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2期 ID: 79052

  

课例点评

◇ 郑桂华等


  理直气壮地敲打词语
  ——评《风筝》课例
  上海华师大二附中 郑桂华
  上海市南中学 葛敬之
  
  郑:最近几年,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于“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语文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这里,我们不妨看看陈钟?爬鲜χ唇痰摹斗珞荨罚?诱庑┦德嫉奈淖掷铮?颐强吹降氖且桓隼辖淌Χ杂镂慕萄Ю砟畹睦斫夂妥孕偶崾兀?蔷褪嵌嗷ㄒ恍┦奔湓谕魄么视锷希?碇逼?车亟?写视锝萄А
  葛:我非常赞同郑老师的意见。我从实录中感觉到了浓浓的语文味道。
  郑: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建构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多花一点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在教学中,有的词语陈老师请学生发现,有的词语则是他自己故意提出问题来增加认知冲突。总之,都是希望学生在词语上多一些流连,多一些收获。由于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慢慢品出文章的味道,一步步走进文章。比如,“讨厌”与“嫌恶”的分别,也许在许多老师那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近义词辨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乏味,但在结合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对用词的精确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另外,“嫌恶”又是下面情节展开的关键,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葛:除推敲词语之外,陈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重视读写结合。陈老师请学生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思想。
  另外,我认为陈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简洁。这堂课的简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简洁的导入——“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二、简洁的提问——“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原因在哪里呢?三、简洁的读读议议——“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而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提炼。我认为陈老师用了一种看似普通、明白,却涵盖语文教学性质特征的教学实践,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言的品味。
  郑: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词语的推敲不应该是孤立的。推敲词语的浅近意图是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深层目的是通过词语理解文本主旨、逼近作者的思绪。鲁迅的《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如何通过词语推敲理解全篇的深意,从实录看似乎感觉略有不足。
  葛:郑老师讲到《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像《风筝》这样意蕴丰厚的散文的教学,除了陈老师所做的把词语敲实之外,我觉得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自己诵读,逐步形成语感。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郑:说得对!我自己上过《风筝》,也在杭州看过类似于打擂台似的三人同时上《风筝》,有的从挖掘主旨入手,有的从文章结构入手,有的从人物形象入手,有的从关键词理解切入,有的强调散文的文体特点,都算是成功的。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文体,不管从什么角度入手,上课无非是围绕“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表达得怎么样?”这样三个问题展开,只要有助于达到总的目标,都是可以尝试的,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不存在唯一的切入点,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方式流程,不存在非介绍、非掌握不可的语文知识。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点评《阿长与〈山海经〉》课例
  上海市南中学 费文凯
  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 董红梅
  
  费:鲁迅的文章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过去很多教师热衷于进行大而全的详尽分析,使课堂变成死水一潭,学生学得无趣,课堂效率也无从谈起,而本课实录却另辟蹊径,尝试为鲁迅作品教学“松绑”,通过师生的对话,一起感受教材中情感的丰富性,并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董:确实不错。这节课最出彩之处是执教者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想象来领悟文本中蕴涵的真情。如执教者请大家根据课文再想象一下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看谁体会得细致、真切,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激起了想说的欲望,老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阿长找《山海经》所经历的艰辛以及这其间所包含的对鲁迅的爱。这一点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费:这的确是这堂课的出彩之处。这样就使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阿长拉近了距离,产生了心的沟通、交流,对课文爱的主题把握也自然水到渠成。我认为这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的方法在散文教学中尤其重要,也很有效,毕竟现代教学要求教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费:这堂课还有一个特点:特别注意对文章关键词的感受、揣摩、辨析、品味。如对文中“新”“一时”“特别”“空前”等词的理解,对标题中“与”字的分析等,这种善于抓住关键词进行研读、品味的方法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所谓的“语文味道”也许就是如此吧:在教学中要紧扣语言的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会语言材料,在积累、感悟、品读、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欣赏语言、运用语言、掌握语言,由此获得独特的生命感悟,并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散文教学在这方面似乎有得天独厚的便利。
  董:本课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具体表现在教者设计的几组对比上:除了将三种称呼对比外,还将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及找到《山海经》时鲁迅对她的两种敬意进行对比,又将鲁迅前后对她的情感变化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以此把握阿长不拘小节、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对长妈妈深深的怀念之情。
  费: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教者精心设计的这个“牛鼻子”问题会不会使课堂教学的流程始终没有超出教者预设的轨道呢?这样的设计,使一切都在教者的设想和调控之中,只有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而没有“无法预约的精彩”。在这样的课堂上,难以看出学生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没有学生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看似完美却不合理。这说明教师的设计还是着眼于教者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
  
