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中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据统计,今年的50个不同地区中考试卷中,涉及到半命题作文考查的达32个(包括选题作文)。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在常见的作文类型中,半命题作文是最不容忽视的一种题型,也应是我们备考练习的重点内容。
半命题作文就是命题人限定题目的一部分内容,学生根据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再进行写作的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灵活度介于话题作文与全命题作文之间,对学生来说既有所限制又不失开放性,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半命题形式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又能较好地避免猜题、押题,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关于半命题形式
半命题作文结构形式往往有以下几种:_
1.命前半题:如“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________之乐”、“________其实很快乐”、“________在细微处”。
2.命后半题:如“走近________”、“十六岁,我多了一份________”、“震撼心灵的_________”。
3.命中间部分:如“给________的一封信”、“一份________的答卷”、“从________中学习”、“当________来临”。
4.命首尾部分:如“________,别再让我________”,“_________阅读________”、“________与v”、“________使我们________”。
5.还有命正标题的,如“________——我的特长”。
6.命副标题的,如“乐在其中——记一堂________课”。
二、审题——关于补全题目
一般地说,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_
1.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作文,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①指向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等等。如“__________就是力量”,方便写议论文。而“一件应该___________的事”,方便写记叙文。“这一刻,我们________”方便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不是说别的文体绝对不可以写)
②暗示作文应表达怎样的中心、抒发何种感情。例如“我依然________”、“有时,我也想____________”。
③限定作文的范围,对作文中的人物与事件、情感与道理、时间或空间作出一定限定。如“我这个___________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主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选材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具体爱好什么,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选填了。填题时要充分考虑和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力求使填好的题目稳妥而恰当。
再如“那一刻,我们___________”(2008年河北中考题),限制范围的有“那一刻”、“我们”,重点是“___________”。考生常见问题是忽略限制范围,忽视了题面对时间、人称等的限制,(强调个人感受)因而造成了跑题。
2.要全面把握命题要求和意图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拟定一个半命式文题,来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式文题,必须全面理解作文提示和要求,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准确定向拟题。
如“在___________面前”一题,命题者设计这一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可以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理解了题目的内涵,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和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突显文章的主旨。
半命题作文有时要提供词语,思考时要准确把握。要求只能用提供的词语作文,那么你可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如果在提供的词语后面打上省略号或者出现“等等”字样,则暗示你可用提供的词语,也可用未提供的词语。如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____(机会、尝试、失败等)。
3.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选材恰当,真实感人,对于考场作文至关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调动自身生活储存方面,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方便、自由。填补题目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要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有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作文要填的词语或短语。
如“我____________同桌”,如何填充要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磕磕碰碰,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佩”、_“同情”等词语。
4.要尽量追求新颖独到
填补题目,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题与文让人读后都能为之一振。这就需要在填题上进行深加工了。如“我生活在________之中”一题,填“家庭”、“学校”、“社会”显得直白浅露,流于俗套;填“集体”、“亲人”、“友谊”,过于平常,失之平庸;而填“麻将声”、“追星族”则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阳光”、“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显得十分深邃。
并且,题面的新与俗往往也制约了作文的新与俗。拿“________的滋味”这一文题来看,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等,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刻含义,写“幸福的滋味”、“失败的滋味”、“打工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因此,填好题目,既能体现作者精巧的构思,也能彰显其思想的深度,不可忽略。
三、关于选材处理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来看,半命题作文的选材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拘于提示,选材过大
比如:“走近____________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
此题有很多学生选材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按命题人的提示,拟文题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容易写得空泛、笼统,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此类文章可从自我生活实际来拟题,从自我兴趣爱好来拟题。比如拟“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自我的生活真实细节来写活这些人或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2.选材俗套,情感平淡。
比如温州的作文题目:“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此题选材范围广泛,可写自我的成熟、思索、责任、信心等等,写作时应着重凸显自我的心灵感受,强化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可以去写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对人情世故的看法;可以写对成长教训的总结,去探讨个性与人际交往的关系;可以写涉世之初的喜悦,从自尊自爱自强自信自立之中,选取令人耳目一新的素材,在与众不同之中,写出自我真情实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但部分学生选材俗套,总是停留在学习生活这一层面上,没有深入挖掘闪光的新素材,对自我心灵剖析不够,心理描写也不够细腻,造成空洞说教,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3.贪大求全,缺少细节。
比如山东省作文题目:“拥抱母亲,我们会享有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拥抱就是享有,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请以‘拥抱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管拥抱什么,一定要从小处入手,以细节描写出彩,在生动描写之中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立意深刻。但不少考生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自我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春天……只要是文题所提示的,全都“拥抱”了,可是文章没写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使得文章空洞无物。作文之时,可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以此来写活拥抱它的心理感受,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为文章增光添彩。
4.脱离自我,文题不符。
比如作文题目:“__________是一把双刃剑”(提示:双刃剑,两边都有刀锋。常用来比喻某个东西的利与害)。
写好此题一定要弄清题意,一定要结合“自我的经历、认识和感受”来谈对某一事物的独到的看法,比如网络、追星、时尚等等。如果写网络的利与害,就可去写自己从上网中学到的新知识,而后由于迷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最后又深刻醒悟这一过程,以亲身经历来启迪所有的中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可有些考生没有理解题意,没有选好材料,空发议论,使得文题不符。比如写早恋、战争、酒、香烟等是一把双刃剑,那就不合适了。
那么,半命题作文怎样才能在命题允许的范围内选好材呢?
