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第12期 ID: 354020

[ 姚新全 文选 ]   

一声沉重的呐喊

◇ 姚新全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同专题收录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批判。老舍先生继承了从鲁迅先生开始的关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独到的见解。这篇《断魂枪》就旨在揭示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国民对于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认识及应对的问题。它蕴涵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读懂《断魂枪》,一定要深入解读文本,深入研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感悟作者忧时愤世的情怀。
  一、对比手法,展现人物形象
  小说叙述的三个拳师的故事是以老拳师沙子龙为中心展开的,孙老者和王三胜都只是陪衬。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
  1.王三胜和沙子龙、孙老者的对比
  小说在人物外貌刻画上紧紧抓住身材和眼睛展开:王三胜“大个子……胸脯子鼓出”,而沙子龙“短瘦”,孙老者“小干巴个儿”;王三胜“眼珠努出多高”,而沙子龙“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孙老者“眼陷进去很深……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的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作者这样安排别有匠心:王三胜空有一副健壮的身躯,尽管虎目圆睁,但与孙老者交手仅几个回合就两次打枪脱手,可见仅是个草莽英雄;沙子龙和孙老者虽然都身材矮小,但目光明亮慑敌,“那俩黑眼珠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足见其英武逼人。
  王三胜在沙子龙的镖局倒闭后即沦落成街头艺人,武术此时成了谋生之“技”。沙子龙和孙老者都为武术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沙子龙虽已成客栈老板,但时常在夜晚独练断魂枪;孙老者主动上门向沙子龙“领教领教枪法”,未必全是争强好胜。他们都不愿武术消亡,都将武术看成了“艺”和“道”。
  2.孙老者和沙子龙的对比
  孙老者为武艺东奔西走,上蹿下跳,并且不撞南墙不回头。在土地庙轻而易举地赢了王三胜,但在作者眼里他仍不是理想的拳师。与沙子龙比起武艺来,孙老者望尘莫及。小说虽无一处实写沙子龙展露武功,只在开头写了一句:平生创出“神枪沙子龙”五个字,在西北走镖,二十年没遇着对手;结尾处写了一句:沙子龙关好了院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虚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所谓“真人不露相”,“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与其相比,孙老者有的仍是刚猛勇烈,是“形”而不是“意”,沙子龙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即能挫败他。
  所以,三位拳师中王三胜好胜鲁莽,为人处世不讲智慧,是个地地道道的“地摊货”;孙老者执著锐进,体现出武者惯有的进取意识,是个硬而易碎的“俏花瓶”;只有沙子龙隐忍睿智,以退为进,是不折不扣的“武术魂”。
  二、追根溯源,探究文本主题
  1.关于时代背景
  小人物,大背景。小说在开头就花了6个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龙旗(清朝国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听说,有人还要杀下皇帝的头呢!”这些无不显示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政治、经济、军事一败涂地;社会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靠传统武艺、血肉之躯押镖走江湖哪能敌得过洋枪洋炮,镖局的败落是没有悬念的事情;但是,更引人深思的是以武术为代表的隐身其后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史无前例的强大的西洋现代文明面前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作者在小说开头埋下了多处伏笔。
  2.关于“不传!不传!”
  对于沙子龙的“不传”,人们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沙子龙是与时代脱节尚不自知的腐朽代表,仍向往着回到自己的鼎盛时期;第二,沙子龙是知进退、识时务的投机分子,“既然祖先信奉的神灵都不再灵验,既然走镖已没有饭吃,他也就不再留恋保镖的旧业,不仅及时把镖局改成客栈,连他自创的绝技‘五虎断魂枪’,也弃之一旁。”第三,沙子龙是个自私保守,抱残守缺的孤独者,宁可让“那条枪和那套枪法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也不肯传人。
  以上观点看似各有道理。但请注意小说结尾处的描写:“(沙子龙)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小说的结尾处往往是作者神思的凝聚点,沙子龙的“微微一笑”说明什么?从表象上看,他这时更应该苦笑、呆笑、不尴不尬地笑。但倘若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沙子龙的“微微一笑”,他何尝不是在为自己尚有精湛武艺而得意,何尝不是在为将来自己的绝技能传扬而期许?
  所以,沙子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悲壮的孤独英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若将绝技传给王三胜们,让绝技沦为唬人混世的“玩意儿”,糟蹋绝技,他不甘心;或者传给孙老者们,成为尚飨武痴的花瓶,这个不识时务的倔老头即便是得了绝技,哪里又经得起洋枪一颗弹丸呢?败在洋枪之下照样是亵渎了国术绝招。在沙子龙看来,的确不如暂时葬埋了那条枪和那套枪法,保全精武精神不受凌夷。不过,沙子龙精明,能洞察世事,他在等待时来运转,国术重登大雅之堂。当时机来临时,沙子龙当然要传,必然会传!否则,他一夜夜演练那五虎断魂枪干什么?他独自微笑干什么?从他“不传,不传”的叹息声和独自的微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要传!要传”的沉重的呐喊。
  老舍同情沙子龙的生不逢时,满腔热忱地将他写成了一个时代悲剧的英雄角色。作者尊崇他的恪守气节,不与污浊同流;赞赏他的静待时机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即便只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甚至形影相吊,独自坚守。
  3.关于“断魂”
  老舍先生给小说取名“断魂枪”,也可谓用心良苦。“断魂”本义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人极度害怕,这也正是当初“五虎断魂枪”这套枪法得名的原因。而今,有了热的枪口,还需要冰冷的长矛吗?断魂枪已无法使敌人害怕断魂,自然也不能再现身江湖。但这一结果着实令许多人因伤感而断魂,那都是谁呢?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深意呢?
  孙老者——断魂于求学武艺而不得。
  沙子龙——断魂于英雄无用武之地。
  老 舍——断魂于传统文化的未来。
  孙老者乐观、坚韧,为学习武林绝技风尘仆仆,奔走江湖,却遭到了沙子龙的软拒绝,遗憾苦闷自不待言。这一形象是对沙子龙形象的补充,让我们看到了曾经的沙子龙。沙子龙空怀绝技,面对时局只得“身上放了肉了”,他的隐忍是西方列强入侵后不得已的态度,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沙子龙洞彻了时代变迁的趋势,不愿因为坚守而作无谓的牺牲,宁愿改弦易辙,静待时机。老舍先生曾说:“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由于个人的自私保守,祖国有多少宝贵的遗产都被埋葬掉了。”老舍痛感这种“把生命闹着玩”的国民劣根性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潜在的基因,故而借沙子龙这一晓时事、知变通的形象发出“呼啸”,以图震醒那些仍徜徉在“东方的大梦”中的骄躁灵魂,唤醒那些仍彷徨于历史震荡文化嬗变时期,面对传统文化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灵魂。
  (作者单位:高邮市第一中学)

一声沉重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