巴特勒的信》各用2课时。
(山东省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成 浩)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通过书信解答疑难。作者运用童话巧妙地解决了“爱情是什么”的问题。宜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式,于自主探究中认识“什么是爱情”,感受父亲对女儿的爱。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及语段。
2.通过比较阅读,认识本文运用童话来解答问题的妙处。
3.结合学生实际,借助文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们的日记中,我了解到大家对一个问题比较敏感,想了解它、认识它却又羞于提及它,它就是爱情。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应怎样对待它?今天我们就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二)自由阅读交流感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引导、梳理:
1.初步了解什么是爱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以上帝三次来人间的不同发现,步步深入揭示爱情的内涵。
3.文章是用童话的方式来阐释问题的。
(三)赏析与质疑
以童话部分为重点赏析质疑部分,细读课文,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予以引导,以文中的具体语句为抓手进行赏析与解疑。
教师准备深入挖掘的问题(学生提出最好,提不出的,可由学生相关的问题引出):
1.“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2.文中写上帝对爱情的态度对揭示爱情的内涵有什么作用?
这正说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不因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不因爱人的离去而消失的、最神圣、最美丽的一种情感。爱情高于上帝!
3.用童话的方式解释爱情有何妙处?(此处可与《给儿子的一封信》比较阅读)
书信的交流一定要注意对象。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作者向自己14岁的女儿谈及爱情这个复杂而深奥的问题时,选用了少年儿童易于接受的讲故事的方式。
四、拓展延伸
1.补充舒婷的《致橡树》,丰富对爱情内涵的认识。
2.以“爱情是”的格式写一组句子,写出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3.课下搜集阅读作者给女儿的另外两封谈爱情的信。
(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刘红霞)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素有“文学将军”之称的当代作家刘亚洲写给14岁儿子的一封信。文笔深邃博约,信中谈到的事例以及精辟的语言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本文应以学生品味感悟为主,引导学生由感性体悟升华到理性认识。
二、教学目标
感受书信语言表情达意的魅力,品味经典语言富含的深意,领会字里行间的父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今天老师要说:走自己的路,也要听别人说。下面我们听一听当代作家刘亚洲对14岁的儿子说的一番话。
(二)整体把握
1.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入手。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回答:“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补充,然后理出中心问题将课堂引向深入。例如:“信中的父爱是理智的,既有对儿子优点的欣赏,又有对儿子的希冀。那么,父亲希望儿子具备怎样的人生品质呢?这对你有何启示?”
2.从评价人物入手。
读过信后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从问题入手。
读课文,记下自己的问题。师生先将问题归类,然后抓住关键问题深入探讨。
(三)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选择触动心灵的哲语或事例,从语文的角度赏析点评,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得到的启迪。
(四)质疑
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学生提不出,教师可抛出自己的问题:
1.作者曾倚马万言,为何给儿子写信却下笔“有如千斤”?
2.如何理解父亲所说的“平民思想”?
四、拓展延伸
1.胖胖读到信后会想什么?以第一人称说一段“真情告白”。
2.经典书信浓缩人生精华,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除课文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3.教师推荐:诸葛亮的《诫子书》。
(山东省邹平县中兴初中赵东晓)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致蒋经国先生信》是一篇情真意切、微言大义、促进国家民族和平统一进程的公开信,它将书信的作用及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学习此文,须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书信内容,体会融兄弟情义与民族大义于一体的表情达意的特点。因为作者以文言写成,所以要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充分自读,并搜集相关背景材料,以更好地理解文意。教学时可就作者为什么用文言成文设疑,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
二、教学目标
1.领会书信写作的一般特点,品味本文微言大义,恰当得体的语言。
2.体味作者情感的真挚与说理的严谨。
3.增强统一中华、爱国兴邦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1982年7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7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这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这封信为何要由廖承志来写?请大家在阅读中思考。
(二)整体感知
1.从学生的感受或疑问入手。
读罢此信,你有何深刻感受或疑问?
引导学生明确此信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目的:此信旨在规劝蒋经国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世界和平所需;两党合作,基础良好,于党于国有利;蒋经国亦可忠孝两全。
2.从理性推理的逻辑力量和兄弟情民族情的感染力量入手。
作者对蒋经国有鼓励,也有反驳,哪些是鼓励,哪些是反驳?
[##]
作者对蒋经国的真挚情义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从语言表达的得体入手。
有情有理,还要会表达。此信以世交兄长的身份写来,处处体现关怀规劝之意,既非兄长训诫、政治说教,又非媚态示人,而是设身处地,为兄弟想,为家国计,以诚相待。这“得体”集中体现在内容与语气上。仔细研读,加以揣摩。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词句理解上突破。
自读,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字面意思,搜集相关背景材料,理解词句深层含义。字词:政躬违和、同捐前嫌、毋庸赘言、未雨绸缪。
有些句子要了解其深层含义,如“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需了解廖承志父亲廖仲恺先生被杀一事,从此信亦可见廖承志的胸襟、气度。
2.从兄弟真情笼罩下的理性推理突破。
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分别从和平统一有利于两岸人民、亚太稳定和世界和平,有利于国民党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蒋氏家族三个角度,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地加以阐述(也可分析为从民族利益、历史责任、个人抱负三方面入手)。又以“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表现出言辞的恳切、感情的真挚。
3.从语言揣摩突破。
如“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处在狭小的台湾岛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希望以台湾民众和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走和平统一之路。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如果犹豫不决或推到来日,不仅空生更多困扰,你也难以推卸应有的责任。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岁月不停,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会有更加不利的因素产生,时不我待,必须抓紧。
四、拓展延伸
1.阅读《廖承志致信蒋经国的幕后:开启两岸和平接触之门》(从网上可以搜到),感受《致蒋经国先生信》对两岸和平进程所起的推动作用,验证此信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它。
2.阅读《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从网上可以搜到),认清解决台湾问题的艰巨性,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
(山东省邹平县黛溪中学田道源)
《给巴特勒的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安排在书信单元的最后一篇,感情充沛、内涵深刻、文采飞扬。教学方法上宜引导学生从朗读入手,感受作者强烈的感情,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通过比较鉴赏、品味语言,感受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圆明园的神奇壮丽衬托侵略者丑恶行径的手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3.体会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介绍圆明园,播放圆明园被毁的影片资料。
2.教师谈话导入:18世纪,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一浩劫的就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有一位伟大的文豪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强盗的暴行,义正词严,举世震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的这封《给巴特勒的信》。
(二)整体把握
1.从把握作者的感情切入。
(1)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对英法远征中国之行的痛恨。
2.从朗读感受切入。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感情?请同学们找出来认真品味。
3.从语言品味上切入。
本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例子来揣摩其作用。
(1)文中大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朗读有关语句,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2)文中较多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通过比较辨析揣摩作者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从词语理解上突破。
(1)朗读、理解,积累以下词语:琉璃、珐琅、晨曦、瞥见、箱箧、荡然无存、丰功伟绩。
(2)用以下词语造句:眼花缭乱、丰功伟绩、荡然无存。
2.从文章写法上突破。
本文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例如: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的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从质疑上突破。
学生先自由质疑,合作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补充,例如:作者明明知道圆明园是为封建帝王而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为各国人民而建的呢?
4.从学生总结收获上突破。
学完这篇文章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从主题、写法、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角度来谈,然后集中到作者的民族观上。作为一个法国人,作者对法国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雨果的这种态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圆明园当年没有遭到掠夺和洗劫,大家想象一下,现在会怎么样?
2.搜索浏览相关网页进行探究学习。
3.读雨果的相关作品体会其语言风格。
(山东省邹平县明集初中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