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5年第8期 ID: 78314

  

初中阅读教学课例研讨

◇ 容理诚 陈成龙


  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
  ——我在澳门教《两小儿辩日》
  
  容理诚
  
  今年3月,我应澳门广大中学邀请,在初一丁班上了一堂文言文教学的公开课,讲《两小儿辩日》。该课的第一课时由广大中学教师执教,内容为朗读与翻译;我上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早晨好。”(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挺起胸,精神点,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一,放声读;二,读出语气;三,不要读得太快。昨天我们读得太快,好像一副重担压着我们跑。好,《两小儿辩日》,一、二、……”
  生:《两小儿辩日》,……(用普通话读,读不准,哄堂笑,遂改为粤语读)
  师:挺好,再读一遍,好吗?注意,读出语气。
  生:《两小儿辩日》,……
  师:有味道了,所以要慢点读。
  师:请同学们看白板。(书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怎么翻译?
  生:孔子到东方游历,遇见两个小孩辩论斗嘴。
  师:我们看看原文和翻译的句子各有几个词。
  (师按学生的回答划线)
  
  师:原文有几个词?
  生:8个词。
  师:翻译后的句子有几个词?
  生(数):10个词。
  生(数):好像11个词。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是因为我们对“两个”这两个字有不同看法。“两个”是数量短语,所以应该看成两个词。
  师:哪一个句子的词多呢?
  生:翻译过的句子词多。
  师:好。我们现在再看看这两个句子,一个是文言文的,一个是现代白话文的,从用词的情况对照一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生思考)
  师:我们有没有发现,现代白话文用的词多,文言文用的词少呢?
  (生点头)
  师:我们还有没有发现,文言文多用一个字作一个词,而现代白话文却用……
  生:两个字作一个词。
  师:就是说,文言文里单音词多,现代白话文里……
  生:双音词多。
  师:好:我们再一起重复一遍:现代白话文里双音词多,文言文里单音词多。(学生一起说)
  师:我们再来对照一下。东—东方,游—游历,见—遇见,辩—辩论,斗—斗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再从课文中寻找一下,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生:孔子不能“决”的“决”,是“判断”。
  师: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再寻找。看看还有哪些?它本是单音词,翻译过来就成了双音词。
  生:“问其故”的“故”。
  师:“故”是什么意思?
  生:原因。
  师:说得对。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里的“以”是“认为”。
  师:说得很好。现在大家明白了吗?文言文中,单音词多,现代白话文中……
  生:双音词多。
  师:好!现在我们搞一个小测试,请同学们将书合上。(学生合书)我读几个句子,你们来翻译一下,实在翻译不了,可以偷看书,好不好?但最好不要让你的同学发现。(众生笑)
  师:孔子问他们辩论的原因。
  生:孔子问其故。
  师:哇,最快最好的是你,很好。给一点掌声!
  (生鼓掌,气氛热烈)
  师:好,大家再齐答这一句:孔子问他们辩论的原因。
  师:什么?
  生:孔子问其故。
  师:第二句:一个小孩子说。
  (多位学生举手)
  生:一儿曰。
  师:对不对?
  生:对。
  师:第三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
  师:又是这位同学,有没有其他同学呢?好,你来翻译。
  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师:这一句比较长,有难度,很好!
  (生鼓掌)
  师:第四句:而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重复一遍)
  生:而日中时远也。
  师:不错。
  (生鼓掌)
  师:第五句:他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比较远。
  (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翻译不出来了吧?打开书偷看一下吧。
  (学生笑翻书)
  师:他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比较远。一起翻译,一、二……
  生(齐):一儿以日初出远。
  师:最后一句:而正午的时候离人近。
  生(齐):而日中时近也。
  师:好,我们再来重复一遍以上六句的翻译。这样吧,能翻译的同学可以不看书,不能翻译的同学可以偷看书。现在我来读:孔子东游……(师读一句,生翻译一句)
  师:现在大家自读五分钟课文,一会我们又要搞一个测试,好,开始!
  (生自读课文,师巡视辅导)
  师:现在,到了测试的时候。测试时间10分钟。(教师发测试试卷,测试开始,教师巡视。要求将姓名写在左上角)
  翻译小测试:请将以下的句子翻译成文言文
  一、太阳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就像盘子和水盂一样(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谁说你知识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到北方的青岛旅游,遇见两个女人在争辩。我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一个女人说:“我的船票是32号,她的船票也是32号。可能有欺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测试的时间已经到了,我把答案发给大家,自己评一下自己的试卷,好吗?
  (师发答案卷,说明评分标准及注意事项。学生开始评卷,师巡视)
  翻译小测试参考答案(总分100,每小题5分)
  一、1.太阳:日 2.像:如 3.到了:及 4.正午:日中 5.就:则 6.盘子和水盂:盘盂
  二、7.判断:决
  三、8.谁:孰 9.丰富:多 10.知识:知
  四、11.我:吾 12.北方:北 13.旅游:游 14.遇见:见 15.她们:其 16.原因:故 17.是:为 18.她:彼 19.可能:恐 20.欺骗:诈
  师:请评完卷的同学举手。
  (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成绩。有没有100分的?请举手。好,98……96……94……92……90……88……86……84……82……80……好,80分有一位同学,噢,两位!噢,三位!举手,让大家都看到你们。噢,举手的同学有六位啦!
  师:好,继续。78……76……74……72、有三位72分的同学。70……68……60分以下的同学举手。数一下啊。噢,一共有16位同学60分以下。同学们,虽然我们的分数有高低的差别,但我们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所以,要把掌声献给我们所有的同学!
  (师生共同鼓掌)
  师:我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好不好?一、二……
  (师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了个实验——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大家表现得很出色。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两小儿辩日》翻译成白话文,再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好吗?
  生(齐):好!
  师:现在下课。同学们再见!
  
