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1期 ID: 355335

[ 徐璇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调控

◇ 徐璇

  所谓节奏,就是客观事物(包括人的生命、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运动的重要属性,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是指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思维、教学情感等因素进行调节控制,使课堂教学成为合乎教学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式的教学行为。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可见,节奏调控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多么重要!好的课堂如流水,遇到悬崖成飞泻而下的瀑布,遇到缓坡成叮咚曲折的细流,遇到宽阔的河面又汇成奔涌的滔滔江水。紧要处密不透风,徐缓处疏可走马,张弛有度,摇曳生姿。这样的课堂,学生哪能不喜欢,不投入,不陶醉?就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习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一种非常自然、实在、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抓住重难点,使课堂节奏轻重有变
  要依据教学重难点,控制课堂教学板块时间的长短。凝聚重难点的板块时间,既要“泼墨如水”,又要“惜墨如金”。
  如余映潮老师在讲《七颗钻石》时把教学重点定位为“又要阅读又要说话,又要探讨,还要想象的阅读活动课”。围绕这一重点,设计了以下板块:活动一:进入录音棚——要求“读出故事味,读出文中情”。泛读,速度推进较快;后精读,请学生重点体会“一天夜里……”和“她以为……”两部分,这个环节推进较慢。活动二:畅游智慧泉。先请学生们讨论几个话题: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使学生明确“写风写雨,笔无虚设”;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让学生懂得“一波三折,尺水兴波”;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启发学生理解“美好穿插,诗意烘托”;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启迪学生感悟“结而不尽,耐人寻味”。接着,推出话题五:你也能问上一句吗?——主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活动三:来到创作室:1.想一想,轻轻地描述一个好梦。2.试一试,快乐地描述一个场景。这两个板块占用课堂2/3的时间,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过程内容充实,节奏紧凑,学生们争先恐后,活动充分。最后,余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结课:“当我们进入录音棚的时候,我们读起来,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当我们畅游智慧泉的时候,我们说起来,说起来——让我们的发现闪光;当我们来到创作室的时候,我们想起来,想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我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都这么快乐!”这样收放自如的课,堪称语文节奏控制艺术的精品。
  二、找准切入点,使课堂节奏豁然开朗
  德国的接受美学家伊瑟尔说得好:“文本的规定性也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 所以备课时,首先要从文本的特点出发。以文言文为例:因为年代久远,经验隔离,学生对文言文本的理解较为困难。但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节奏难免拖沓生涩。这就需要教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剪裁与安排,巧找切入点,避免单调乏味,面目可憎;设置合理的环节,以带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的教学。
  比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简洁省净,主题含蕴丰厚,课堂节奏应当明快简洁。王伟珍老师在教学时选中了文中第二段首句“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中的“异”字,设置了三个环节:以“异”字的意动用法带动学生落实相关的重点字词句式,以“之前为何无‘异’”——“此时为何有‘异’”——“‘异’之后有何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以引进《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挖掘“异”字背后的“顿悟说”,使学生领略中国特有的文化魅力。
  三、把握质疑点,使课堂节奏错落起伏
