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8期 ID: 144045

[ 王红梅 文选 ]   

守护无法预约的精彩

◇ 王红梅

  当“无法预约的精彩”成为一句教学熟语时,课堂上那些“节外生枝”的生成性问题,便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那么,当课堂上闪现出生成的灵光时,教师该如何适时而有效地抓住它呢?我个人以为,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一 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精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对于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更是如此。欣赏学生不仅仅是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还要从缺点和不足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及时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曾经布置学生以座位组为单位组建演出团队,自主选取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有一个小组在表演兰芝被遣的情节中添加了下面的台词:
  兰芝(流着泪,对丈夫):你我情投意合,两情相悦,要不是我患了不孕不育症,我们何至于劳燕分飞,受这般生离死别之苦啊!
  仲卿(痛苦地):娘子……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辜负你的深情厚意的!
  其他学生一听完这段对白,立刻哄堂大笑,而且还有学生模仿电视广告词说“治疗不孕不育,就到华山专科医院!”平心而论,那一刹那自己确实很感到意外,原本悲悲切切的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似乎与教学初衷有些背道而驰了。但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吗?于是点评的时候,我先是巧妙地肯定了该组学生表演的成功之处,然后饶有兴趣地微笑着说:“请编剧谈谈你为什么要设计刘兰芝患有不孕不育症的内容呢?”
  担任编剧的那个学生回答:“封建时代不是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吗?我这样设计,既使兰芝被遣显得合情合理,又可增加女主人公的不幸,使人们更加同情她的遭遇。”
  但是立即有一个学生质疑:“如果兰芝不能生育,婆婆嫌弃她就是很自然的事,婆婆的形象也就不那么令人厌憎了,这不是反而削减了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吗?”
  这个观点一发表马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还举出文中太守和县丞都为儿子提亲的情节,作为否定兰芝不孕的证据。我适时提醒学生再读文本,讨论兰芝被遣是否与其不孕有关。在讨论中,学生关注的焦点又集中到刘兰芝与焦母两人的性格分析上,然后学生又就作品的思想意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然。兰芝的孕与不孕其实无足轻重,关键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我也不动声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何乐而不为呢?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见解,即使是有些偏差的想法,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 用平和的心态迎接精彩
  
  在一次全市的语文教研活动中,我借班上了一堂研讨课,组织学生鉴赏张抗抗的散文名篇《牡丹的拒绝》。
  当我自我感觉良好地读完关于描绘牡丹之死的段落,尽管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但有一个学生很有礼貌地说:“老师。您朗读技巧的高超确实令我们望尘莫及,我从您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凄美的情调。我以为作者描写牡丹之死固然有凄凉的美,但结合本段的语言来看作者更侧重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壮美。”说着他认真地望着我,似乎在征询我的意见。课堂上出奇的寂静,我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紧张气氛正在弥漫开来。老实说,我当时真是尴尬极了!可是我很快意识到学生的看法是对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诚恳地说:“你能说说为什么你认为作者描写牡丹之死更侧重表现其壮美吗?”这个学生马上侃侃而谈:“作者写牡丹‘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昧’。可见作者不是强调牡丹凋零时的惨淡和冷清,而是突出它的风骨和品格。”他还特别加重了关键词的读音,当课堂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时,现场的气氛变得热烈而融洽。接着,我落落大方地对那位学生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你能不能把这段话朗读一遍,表现出牡丹之死的壮美情境?”这个学生欣然应允,虽说他朗读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他的发言激活了课堂气氛,为接下来我预设的美读悟读环节提供了极为自然的过渡,更使那一堂课后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迭起的现象。
  
  三 用宽容的胸怀吸纳精彩
  
  在教学实践中,若是遇上一些胡搅蛮缠或反应相对较慢的学生来“找茬”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一诗时,有个学生高声反对琵琶女具有羞涩、矜持的心理,他说“‘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不能表现琵琶女碍于礼教不便与陌生人见面的犹豫神态,因为她原本就是京倡,本来就属水性杨花的女性”,这个举动不过是“欲擒故纵”之术,还举出“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为佐证,说一个已为人妇的女子半夜三更哭哭啼啼,还弹什么琵琶,有“故意张扬和勾引男子之嫌”。在其他学生反驳他之后,他的情绪越发激动,坚持说“歌伎舞姬没一个好东西”,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如果生硬打压,那么很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使该生产生逆反抵触心理。于是我冷静了片刻,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咱们先假设琵琶女‘勾引’白居易成功,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说说琵琶女和白居易之间都发生了些什么?”不久就有学生发表看法:“如果琵琶女勾引男人(姑且这么说)为的只是让这个男人欣赏她精湛的弹奏技艺,同情她的身世遭遇——这还是人家问起时才说的,而且还使对方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哲思,这岂不是一种高尚的‘勾引’?”这个学生的话音刚落,课堂上就响起了一片心领神会的笑声;我再看那个情绪偏激的学生,他也情不自禁地笑了。

守护无法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