  我让学生当了回诗人
  陈成龙
  
  与城里的初中生相比,山区的初中生自信心会差些。一谈起写诗歌,他们往往望而却步,认为写诗那是很有文学天赋者的事,自己不是写诗的料。为了打破学生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在教初中课文《纸船——寄母亲》时我让山区的学生当了一回诗人。
   [##]
  “请同学们不看书,先看老师发下的这篇文章。”上课伊始,我将《纸船》改为一般散文的排列形式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把它自由朗读两遍,不要齐读。
  按我的要求,学生将散文形式的《纸船》读了两遍。我说:“读得不错,随着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加深,一定会读得更好。据说冰心的《纸船》原稿就是这样,就是一篇散文。冰心将这散文投给了某个刊物,这个刊物的编辑觉得它更像自由诗,于是将它分行分段,写成了自由诗。现在让你们把它改为自由诗,该怎么改呢?隔行用‘/’,隔段用‘∥’符号。”
  在学生用“/”和“∥”符号将散文改为自由诗之后,我说:“现在大家打开书第十七课,把你对文章的分隔情况和课文比较,怎么样?不同之处不多吧?”学生打开书一对照,大部分相同,有些学生的分法还与课文完全相同。
  于是我继续鼓励学生:“我刚才看了,大部分同学所做的分隔与课文相差无几,说明同学们都具备了当编辑的水平,都具有了诗人的潜质。这也说明:散文与诗是亲密的姐妹,没有天然的鸿沟,不要把诗神秘化。其实,你会写散文,勇敢地往前走一步,你就是诗人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妈妈是/一杯酒,/爸爸尝了一口/就醉了。’这是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所以同学们不要把诗看得太神了。”
  “下面我们继续熟悉这首诗。我们班谁朗读得好呀?”学生大都推荐×××同学。我让他朗读这首诗,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诗的意境。在这位学生朗读时,我根据语境插入提示语“小船抛向大海了”,“起风了”,“海浪把小船打湿了”,“妈妈,我见到你了”。
  在学生朗读、闭眼想像之后,我问学生:“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两位学生站起来描述了海上起风、海浪袭船、女儿思念母亲的情景。
  对两位学生的描述我做了肯定:“你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你们能把想像的东西说得真真切切,真有文学天赋。”接着又问:“那么同学们对诗中‘母亲’的形象是如何理解的呢?”
  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回答,有的说:“母亲”是冰心实实在在的母亲,有的说:“母亲”其实是指祖国。
  对学生的理解,我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告诉他们读诗的方法:“我觉得你们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诗无达诂,也就是说诗没有惟一的解释。诗不宜太实,不要把它局限于一个很实在的物体上。不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读诗就需要我们读者发挥想像去进行再创造。”在这基础上我要求全班学生站起来有表情地朗读这首诗。
