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能-氢能住宅
①矿物燃料的大量消耗,导致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引发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太阳能建筑应运而生,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发展和完善。比如,德国弗莱堡有个闻名于世的“太阳城”,城中所有房屋结构在设计上都非常注意俘获太阳能,所有房屋的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建筑开创了绿色能源利用的新形式。
⑦尽管太阳能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但它并非尽善尽美。地球每天有昼夜变化,天气会时阴时雨。因此,太阳能的最大劣势在于其非连续性,稳定性差。太阳能并不能保证在人们需要能量的时间和地点出现,而当今的能量存储技术还无法大范围、大客量地存储电能。
③人们发现,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氢分子,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载体。氢燃烧时,会释放出热量和生成水,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矿物燃料所产生的大气保温气体,也不产生其他污染物质,因而氢是一种清洁能源。氢能可由燃料电池转化为电能,这种转化能量利用率高、噪声小、稳定性好。但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制氢,制取单位氢所花费的电能要远远超过该单位氢转化的电能,这显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利用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能源来制氢,使氢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载体”,这样就解决了太阳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从而完成可再生能源能够稳定地按照居住者要求随时提供电能的愿望。因此,在建筑中将太阳能和氢能结合起来进行利用,就可相得益彰。可见,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④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纽约技术学院向传统的太阳能建筑挑战,研制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氢能住宅。这种住宅的屋顶和向阳侧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能被输入一个“专用电解器”,该“专用电解器”从水中分离出氢,然后氢被输入专用的贮存器。根据居住者的需要,氢通过燃料电池和其他装置转化为电能和热能。由于通常厨房和浴室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多,卧室、客厅和书房消耗的电能和热能比较少,因而设计者对房屋的结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以及其他装置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虑和巧妙的安排,尽可能缩短能量传输的路程,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这种太阳能-氢能建筑,能量可以自给自足,也不会产生大气保温气体等污染物质,还具有安全无噪音等优点。它表明,即使不依赖日益减少的矿物燃料而仅依赖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我们就可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家。
⑤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建筑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从设计、建筑、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而这种太阳能-氢能住宅是自然和技术结合的成功尝试,是摆脱依赖矿物能源的希望所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们的强大吸引力,向着“生态建筑”又迈进了一大步,可能成为建筑设计的新追求。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答:把________改成______。
3.为什么说“太阳能和氢能是一对真正的‘黄金搭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太阳能-氢能”的工作原理及其优越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简要概括④段说明的内容,指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为什么先说明太阳能、后说明氢能,然后才说明太阳能-氢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⑤段中加着重号的“可能”能删除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汉语忧心
①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
⑦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把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
③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④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⑤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青年中,也出现了日常语言单调、中文水平滑落的现象。
⑥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使外语教学变得非常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yùn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tuì。
⑦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会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那曾经被老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⑧发人深省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多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⑨“词语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
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⑩仅仅存在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⑾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链接材料
站在文化的立场,一个国家的母语,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国防。如果你的母语被外语侵入而且被扭曲、恶化,那你的文化就受到了侵略。所以我觉得学者、作家、翻译家、老师,尤其是中学国文老师,等于文化国防的前线。因此我非常赞佩他们,我回去之后也要投入到台湾中学教员组织的这个抢救国文运动中去。作为一名作家,我希望把自己的母语越写越好,能把自己的母语写得非常清纯,富于想象力和表达力!
(节选自余光中《中文不朽》)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丘壑( )山水
②隽( )永有致
③日渐消tuì( ) ④文化意yùn( )
2.解释下列成语在本文中的含义。
①百感交集:____________
②比比皆是:____________
3.⑥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个病句,请改正。
答:应删除____________。
4.②段为什么要叙述上海翻译大赛爆出的冷门?
答: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回答:汉语的独特特点是什么?当前的“汉语危机”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将导致哪些严重后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⑦段中的引用和反问在论证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⑧⑨两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本文中论证了一个怎样的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余光中先生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一个怎样的重要观点?请你用一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母语学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永远的一课
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si打。雪恶狠狠地寻找袭击的对象,风呜yè着四处搜索,从屋顶看不见缝隙的墙壁鼠叫似的吱吱而入。
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了,一屋的跺脚声。
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斗栽了下来。
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一反常态: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
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惊异地望着欧阳老师。
“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几十双眼睛在问。
“我们要在操场上立正5分钟。”
虽然欧阳老师说出了“不上这堂课。永远别上我的课”的恐吓之词,还是有几个娇滴滴的女生和几个很横的男生没有出教室。
操场在学校的东北角,北边是空旷的菜园,再北是一个池塘。
那天,操场、菜园和水塘被雪连成了一个整体。
矮了许多的篮球架被雪团打得啪啪作响。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儿的水里。
我们挤在教室的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
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站定,脱下羽绒服,线衣脱到一半,风雪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欧阳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三列纵队。
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了一件白衬衫,衬衫紧裹着,他更显单薄。
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
5分钟过去了,欧阳老师吃力地说:“解散。”
就在我还未能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起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叫你们站半个小时,你们也顶得住,叫你们只穿一件衬衫,你们也顶得住。面对困难,许多人戴了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
我很庆幸,那天我没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永远的一课。(文 阿 红)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sī____打
②呜yè_____
③缝( )隙( ) ④恐吓( )
2.题目中“永远的一课”指的是哪件事?为什么说这是“永远的一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原文上用横线勾画出三处描写暴风雪的句子(注明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然后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刻画人物上采用了对比写法,请你举例说明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写“永远的一课”,为什么要插叙中师毕业的欧阳老师考上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