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822

  

浅析贾宝玉的叛逆性

◇ 开 健

  摘 要:贾宝玉无疑是《红楼梦》中极富艺术感染力、最能体现作品内涵和作者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他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常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对贾宝玉的叛逆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贾宝玉 《红楼梦》 叛逆性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思想的人物形象。他不仅外表美丽,而且透出一种非凡的气质。宝玉的气质突出表现了其聪明灵秀、超凡脱俗、率直清纯、爱博多情的个性。尤其是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叛逆性常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试对贾宝玉的叛逆性做一下粗浅的分析。
  贾宝玉在贾府中是个极为特殊的人物,被视为“活龙”、“凤凰”、“命根子”,然而,宝玉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他是一个与祖宗的希望背道而驰的人。
  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西江月》二首形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玩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韵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这是曹雪芹给贾宝玉画的像,看似嘲弄宝玉,实质是在赞美宝玉。在封建正统人的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性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无能”、“不肖” 等。作者用反面文章来刻画贾宝玉的叛逆性格,通过对宝玉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更多地表现其叛逆的性格。
  宝玉的许多言行与封建贵族家长们的希望和要求格格不入,他身上的叛逆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宝玉不愿读四书五经,不愿走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道路
  贾宝玉生活的年代,男子通过科举考试,读书做官,挣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是天经地义之事。宝玉对此不感兴趣,特别是对时文八股之类深恶痛绝,他说时文八股“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而且把读书上进的人叫“禄蠹”。即使是他喜爱的姐妹们如宝钗等劝他读书,他会毫不客气地予以斥责说:“好好地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三十六回)另外,宝玉讨厌与那些达官显吏们交往,一次贾雨村来荣国府求见宝玉,宝玉毫不客气地拒绝。但宝玉并不是什么书都不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喜欢“旁学杂收”之类与科举考试毫无关系的书,如《西厢记》等传奇小说,喜读诗词。连“塾掌”也称赞宝玉 “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偏倒有些歪才情”(第十七回)。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咏的四副对联可见其诗词功底不俗。宝玉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显然是对封建制度的叛逆,他鄙弃功名利禄,无视世人诽谤,向往人生自由。
  二、宝玉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观念,大胆提出“女清男浊”的观点
  宝玉十来岁时说出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似乎成了《红楼梦》中有名的“语录”,这与传统观念相悖。但在男性统治的社会里,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原则的笼罩下,女性处于附属和被压迫的地位,而贾宝玉这个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公子,对女性命运深深同情,对女儿表达出真挚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把其他男性视为“渣滓浊沫”,对他们的淫滥放纵、玩弄女性深恶痛绝,这种对比,无疑是对几千年来“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不仅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而且是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叛逆。
  三、宝玉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向往平等、自由的生活
  宝玉主张“世法平等”,这与其贵族公子的身份不相符。第一次见秦钟,宝玉感叹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往,也不枉此一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宝玉不仅没觉得自己尊贵,相反感到的是羞愧。他无论是对兄弟姐妹,还是丫鬟小厮,绝对没有公子哥儿的气息,而只有深深的同情和关心,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他非常羡慕寒门薄宦之家的生活,向往大观园以外的世界,向往没有人“管”的自由生活。所以,宝玉常梦想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去过自由的生活。
  四、宝玉大胆地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
  《红楼梦》讲述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宝黛爱情故事及悲剧确实是感人的篇章。悲剧的根源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恋爱在那个时代是违背传统的封建婚姻制度的,是不被认可的。贾宝玉不顾“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规矩”,以自己的执著和坚定,热烈地与黛玉相爱,追求自由的爱情,去践约木石前缘,大胆、勇敢地喊出“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木石前盟”是自由的相爱,“金玉良缘”是尘世的安排。宝黛刻骨铭名感天动地的爱,是对美好自由的追求;宝玉抛弃了“金玉良缘”,是对世俗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
  由此可见,宝玉身为封建贵族子弟,与封建社会却格格不入,他的叛逆、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对那个充满了浊臭气息的男尊女卑时代的抗争与反叛。但他的叛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他的悲剧让人叹息和深思。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罗东升.中国文学知识宝库·清代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3]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中国红楼梦学会.说说《红楼梦》中人[A].武汉:崇文书局,2006.
  (开健 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 231400)

浅析贾宝玉的叛逆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