  朗读之后,我要求学生写诗。为了克服学生对写诗的畏难心理,我一方面用自己的经历给学生壮胆,另一方面尽量降低写作要求:“其实写诗并不难,记得我当学生时也写过这么几句:‘老师扳着我的肩膀,/晃了又晃,/慈祥的目光,/温暖着我的心房。’老师和同学都夸奖我,还把它抄到黑板上,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得。可见写诗也不难。下面我出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自由选择来写,同学们也可以自由命题。写四句就可以了,如果能写六句、八句就更好了。因为是学写,不要求写得多好,只要能写出来就好了。”
  接着我给学生出示了五个题目:《心中的小船》《放飞我心中的小鸟》《思念的季节》《秋天寄语》《远方的朋友》,让学生任选一题写诗。没想到学生写诗的热情异常高涨,在几分钟的时间里,他们很快就把诗写好了。于是我让几位学生把自己的诗读给其他同学听。
  “我的题目是《远方的朋友》:
  我把关怀谱写成跳跃的音符/歌里有我们美丽的往事/以及我对你深深的思念/愿你在黄金时代,充满欢愉、成功。”
  “我写的是《放飞心中的小鸟》:
  我放飞心中的小鸟/它带着我的祝愿飞了/我祝愿硝烟不复存在。∥我放飞心中的小鸟/它带着我的祝愿飞了/我祝愿病魔不复存在。”
  “我写的是《心中的小船》:
  船,我心中的小船/是一只充满思念的小船/愿它往海对岸的台湾飘去/我愿它告诉台湾同胞/祖国母亲思念你们/祖国同胞呼唤你们/回来吧/我的台湾同胞!”
  “我写的诗是《思念的季节》:
  一片枯黄的落叶/悄悄地飘落在金色的大地/静静地躺着/它将自己的话深埋在土壤里。”
  “我写的是自拟的题目《友谊》:
  这些好东西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着/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着/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开放。”
  “《放飞我心中的小鸟》:
  我心中有只小鸟/它孤独地被关在笼子里/有时它看看天空/有时它看看高山/请放飞我心中的那只小鸟/让它自由地飞翔/飞过高山,飞过大海/直飞到那充满梦想的地方。”
  在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时,我有针对性地穿插评点:“听得出来你很重情感,你对朋友一往情深”,“听你的话我仿佛看见一只小鸟带着你的美好祝愿向我们翩翩飞来”,“听你的诗,仿佛看见一艘船满载着祖国人民的思念向台湾岛飘去”,“把思念写得很形象、很含蓄,我们慢慢去咀嚼它”。最后,我充满激情地说:“听得出来同学们很有想像力,你们向往自由、美好,我祝愿你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努力学习并保持这种诗的激情,将来我们班一定会出现许多诗人。为了这一天,我们共同努力吧!”
  我仔细观察学生,发现他们一个个都异常兴奋,他们都带着从诗歌伊甸园走出的喜悦,都有一种“我是小诗人”的自信。这节课使我对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语文报•教师版》2003年3月20日)今天,我国的教育要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非常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像“多元智能”这样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使每一个学生——无论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都获得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构建平台,开掘并发展他们的智能,使他们的智能形成合理化的结构,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初中阅读教学课例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