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第6期 ID: 421143

  

任务分析理论在作文有效教学中的运用

◇ 刘艳妮

  上讲,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为有效教学。”[1]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 有效作文教学
  引言
  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也就是说,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明明白白地写好一篇文章。
  一、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
  一直以来,一线的一些语文教师都在为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而苦恼。有些教师抱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要求学生一会写人、一会写事、一会写景;写人的方法还没掌握,又转到了写景;记叙文还没写好,又转到了议论文。用“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来形容教材编排的无序,训练体系的不科学。而教师本人也从审题到拟题,从开头到结尾,从过渡到照应;从记叙、议论到描写、抒情;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从情节形象到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每一项都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若干的示例,结果却事与愿违,学生的作文水平难以尽如人意。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错乱,主要是因为教师自身对作文的训练体系与目标心中无数。有的教师打着让学生“自主作文”“个性作文”的幌子,对作文教学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任由学生费力摸索,致使学生的作文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有的语文教师设立的所谓作文教学目标是一个个笼统模糊难以操作的要求。如选材新颖、立意深远、结构精巧,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音绕梁,描写形象生动、刻画细腻传神,甚至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想要改变高耗低效的作文教学现状,就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理论的引入。作文训练体系虽然是开放的,但它又有自身的完整性。一是有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有与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训练内容;二是每项训练都有可检测的目标,训练效果如何,教师、学生都很清楚,某一项不达标可以及时强化训练。
  二、有效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任务分析理论
  任务分析理论作为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引入,对于教学目标的有效确定和实现,以及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思路。“任务分析理论是在现代学习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主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强调‘学有定律,教有优法,以学定教’。”[2]任务分析的具体工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介于起点到终点之间的教学目标被称为使能目标。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支持性条件有点像化学中的“催化剂”,有助于加快或缓解新的能力的出现。具体的教学任务经过任务分析后,可以很清楚地得知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需要教什么,教学的顺序和安排是怎么样的,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最为有效。正如皮连生教授所言:“任务分析是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3]经过任务分析的教学任务,其“教学什么”以及“怎么教学”是十分清楚的,可以有效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效作文教学的实施途径
  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理论,它是否能够成为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低效问题的一剂良药?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任务分析理论的具体工作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分步实施。
  (一)学生的作文起点能力分析
  “学习之法,在于循序渐进。”写作也不例外。奥苏贝尔曾在《教育心理学:认知的观点》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便是学生的起点能力。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准确地探明“这一点”,以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一般课程在教材的编排中常常能找出两个上下关联的明确的知识点,所以一般将上一知识点目标视为是学生下一知识点学习的起点。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确定他们学过的知识是否已经掌握了。但在作文教学中,教材的编排并没有明确地体现出两次作文活动之间的目标关联,给了老师教学以极大的自主性;同时也赋予了作文教学以极大的挑战性。对于同类作文,短时间内学生已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教师应该了然于胸。作文教学起点的寻找,首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准确的起点定位,才会有合理的目标设计,才能增强学生们作文的信心和兴趣。起点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学生对作文感到索然无味,降低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最终致使作文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作文教学起点能力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性。就写事类的作文而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文刚刚入门,他们已经基本能够做到语言通顺,就可以要求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而对于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能够在作文时运用自己平日里积累的词语,甚至能够抓住细节,我们就可以要求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技巧,除了让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生动以外,我们还应该要求他们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此外,由于学生作文水平个体之间的差异参差不齐,就单个学生而言,他们的作文起点能力又有所不同,老师又应该给与不同的目标期望,以使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当然,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个线性递进的系统化过程,而是一个靠长期积累感悟和语言运用而进行模糊渐变的非线性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由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过程。学生在短时期内作文水平会出现反复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分析学生作文起点能力的时候不应该过于机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任务分析理论在作文有效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