  循循善诱的教学境界
  ——点评《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例
  上海光明中学 李 新
  上海市南中学 倪友宁
  
  李:刘亮程的散文是难读的散文,是读起来有点“隔”的散文,然而又不能不承认,是无比美的散文,是美得让人无法逼近无法抗拒的散文。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刘亮程?我觉得这位老师选择的突破口非常好,“读出我们自己”,这便是通向文本深处的最佳途径。
  倪:本文所蕴涵的深邃的内涵着实让我们为教者捏了一把汗,“语言”和“内涵”是本文的两道关。但教者在本堂课中所显示出的智慧的神采却不得不令人叹赏。
  李:最具智慧的地方我以为在于教者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其实都基于生活体验的不足或无法激发。显然,这种困难如果得不到解决也必然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兴趣,老师通过“你怎么向别人介绍你的老家,以此证明你确确实实在这里生活”的谈话,让学生理解什么叫“找到证据”,通过用“小孩子回头望”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怀旧心理”,从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文章深处。当学生问到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时,教者话题一转,转到了“失忆症”,于是让学生恍然大悟。这样,老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
   [##]
  倪:教学首先要分析学生。教者首先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知道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读不懂,正是因为这一点抓得准,所以导入部分的轻松一“聊”——读后的感受怎么样啊?才为下面的深入开了个好头。同时,教者其实也是抓住了文本的关键所在——在文字中去挖掘内涵,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所以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既是以“疑语——今生今世的证据”为始,又以“解语——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为终,而贯穿其间的则是对文本内涵的逐层解读。这种引导,似有若无,而其间,教者语言简短并无长篇累牍,但字字切中要害,或问,或讲,提精入髓。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懂作者,我想这正是我们读散文和学散文的根本和基本之处吧。
  李:当然,这堂课也有它的不足。我指出三点:一、平等意识还是不够。比如对“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这句话的理解,教者先把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样多少武断了些。你是这样理解,学生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理解,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呢?这还是没有把学生真正放在平等的位置,没有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脚;二、对文本的理解浅尝辄止。理解文本固然是要抓关键句,但光靠这几句关键句还是不够,要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前提是读懂作者,只抓住几句关键句,把其他全部抛开,很难说就是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了。我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比较严重地疏离了文本,这只会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拓展不够。走进刘亮程的内心世界,光靠这一篇课文远远不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刘亮程其他的散文,如他《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等集子中的一些散文,或者跟其他同类题材的散文作一比较,这样学生的思路可能更开阔些,讨论问题的范围可能会更广些。当然,这不是一堂课所能够解决的,但教师应该有此意识。
  
  为心灵阅读的声音
  ——点评《我与地坛》课例
  上海市南中学 唐功亚
  上海光明中学 李敬东
  
  唐:《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给了我们许多启发。首先是教学突破口选得极好。课文的最后一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的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史铁生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给母亲带来过忧虑和哀伤。当老师幽幽地说出“这一句话中总是有两个词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有谁能猜出吗”,学生便怦然心动了。然后顺着“车辙”和“脚印”走进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心灵世界。我们不能不为老师的智慧叫好!
  李:我赞同唐老师的意见。教学有意打破课文结构,从最后的一句话讲起,而学生根据认知水平的高低都可寻找答案。
  唐:这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高质量的对话中触摸语言的世界,唤起情感体验。“哪些文字直扑你的眼睛,打动你的心灵?”尽管学生的发言是无序的,但这样的课堂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却神“聚”!这“神”就是体悟史铁生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体悟他对生与死艰难而执著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对话,教师亲切的呵护,及时的追问,让课堂开出了灿烂的花朵。当听到“你伟大的母亲并未死,她只是化作你精神的双腿,让你重新站起来,走出去”时,有谁不心头一热啊!是老师带领学生走向了精神的高地。
  李:确实。整堂课营造了良好气氛。教师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轻松,若有所思,师生互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
  唐:然而,相比于我阅读原作时心头沉甸甸的感觉,总觉得课还是有些“轻”了。没有障碍的行程,学生那些精彩的回答,感觉就像尝到了甜头,却少了回味。实录中似乎也少了原文弥漫着的那忧伤的情调。这显然不是事先演习过的课,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细细想来,可能是教者相对明显的理性或者说是“教师角色意识”造成的。学生回答后,老师的个别落实还不够,有时跳开了,没有与学生作透辟的心灵交流。教师在细品语言方面的功夫还可以下得深些。诸如“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究竟为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好好咀嚼的。
  李:说到这堂课的不足,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学生主体性地位落实还不是很够。体现在单个问题提问多,启发引导讨论少。二是只注重了散文的情感美,忽视了散文的整体美、语言美,有肢解散文和架空分析的不足。
  
