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朋友是江南人,吃到扁尖笋做的菜原是意料得到的。不过却因此引起我在江南乡下做客的回忆。
那时正是春天,不,对竹农来说“明前三天,雨后七日”采春笋的日子刚过,春天已经是近尾声了。乡下到处都晾着盐扁尖笋,当地的朋友随手抓了一把来招待我这个远方的来客,就像吃糖食饼饵一类点心那样,伴着当地刚收成的碧螺春沏的茶来吃——我做客的地方正是碧螺春的故乡。我从来没有这样吃扁尖笋,明白点说是除了做菜以外不曾尝试过当做零食来吃。因为是在江南竹乡,又因为新鲜,吃来咸中略带甜味,有一股鲜嫩的新笋气味。这种风味,离开了江南竹乡,是不能享受得到的。
说是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不过实在太少,而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便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除了每根竹子有一个登记的号码以外,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么?这当然是好事情。他是以竹林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
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
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在村庄的街道上了。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
有一点我是猜到的,竹乡里的房子,是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可是我却没有想到,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或者说不会想到用竹用得这样彻底。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部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无须髹漆和借助木头和钉子一类的材料,民间工匠凭了巧妙的手艺,便创造了这许多精美实用的家具和用具,而不同的竹子形态、色彩和斑点又使它呈现着优美的装饰花纹。过去我没有处于这样一个竹的世界的经历,除了民间艺术展览会的竹器部分以外。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青春气息,使人感到非常舒适。就是在这家人家,主人从门外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抓一大把来招待我们的。用竹管从山涧接下来的“自来水”,从山上的竹林里一直流到人家灶头的锅里——用不完的便流到太湖里去,沏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这里的人家流行用泉水和竹叶煎锅巴汤。竹香加上饭焦香的那种美好气味实在是你无法想象的。还有,新鲜的蚕豆鲜笋饭那种清香,那种乡土气息,同样是你无法想象的。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的了。当然,要是能吃到蚕豆鲜笋饭和竹叶锅巴汤,则此行的收获,将会更加丰富。
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吃晚饭了。朋友告诉我,今年竹和竹笋丰收,在他们来说这是预期的结果。还在去年黄梅天他们就加意栽培了,野草拔得一根不剩,落肥多,加上雨水好,嫩笋芽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和最好的养料,今年的竹便长多了,笋退的绝少,收成一旺,剥落下来的竹箬也就多了,姑娘们只好加倍地忙碌。
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芳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