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新需求都对高考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考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统化地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明确“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的水平。
1. 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性质定位的决定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高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要旗帜鲜明地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培养和选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其中,育人是根本,体现为立德铸魂。高考要结合新时代的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覆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崇尚劳动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要充分发掘各学科育人资源,发挥各学科育人优势,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全面系统、创新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2. 突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甄选功能的核心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高考是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制度,肩负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保障高校生源质量的重任。合格新生的选拔标准,不仅包括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包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不仅包括智育的要求,更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要求。其中,又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即通过高考的考查,使具备较高政治觉悟、高尚道德情操和优秀意志品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3.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考导向作用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考关系到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客观上对基础教育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考的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考查要求和形式,都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产生重要影响。高考评价体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融入考试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考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根本目的是通过考试的导向作用,促使基础教育在教与学的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高考评价与基础教育教学一起形成德育合力,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并促使学生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从而共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考的基本功能是为不同类型的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其选拔水平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乃至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不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也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服务选才不仅是高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存在的依据,也是高考的基本功能和使命。
1. 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的高利害性与选拔性使其成为国家政策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传导器,不同的考试取向会带来不同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高等教育的起点始于高考,高考的内容选取与价值导向将对大学新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构成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高考的人才选拔要求必须与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与培养要求相契合,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考试内容的选取也必须与高等教育对于大学新生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契合。因此,高考必须始终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选拔的要求,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注重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从而助力高等教育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推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加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来临,世界各国国力竞争逐渐加剧。在未来发展中,为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培养出大批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理念的各类专业人才。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新的时代格局、新的人才观特别是目前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对考试招生制度和人才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考改革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考改革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根据国家总体战略布局,高考必须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题,确保选拔出高质量的人才。
3. 助力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维护
高考不仅要保障国家人才选拔的质量,而且应助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推进。高考不仅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一种社会机制,高考公平是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形式,高考公平性的最显著特征是排除了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人为因素的干扰,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考生能够凭借真才实学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对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高考促进了社会的纵向流动、横向流动与区域流动,疏通了社会流通渠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组与稳定。因此,高考也因其在公平性方面的优势而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制度,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反拨作用,对教学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使用得当可发挥其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用不当则会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文理偏科等后果。考试与教学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二者都统一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二者又相对独立,遵循的规律、呈现的方式和实施的路径都存在较大差异。当二者协调发展时,形成“教考和谐”的局面,会推进教育的进步;当二者不相匹配甚至产生矛盾时,就会阻碍教育改革的推进。在考试与教学的矛盾运动中,教学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高考作为一种高利害考试,虽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却对主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反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会影响矛盾的发展;在特定条件下,甚至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高考科目和内容设置对中学教学存在较大影响,在形成“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局面的同时,也造成“不考便不教、不学”的弊端。新一轮高考改革更加强调育人功能,因此,高考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始终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 助力素质教育发展,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携手共进,注重选拔人才和培育人才的对接。高考改革必须站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高度,发挥关键的、积极的导向作用,进而推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落实和扎根。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根据《实施意见》的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高考设计命题内容的依据之一。新一轮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同向同行,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高考评价体系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出发,通过考试评价手段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体现在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和考查方式中,为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测量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考查内容为例。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在整合以往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过程中,将核心素养自然融入,强化共同基础。优化后的考查内容与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深度契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和高校人才选拔。在试题命制层面,进一步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
2.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部分高中教学中还存在着“满堂灌”、机械重复训练、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不足、忽视高阶能力发展等问题。因此,新时代高考在助力课程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大有可为。
以考查要求为例。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突出基础性。高考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杜绝偏题怪题和繁难试题,引导教学重视教材,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同时,“四翼”也十分注重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允许学生从多角度作答,使“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解题”向“解决问题”、从“做题”向“做人做事”转变。
在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上,高考命题在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德育的考查,优化试卷结构和题型,加强对体美劳的考查和引导,形成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促进教、学、考的有机统一,助力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入的持续发展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因此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更加注重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理念的核心,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都能进行自我提高。因此,高考不仅要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变革,更要适应终身学习这一新的时代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考从社会发展变化对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加大了对学生在信息时代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着重通过优化考试内容,呈现出开放、综合、灵活、多样的特点,从而为社会培养可塑性强、能持续学习的人才,助力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
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统领作用,决定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结构严谨的整体系统,体现了高考在教育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首先,立德树人对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起到价值引领作用,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具体实现。其次,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功能具有共同的基础和内在的关联。服务选才功能坚持科学的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通过“以考促学”更好地引导教学,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引导教学功能充分发挥高考积极的导向作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高考选拔出的人才更加符合高校的需求。两者共同作用,促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确保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