第一招: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下手。
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半命题作文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便于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事物中选择,更好地发挥创造性,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综合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构思时一定要把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表现出来。一般来讲,可以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自身”这个思维体系去拓展思维,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
比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珍惜所拥有的____________”,从家庭考虑,可选择亲情、母爱、温馨等;从学校考虑,可选择朋友、师爱等;从社会考虑,可选择爱心、宽容等;从自身考虑,可选择思考、信心、忍耐等。同时可选自己材料积累丰富的写,比如你占有丰富的有关珍惜时间方面的材料,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时间”;可选自己感悟最深的写,比如你平时对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和思考,就可以写“珍惜所拥有的贫穷经历”。
第二招:从与众不同的视角下手。
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
当你拿笔构思时,不假思索马上就想到的内容,千万不能写!因为别人也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内容,最好也不要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可以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考场上,你花上3~5分钟,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比如“我真想_________________”是个开放性的文题,就是让学生写自己心底最大的渴望,让学生尽可能随意地、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愿望。有些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我真想睡觉”、“我真想哭”、“我真想和老师好好说说”、“我真想去NBA”、“我真想成为总统”、“我真想考上高中”等;若想到“我真想说考试真好”,反弹琵琶,明显就会超出别人。
一学生在做“别了,__________”这个半命题作文时,其题补为“别了,庙公”。他避开了一般学生的选材范围,没去写“别了,童年”、“别了,哥哥”、“别了,母校”、“别了,同桌”等常见题材,而是选取了一个他人未想、未写而又易于展开笔墨的角度去选材。文章通过写家乡的“神庙”之事,反映了中国农民思想上发生的重大变化。其选材独特、立意新颖,能以小见大。
第三招:从小巧的切入点下手。
切入点越小越好,小中见大,深处开掘。前文提到的湖北中考题目“走近____________(伟人、名著、自然、科学……)”,若写“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等,那样就很容易空泛、笼统,不能写出真情实感。一定要把走近的内容写得具体,如“走近鲁迅”、“走近鸟巢”才能生动地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第四招:从众人关注的热点下手。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所以,学生们平时要关注时事,观看“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如果把这些“热点”引入自己的作文,文章肯定能够出彩。
比如,金华中考半命题作文“想起了__________”。有的考生积累了2004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材料,以“想起了任长霞”为题目,谈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这篇文章抓住了热点,因而获得了满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选材如果紧跟时代的步伐,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阅卷老师的视线,获得高分。
第五招:从行文形式入手。
常规形式:题记、小标题串联式、序号结构式、书信体形式、童话寓言式、日记连缀式、演讲稿形式、散文诗形式、人物对话式等等。
特殊形式:戏剧小品式、合同书式、病历式、庭审记录式、实验报告式、歌词创编式、访谈录式、分镜头组合式、故事新编式、谈话节目式、片断拼接式、说明书式、菜单式、广告式、报告式、几何解题式、论坛竞赛式、光盘播放式、杂文式、说明书式、会议记录式、求职信式、解说词式、语录体式、采访直播式等等。
总之,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尤其是面对“开放型”的半命题作文,谁最有创新意识,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谁就能取胜。我们要想写出闪烁着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就需要打破框框,争取“自由”。材料不新鲜不富于个性化特征,是不能创造出新意的。因而作文的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坚持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肤浅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泛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总之,要尽量避开常人之所选,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作者单位:三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