  古人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质疑问难越来越多。课堂上遇到有价值的质疑点,教师要敢于打破预设时的定势思维,大胆将课堂交给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这种突发性调整恰恰凝聚成了课堂里含金量最高的时刻!这种充满智慧,充满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的教学节奏的调整,使师生教与学的节奏达到同频共振,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比如笔者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两位学生对其中的“以戏弄臣”和“今”提出不同的理解。一个认为“以戏弄臣”的意思为“以此来戏弄我”, “今”可以理解为“现在”;一个认为“弄臣”是名词,应理解为“皇帝狎近戏弄之臣”,而“今”的意思则为“如果”。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探讨,结果他们纷纷从句式、修辞、语境、人物背景、历史文化等角度谈到了自己的理由。课堂节奏轻松而欢快,形成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掌握了字词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又深入理解了文章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放手预设点,使课堂节奏峰回路转
  每位教师都会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设,会区分详略,合理组合与布局。重点难点要重锤猛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地方,则可以体现一个“弛”字。但是假如这种种预设,遭遇了课堂上的“变数”,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课堂当“以生为本”。出现措手不及的新难点,一定要放慢速度,循循善诱,逐步突破;遇到出乎意料的顺利处,要加速推进,绝不恋战;碰到学习情绪低落时,要妙语连珠,激发热情。
  如一次语文优质课比赛,我校老师抽到的课题是《再别康桥》,在拟定参赛预案时,我们把品味诗歌语言作为本节课高潮的一个铺垫,时间考虑在5分钟之内;把对“彩虹似的梦”的解读作为难点。但在赛课时,学生品味诗歌语言兴趣高昂,老师不忍心遏止学生的表达欲望,故延长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而预案中的难点由于学生预习充分,却出人意料地顺利,她机智地压缩了时间。由于这位老师高超的节奏控制技艺,这节课荣获一等奖。   五、保证留白点,使课堂节奏疏密有致
  教学节奏除了速度的快慢,更要行止有致。“行”就是教学过程不断地推进,节奏有条理地往前运动; “止”在艺术上指留白或飞白,例如齐白石的名画《对虾》,被誉为“妙在无墨处”。然而在课堂教学里,留白艺术却往往很容易被一些教师所忽略,但它偏偏在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巧妙运用,就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我曾听一位教师讲授《印度洋上生死夜》,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生死的抉择面前,船长皮埃尔为了挽救别人,舍弃自己与妻子的生命。文章写到妻子已经去世了,海啸马上要发生了,皮埃尔准备与妻子一起去了。课文中这样描写道:“他抱住了克勒松,发现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此时,他反而变得分外平静,只是在亡妻的耳朵边轻轻的说……”教师配上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经读得非常投入到位了,而这位教师又追问道:“文中有个省略号,省略了皮埃尔对亡妻说的话,此情此景,他会说什么呢?”问题一出,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如何舍不得妻子,如何爱妻子。但是这些话一旦出自十几岁的学生之口,便引来一片笑声,把那种凄凉的意境都破坏了。其实,不能怪学生“不解风情”,这个环节完全是多余的。学生充满情感的朗读本身就是对皮埃尔心情的最好诠释,是任何言语表达无法超越的。
  六、推动激越点,使课堂节奏徐疾有情
  节奏控制艺术还要根据施教者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口若悬河的教师要勤于示范,同时敢于留白,使学生的感悟得以延伸,想象得以放飞;慢条斯理的教师要擅用点拨,彰显学生,但在总结提升的时候要能依据教学的需要改徐缓为激越,改温情为高亢,快节奏地点燃学生的激情。
  本人在参加“课内比教学”的市级赛课活动中,讲授《云霓》一文。整堂课的风格温婉轻柔,语言精练简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性。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的活动,合作探究,通过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研究,渐渐深入到对作者“悲悯”情感的体味。在整堂课的尾声部分,我一改前面的温婉,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激越高亢地总结说:“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悲悯情怀像地下河般潜流于历代优秀文艺作品里,汩汩滔滔,流淌至今,浸润着千千万万的心灵。今天我们一同举头眺望了天边云霓,低首感受了丰子恺先生的悲悯情怀。我想,对于我们当今都市中学生来说,培养悲悯情怀,决不单单是一种给予,它更是一种收获——眼睛,因为多流泪水而更加清明;心灵,因为充溢悲悯而更加温厚!让我们跟随伟大的丰子恺先生,绕过浮躁的繁华和浅薄的幸福,把目光投向大地上的苦难!”话音刚落,掌声响起。学生们在这番迅疾、激越的话语中,心灵获得了震撼,情怀得到了涤荡,人格赢得了提升。这样的加速点、激越点,无疑是整堂课的一个高潮。
  总之,课堂教学节奏控制是一门研究不尽的艺术,它是一个人教学造诣的综合体现。掌握好它,课堂教学将异彩纷呈,学生求知的火花将竞相迸发。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能够依托文本,抓住重难点、找准切入点、把握质疑点、放手预设点、保证留白点、推动激越点,善于在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中找到合适的节奏,给学生一堂堂精彩的好课!
  [作者通联:武汉市东湖中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