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评价 课程纲领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ID: 427729

  

第二章/二、“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

◇ 教育部考试中心

二、“四层”:高考的考查内容

(一)“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原则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考试测评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所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四层”考查内容的构建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 适切而充分

首先,“四层”的构建应适切恰当,符合实际。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都是高考能够考查并且应该引导的内容,历年的高考命题也积累了充足的实践经验。其次,“四层”要有足够的容量,将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内涵纳入其中,涵盖素质教育的主要层面。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它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能够通过学科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途径培养的、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最基础最持久的思想观念体系,是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特性不同,核心价值强调的是学科共性。

学科素养是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地组织整合学科的相关知识,调动运用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它是在对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教育政策、高中课程标准、高校培养方案和国际相关教育测评框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以及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的。

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它是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所必须具备的、支撑学习者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是培育核心价值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是发展学科素养的重要支撑和前提。通过学科素养导向,可以对考查内容中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取效率,并促进其对所掌握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运用。

2017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将关键能力的内涵进一步阐释为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高考“四层”考查内容中的关键能力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关键能力学科化,在整合高校专业学习的能力要求、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学业要求以及历年高考考查的各学科能力的基础上,取精用宏、合理整合而成的。与各学科此前的能力要求相比,关键能力有两点不同。一是更加契合时代需求。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如阅读能力虽然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但信息时代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因此,高考语文的关键能力之一——阅读能力也相应由注重精读转向强调精读、泛读等各种阅读策略的灵活运用,由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接受能力转向侧重对文本传递的各类信息的审视阐释能力。二是强调具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关键能力不仅包括学生已经获得的能力,还包括在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能力。

必备知识是在梳理高校专业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历年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形式和教学实际情况系统整合、掇著撷华而成的。与此前高考考查的知识内容相比,必备知识主要有三点不同。一是有所更新,体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新认识、新成果,如思想政治学科及时吸纳补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二是有所增删,如数学学科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以及文理不分科的新高考要求,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调整。三是考查方式上有所变化,减少对静态知识的考查,而将考查点放在能力和索养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迁移的知识上。

2. 明确且连贯

“四层”考查内容之间的界限清晰明确。其中,核心价值与必备知识的区别比较明显:核心价值属于思想观念;必备知识主要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态呈现。学科素养是连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环节,它与关键能力的共性较多,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素养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即核心价值的指导;二是学科素养主要用于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三是学科素养的综合性更强。以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基本驾驶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安全驾驶,遵守交规,即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灵活应对棘手问题,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作出令乘车人舒心、其他人放心的驾驶判断,则具备了学科素养。

“四层”考查内容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始终突显核心价值在育人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的学生必然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理想追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四层”是相互连接贯通的。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轻视知识和贬低能力的倾向:如将知识、能力和素养三者割裂开来;或者将知识视为能力和素养的对立面,认为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是矛盾的;或者站在素养综合性的角度认为能力已经过时。这些看法不仅是机械的,而且是错误的。首先,二者既自成系统,又互相关联,不存在脱离了知识的能力,更不存在脱离了知识和能力的素养;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高素质的学生必然是在知识方面有较多积累、在能力和素养方面有较好发展的学生。

作为有机整体,“四层”考查内容之间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关系:核心价值是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考查中体现出的正确方向、正确价值观、正确方法论、健康的情感态度等;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在复杂情境中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关键能力是以必备知识的学习探究为载体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必要前提;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在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考查时,必然涉及对必备知识的考查。

3. 承前亦启后

素质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但应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协调展。高考的桥梁地位决定了高考必然同时面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018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阶段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了高校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包含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两个“国标”是高考评价体系的双重参考依据。因此,在明确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具体内容时,既要具有达标意识,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对接其内容,符合其要求;又要具有前瞻意识,依据高校选才需求,充分考虑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四层”是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后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需要达到的素质。通过“四层”考查内容,高考实现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良好衔接。

(二)核心价值在高考考查中的引领作用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正是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重要的方法论。

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中,核心价值主要包含了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方面的内涵,全面贯彻落实“六个下功夫”的核心要求,并充分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1. 核心价值与“六个下功夫”的关系

基于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核心价值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部分涵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四个指标。其中,“理想信念”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的关键。它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爱国主义情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要求学生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维护祖国统一;认同中华民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认同中华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部分,核心价值涵盖“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五个指标。其中,“品德修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它要求学生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奋斗精神”要求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2. 核心价值与“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目标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作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教育关键环节,高考必须服务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中的“健康情感”“劳动精神”两个指标涵盖了体、美、劳的意识和观念。“健康情感”要求学生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劳动精神”要求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3. 核心价值引领“四层”考查内容

作为考查内容的第一层,核心价值既是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其他层次考查内容的总航标,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必须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因此,为了考核学生核心价值的水平,考查内容的选择应该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值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从而测量出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水平。

(三)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的导向作用

高考各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进行界定的。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内容繁多,涉及的能力也比较广泛。为准确考核并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定位为应对生活实践、应对未来的学习或者高等教育的学习,聚焦于应对生活实践与学习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即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确定应考查学科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

如图2所示,“四层”考查内容是既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四个层面,以“学科素养”为连接层实现了四层内容的融会贯通。

(四)关键能力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内容

高考能够通过基于教育测量学相关理论与技术获取的考生(常模)能力分布,了解其实际认知水平,从而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区分,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服务。将能力作为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不仅符合高考的客观实际,也是衔接高考经过长期实践所确立的“能力立意”命题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与基于“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新时代高考命题工作有效连接,确保新时代高考“四层”考查内容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实现其考查效果。从“四层”考查内容的外在显性效果看,关键能力也是非常直观和明显的。将关键能力作为整个“四层”考查内容的重心,是推进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测量学的规律性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基于学科素养导向的关键能力也有所差异、各有侧重。例如,对于语言类学科而言,语言解码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知识获取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对于自然科学类学科而言,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则是实践操作能力群中的考查重点。

(五)考查内容在发展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研制了学科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各自的功能定位。高考改革必须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同行,共同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教材、考试评价改革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促进“学­—教—考—招”有效衔接,着力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改变以学生成绩和学校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单一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高考评价体系“四层”考查内容是素质教育口标在高考中的表达。高考评价体系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使高考考查内容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契合。高考从对知识、能力的考查到对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的综合考查,不断丰富考查内容,有力推动了核心素养在高中教育中的落实,进而有效助推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