  综论:体味散文之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崔干行
  上海光明中学 李 新
  
  崔:散文如何教?这是个大问题。但我以为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不久前,一位专家在广州一个主题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研讨会上说了这么一段颇发人深思的话:我们现在一些老师是用较坏的语言解释较好的语言,学生学到的是较坏的语言。《背影》的语言很美,但被老师一讲就没意思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较好的语言”以及科学的组织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文”的“美”。
  李:是的。散文教学不仅要注意一篇散文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而且应该把重点放在这些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是通过怎样的构思表现的,是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如语脉、修辞方式、句式等来表现的?只有把“怎样表现”搞清楚才算是语文课,至少是合格的语文课。
  崔:要让学生体会到散文之美,老师需要创设情景、创设氛围。在这方面,诵读显然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诵读把那种“美”读出来。教《风筝》时,陈钟?畔壬?谒卸痢拔蚁衷谠谀抢锬兀克拿娑蓟故茄隙?乃嗌保??镁?鞅鸬墓氏绲木镁?湃サ拇禾欤?淳驮谡馓炜罩械囱?恕笔保?选拔摇钡你扳旰徒孤嵌亮顺隼础
  指导学生想象,也是属于创设情景。教《我与地坛》的老师让学生即席叙述“中考那段日子”,以此感受关爱与亲情。而课例二中,老师让学生想象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看谁体会得细致和真切”,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李:散文教学如何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进而体会到散文的美?我觉得应该注意三点:一、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通过他们自身的体验来理解文本。二、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一个领路人的作用。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实现作者、老师、学生的和谐共振,可能产生一个非常便于激活思维的“场”,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三、形成问题意识,增强合作意识。学生自己质疑出的问题,经过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才能在学生心中烙下更深的印迹。
  崔: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他们注意一些在自发阅读中很难发现、感受,或不到位的地方。
  一、点拨学生领会文章的情感。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老师读“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一段时,故意省略了“母亲已经不在了”相同意思的三句话,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魂牵梦萦的怀念。
  二、点拨学生领会文章的思路。“清唱”《风筝》的陈钟?畔壬?傅佳??来卧亩廖?品珞莘⑸?娜??拢?趵砬逦??挥小吧ⅰ钡母芯酢T偃缗砝鲜χ唇痰目卫?校?豢?季鸵?佳??⒁饪挝闹卸园⒊さ娜?植煌?某坪簦?础拔业谋D贰薄俺ぢ杪琛薄鞍⒊ぁ保??诳卫鲜?褪且哉馊?龀坪糇魑??暗南咚鳎?馐沟媒萄?杓频乃悸废嗟鼻逦?
  三、点拨学生学习语言。语言必须在咀嚼中才能品出味道,散文教学尤须如此。两篇鲁迅散文的执教者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方面做得都相当出色。陈钟?畔壬?獭斗珞荨肥比醚??姹稹疤盅帷焙汀跋佣瘛钡那?穑?约岸浴翱嘈墓乱琛钡睦斫猓??颐橇粝缕纳畹挠∠蟆
  
  【主持人语】
  崔干行与李新两位老师的阐释是否旨在说明这样一个意思:散文教学没有僵死的法则,但有基本的要求。散文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其教学方法难以求得一律,教者应该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相机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但无论怎样,有一些属于散文最根本的因素在散文教学中是不能舍弃的,我把它概括为文趣、理趣和情趣。这大概也符合崔老师所说的“体味散文之美”的标准吧!
  

课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