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8期 ID: 144034

[ 鲁祥林 文选 ]   

一堂诗歌欣赏课引发的美学思考

◇ 鲁祥林

  在杜甫《登高》诗歌欣赏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妙语连珠,让我大开眼界,心生自豪。学生“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心知其美其稚其趣却难以言状,只能于心领神会中深深领略诗的奇美富丽。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诗的想象、意境中轻灵自如的跳跃着,或于通幽曲径中赫然发出“禅房花木深”的感喟,或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欣喜。事后,我常想,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资格。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屠户杀猪很类似。他们把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从语言、构思等不同角度零刀细割,大卸八块,然后细细的剁成馅,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来供学生朵颐。学生凭现有的审美经验能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学生能不能消化他精心准备的“美餐”,这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这样,学生既享受不到审美的愉悦,也享受不到思维的乐趣,对老师送上来的“大餐”又消化不了,自然觉得上他的课味同嚼蜡,如坐针毡。究其根源,是因为老师忽略了学生才是审美的主体,把学生当成了“泥塑木雕”。我这堂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就是因为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联想、想象、领略诗中精美的画面,细微的情感。他们自感自受,自说自话,自然觉得兴味盎然,其乐无穷。即使他们感得不深,品得不透,他们也会感到一种创造的喜悦。教师再顺势点拨,归纳升华,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心悦诚服。这样,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自如,而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也在潜滋暗长。何乐而不为?因此,这节课的成功使我明白,要想切实实现“新大纲”中所规定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建构和发展中学生的审美个性,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审美主体的人格”的目标,必须要切实尊重学生们审美主体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到而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具备独立的主体意识,方能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
  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除了学生,教师也是审美的主体。如果一个教师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身就不健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片面而肤浅,他就只会死啃教材,生搬教参,强迫学生接受书中的定论,扼杀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他的文学鉴赏课不仅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反而会摧残学生的天性,钳制学生的生机。那么,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最佳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怎样的呢?它应包括下列三个层次:一、以愉悦的心态阅读作品,进而超越现实,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自我;二、以创造的心境阅读作品,超越作品,实现艺术的再创造;三、以审美的心智阅读作品,超越作者,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潜在意义。一个语文老师备课后,他的审美心理结构没达到以上层次,他的课就很难生动有趣,就很难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我的这堂诗歌鉴赏课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备课时我凭自己独有的艺术直觉,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审美情趣解读了《登高》一诗,把握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这样我就进人了“审美境界”。然后。我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努力开掘这首诗的题材意义,写作特色,审美力量,哲理内涵。这样,我的欣赏水平就超越了现实、作品、作者,进人了教师审美心理结构的二、三层次。因为我对诗歌的鉴赏已融会贯通,故能兼收并蓄学生的不同见解,故能高屋建瓴的点评学生的观点。这堂课的成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立而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以美的形式将文学作品的“美”,像春风化雨般播撒到学生的心间。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特点,通过强化“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来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建构其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其生理性态与心理性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个性特征和共性特征的综合包容的总体面貌。它包括非智能结构和智能结构。其中非智能结构包括语言的感知,情感的感受。画面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兴趣;智能结构包括思想修养,知识积累、阅读技巧,写作水平,生活经验等。审美心理结构愈完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就愈高。
  要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应强化“同化”与“顺应”机制,帮助学生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从审美活动看,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反应,他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经验或在过去的审美活动中所建构的“心理图式”来接受作品的信息刺激并产生相应的美感效应的。由于“同化”的作用,接受主体对“心理图式”以外的信息就没有反应。但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仅有“同化”的选择和理解作用,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就不可能顺利完成“与作品的对话”。这样,为了适应现实,理解、消化作品丰富的内涵,学生固有的,旧的“心理图式”就会引起更新或变异。这个过程就是“顺应”。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强化学生的“同化”与“顺应”机制。帮助学生达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时,先让他们各自完成对这句诗的“同化”过程——让他们以现有的审美经验做出自己的回答,使他们达成了“自我实现”。然后我再做出精彩点评,激浊扬清,使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超越了原来的狭隘和鄙陋,变得完美和丰盛起来,这就完成了审美的“顺应”过程,使他们达到了“自我超越”。如果每一节文学欣赏课都能像这样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那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则指日可待。
  (四)诗歌鉴赏课是一种最好的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才能使自己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真正完善。
  中国诗歌往往“言已尽而意无穷”(严羽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欣赏它固然可以完善我们自身的审美经验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默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语)。怎样才能将一首意蕴深远的诗解读得细致入微呢?我认为,应灵活运用“泡”?“找”、“猜”、“补”四法。
  “泡”。也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提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诗中高度浓缩高度含蓄的意蕴给“泡”出来,“一般作者总是偷偷摸摸地静悄悄地排除了与自己的感知、 情感不相通的东西,并不作任何声明,他们总想把自己创作的形象当作客观对象的翻版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相信他所感知的变幻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孙绍振语)。例如,杜甫登高所见绝非仅是“落木”与“长江”,只是这两种意象刚好与他当时的情感相通,才被他当作“真实客观世界”奉献给读者。其他的意象则被他排除在外。审美主体要做的事就是要将他排斥的那些意象还原出来。并透过他给我们的两种鲜明的意象(落木和长江)来还原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经过这道“泡”的工序,诗的曲藏的意蕴才会凸现,精思妙语也会纷至沓来,鉴赏者才会享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
  “找”。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诗人总是以某种鲜明的意象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的想象的自由。作为欣赏者,你必须找到隐在意象中的深沉的情愫,才能进入作者的内心,进入“审美境界”,还原诗人在诗中想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中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呢?他并没直说,却提供我们一个冥搜苦索的机会。“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年老体衰,护病断酒,友亡子夭,羁旅天涯,痛感国事日非而自己大限将至,今见落木萧萧,怎不悲从心起?长江滚滚而来,自古如斯,气势磅礴,岂不更显自己的渺小和孱弱?诗人有志匡扶社稷却壮志难酬,马上会如这坠江的枯叶般被浪花淘尽,不令人气断声吞?你看,这么一找,许多深沉厚重的情感喷薄而出,充溢胸间,一种审美的愉悦也就沛然而生了。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案,来帮助学生“找”到欣赏诗歌的切人口,方能让学生轻松惬意的阅尽诗间春色。
  “猜”。“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要“猜”。(谢冕语)“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是解读诗歌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我们通过“泡”“找”的工序体味了诗的语言,把握了诗的情感,这还只是进人了诗歌欣赏的“同化”过程。要想超越现实,超越作者,超越作品,使我们的审美心理步人“顺应”过程,就必须对作品的价值。潜在意义,写作特色等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大胆猜测,再去小心求证,方能实现审美心理的“自我超越”,深刻领悟诗歌的妙处。
  “补”。诗的特点是语言不连贯,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补”。要欣赏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我们就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加以填补。“汴河东流无限春”应使我们联想到汴水春境: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隋家官阙已成尘”应使我们联想到隋朝宫室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风起杨花愁杀人”应使我们联想到“杨”即“炀”的谐音,象征着隋朝的消亡。你看,这样别出心裁的填补,使本来简练的诗一下子变得丰富厚重起来,令人尽享一种审美的愉悦。
  因此,要把每一堂诗歌鉴赏课都上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认识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意义,灵活运用“同化”与“顺应”机制来引导学生完成审美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一钩才动万波随”。我希望这堂课能成为一条“钩”来搅动“传统教学方式”这潭“死水”,让更多美丽清新的课应运而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堂诗歌欣赏课引发的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