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里,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显示出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口语训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农村中学尤为明显,直接导致学生的口语能力较低。为了加强口语训练,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是阅读训练,巧妇易为有米之炊
通过阅读训练,既可加强字词积累,扩充词汇量,也可有效地培养语感。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其最基础的载体是字词。如果词汇的拥有量不够,就会直接导致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甚至张口结舌,无法正常与别人沟通,所以丰富的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基础。基础不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是一句空话,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许多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但在口语表达时依然捉襟见肘,这说明词汇量仍有欠缺,且掌握不够熟练。词语的积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量地阅读。在阅读时,指导学生注意以往没有遇到的字词,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它的意思,体会它的作用,掌握它的用法,并且要会读会写,识准记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建立词汇库,对新遇到的词语的音形义进行整理记录。其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对新字新词进行必要的标注。现在,我所带班级的学生都会用词,因为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在口语表达时就能信手拈来。
语感是人们对言语的感知能力,是因有声无形的表达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所谓语感好就是对口语表达有较强的感悟预知力,能瞬间明确将用什么句式,怎样的语气语调,并合理地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为了使语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还要考虑到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在朗读中,学生不经意地就会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音调、错落有致的节奏、奇特严谨的结构有着深切的体验,有助于提升对言语的敏锐性,并掌握言语运用规律。其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潜心投入到朗读训练中。如在执教鲁迅的《雪》时,让女生读“江南的雪”部分,体会温润之美;让男生读“朔方的雪”部分,体会其阳刚之美。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体会,他们争先恐后,不时有真知灼见,一个个俨然成了辩论家、演说家。
二是复述课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通过复述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复述是口语创作的铺垫与过渡,因为复述就是把自己或别人说过的话重说一遍,也指语文教学中学生把读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所以复述是有蓝本的口语表达。表达的内容是已知的,学生可事先把握复述材料,为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训练能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
在复述材料的选择上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叙事性强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把握、记忆和复述。随着复述训练的推进,可以逐步向句子较长、内容相对复杂的材料过渡。
在复述方法的指导上,首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写复述提纲,拟纲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对复述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方法有个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会避免紧张,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其次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复述不是死记硬背,创造也不等于胡编乱造,而是在尊重原材料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和实际的需要进行体裁、人称、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这样对复述材料表现形式的改变,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材料作动态的分析,以便更深入地感知内容,体验情感,这时的复述才会更流畅自如和精准贴切。最后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提升质量。复述训练有时显得繁琐、枯燥乏味,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要有耐心和毅力,要知难而进,贵在坚持。惟有如此,才能积累词汇,获得言语基础知识,掌握汉语语法规律,提升思维品质,而这些正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必要条件。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始终把复述训练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其训练形成制度。这种训练并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是练习“打腹稿”,腹有诗书气自华
“打腹稿”源于王勃的写作故事,指在动笔之前内心已基本酝酿成熟。我把“打腹稿”引用到口语表达的训练上,在开口说话之前,可以短促地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再与人交流,这样的口语表达肯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首先要明确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号情感,它是与人交流的终极目标,口语表达就是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语言的。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的说话让人不知所云,除了他的表达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外,还与其缺乏内心的准备有关。
其次梳理表达的思路。清楚,要条理清晰,语脉连贯,合乎逻辑,推理论证严密,符合听众的认知规律,让人能听得懂;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打腹稿”的作用就在于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锤”,使听众云里雾里弄不明白。
最后是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准确的意思,语法符合规范,遣词造句要推敲,尽量做到用词精练,最好使用简单句,避免复杂句,使语言简明扼要。为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人听起来有种亲切感,注重使用大众化语言,要有口语特点,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调与内容要协调一致。
其实根据听众的身份、职业、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口语表达方式和态势语都是口语腹稿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口语是与人交流的动态过程,要随时捕捉对方的反应,边表达,边观察,边修正,有时还要听取意见,综合分析,十分敏捷地做出相应的回答。
四是开展多种活动,衣带渐宽终不悔
课前3~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听说专题训练,根据当日课堂的目标或课文的内容,拟定口语训练的题目,由学生课外准备。然后在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由学生脱稿演讲,或者不做任何主题上的要求,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讲一个故事、媒体上的新闻、所见所闻所感、读书心得等等。每次一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初步训练口头表达的规范性,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当众发言,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与人交流时的怯场心理。
课堂上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拓展教学环节,设置情境,设计题目,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教材的学习中渗透口语的教学。每一篇课文都会有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展示讨论结果,教师不必讲太多,而是由学生自己思考、表达。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愿望,培养良好的交际素养。
课外构建开放的口语教学模式,让口语训练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如进行参观、访问、采访等;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几个“一”活动:了解一位名人,熟悉一种当地特产,参观一个景点,做一回导游;再通过班会、课外活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家庭中也可进行口语训练,如重大节日向长辈问好,互相祝福,当一次家庭活动的主持人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用规范的语言,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应变能力和智慧。
古语云:“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大量的事实证明口头表达能力的强与弱,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语文教学就有必要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上下工夫,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基础。
(工作单位:滩宁县桃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