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心应手。语出《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本义是指技艺纯熟,心里怎么想,手里就能怎么做,也形容做事很顺利。后人多用以描述书法或绘画艺术。如李嗣真《续画品录》:“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也可用来形容一切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对象了然于心,然后挥笔写出,无不驾轻就熟,左右逢源,从容自如,自然妥贴。得心,就是要接近自然感知外物,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之契合于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最后形成审美意象。意象一旦了然于心,手就能随心而动,作品便浑然天成。这是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强调的是意在笔先。
无中生有。语出《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物”。按字面去理解就是凭空捏造,故而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个贬义词。其实这是个深奥的哲学(美学)命题。“无”即是虚空,但从创作角度来说,“无”是艺术文本中的空白,这种空白是艺术家有意而为的,是艺术品必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不写之写。不写(无)正是为了达到更好地写(有)。翁方纲说:唐诗妙处在虚处;刘熙载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他们谈的是作诗。绘画中也有“计白当黑”之说。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看似无,实则有,寓有于无。从接受角度而言,无是一种召唤结构,它刺激着读者的情感和想象来参与创造,使读者于“无”处见出“有”来。
胸有成竹。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比喻义: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其实这个成语本来就是谈论画竹技法的。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苏轼认为,竹子的节和叶天生就有,因此画竹的人不能一节节地勾勒、一叶叶地添加,而是在未画之前胸中就先有了完整的竹子的形象,即“成竹”。晁补之亦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此语用于艺术创作则指的是艺术家在动笔之前就应该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使其在心中形成完整的形象,心中一旦有了客观事物的完整形象,就表明作者的构思已经基本完成,构思完成,写作才能顺利进行。这个成语意在说明艺术构思的重要性。
不平则鸣。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只要遇到刺激就会发出声音。对于人来说,只要心中有不平的事总要发泄出来。此语在创作中则指的是,外界事物变化在作者主体心理中所引起的情绪反应的外化。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作者的生存际遇、苦难艰辛和所受的打击能转化为创作的动力,此所谓“愤怒出诗人”。这有如欧阳修所说的“诗穷而后工”。明乎此,遭遇苦难,并不全然是坏事。对于作家而言,他们每能将自身的苦难诉诸文字,从而创造出不朽的艺术作品。这一成语告诉人们,作者心中必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写作要有感受而发,不能无病呻吟。
蚌病成珠。语出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敬通雅好辞说,而坎壈盛世,显志自序,亦蚌病成珠矣。”刘勰以河蚌经过长期的痛苦而孕育出珍珠之典故,比喻作家因有痛苦的经历而写出杰出的作品。对于作家来说,痛苦可能是一笔财富,它能激发出作家的创作欲望,成为创作的动力。事实也是如此,历来在创作上卓有成就的大家无不身世坎坷,命运多乖,如杜甫、李清照等都经历国破家亡之痛,因而写出了许多感天动地的不朽之作。这个成语与不平则鸣互有异同。不过,不平则鸣强调的是有感而发,此语则更强调苦难本身对创作的驱动作用。
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本是禅宗用语,禅宗用以形容一个人在悟道之后所达到的自由无碍的境界。后来诗论家每用来形容诗人在艺术创造时的那种纵心所欲而不逾矩、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如范温《潜溪诗眼》称:“老杜《樱桃》诗云:‘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艰难,不能发耳。”这段文字盛赞杜甫作诗,写景状物不假思虑,随手挥毫便能形神毕肖,并不刻意求工,却着手成春。这是一种必须经过长期研习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诚如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所说:“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
贵州省榕江县第一中学(55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