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1期 ID: 143895

[ 周旭明 文选 ]   

一篇优秀记叙文的三点启示

◇ 周旭明

  时至五月,学生备战高考已进入最后冲刺攻坚阶段,作为教师,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常听到来自他们内心的困惑:以前觉得写作文还有些感觉,现在反而摸不着门儿了;作文写来写去就那些材料内容,写烦了;拿到作文题,脑子一片空白,平时积累的材料好像都用不上;连记叙文都不知道咋写,更别说议论文散文了;记叙文到底咋写才能出彩?……
  学生的困惑表面上来自学生临考的焦虑,归根结底来自学生对考场作文的特征、自己的写作优势不了解,来自对自己长期以来储备的各方面写作经验、写作材料、生活感受缺乏梳理的现状。对这些困惑,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去消释。
  最近我们仿照2009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模式,让学生以“走在 的路上”为题写了一篇作文。半命题,只提供情景,很开放,也很有诗意。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在较为开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写出具有独特经历、独有情感、独到感悟的个性化的文章。
  我认为这个作文题比较适合写成记叙类的文章、抒情性的散文。从学生习作来看,议论文一般写得比较生硬;散文很多华而不实,像天上的彩虹,看起来很美,伸手一摸什么都没有;不少记叙文却写得自然、实在,得到了比较高的评价。
  在这里,我不想对这个作文题作全方位的分析,很多文章对某些作文题所作的全方位的分析其实也是美丽的废话。我这里只想追问:这个作文题要是写成记叙类文章,怎么写才“像”?怎么写才“是”,怎么写才“好”?本篇文章只想就一篇考场记叙文作些分析,如果能从分析中找到或者说验证几点记叙文的写作规律,对中学生朋友有点启发就行了。
  下面是从这次考试中选拔出来的一篇记叙文。
  走在异乡的路上
  襄阳二中 高三(6)班史雪松
  我走在异乡的路上,看见路旁一棵棵白杨树吐出了新芽,心想,家中院子里的那些白杨树也该长出新叶了吧。
  我走在异乡的路上,听着那一声声呼唤孩子归来的声音,心想,曾几何时,母亲不也是那样一声声地深情地呼唤着我吗?
  走在异乡的路上,看着路旁乡村升起的缕缕炊烟,我的眼前浮现了父亲在厨房为我们一家子做晚饭时忙碌的身影!
  ……
  走在异乡的路上,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悄然无声地袭上了我的心头。
  人在异乡,心里装的只有“陌生”两个字:陌生的山,陌生的水,陌生的异乡路,陌生的异乡人。可是啊,那一天,我却在陌生异乡路上陌生人的脸上读到了亲人的温暖!
  那边走过来一位年轻的母亲,怀里抱着她可爱的孩子,孩子在她怀里安静熟睡,胖嘟嘟的可爱的小脸上全是幸福。是啊,还有比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静静地睡去更幸福的事儿吗?我心里有些感动。
  突然,一阵清脆的呼郎声打破了孩子香甜的美梦。他睁着黑溜溜的双眼,扭着头追寻那诱人的呼郎鼓声,他的眼睛盯上了卖货郎手中摇动的呼郎鼓。那摇动的呼郎鼓和那清脆的呼郎鼓声成了那段异乡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年轻的妈妈看出了孩子的渴望,笑了笑,走到卖货郎面前给孩子买了一个,孩子兴奋地拿着呼郎鼓左摆右摇,清脆悦耳的呼郎鼓声便在那异乡路上响个不停。看着孩子这样高兴,年轻的妈妈开心地笑了,在孩子那粉嘟嘟的小脸上深情地亲了一下,然后继续赶她们的路了。年轻的妈妈和她可爱的孩子走远了,那清脆悦耳的呼郎鼓声慢慢地飘向远方,我却久久地站立在原地里,目送他们消失在路的尽头。
  那一刻,我深深地沉浸在一种爱和爱的表达中。那种爱,无声地、静静地流淌着,那是人间至纯至净的母爱啊!这种爱,那么熟悉,触手可及,哦,我记起来了,妈妈也曾经给过我,在这茫茫的异乡路上的呼郎鼓声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温暖。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我走进路边一家小餐馆,一位大叔热情地迎接我的到来。自然的笑容,真情的服务,干净整洁而且充满温情的小店让我感觉好像是回到了家里。大叔忙着做饭去了,我的眼前好像突然闪过父亲忙碌的身影。真的,那一刻,这位朴实的大叔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让我想起了父亲为一家子忙前忙后疲惫的背影。父亲,你现在还好吧?走在异乡路上的儿子想你了,儿子很好,请别牵挂啊!
  ……
  我走在异乡的路上,陌生的山,陌生的水,陌生的异乡路,陌生的异乡人,一切陌生的如今都已不再陌生,因为那陌生的一切让我看到了熟悉的身影,感受到了熟悉的亲情……
  我认为,作为考场作文,该文有很多优点,稍一总结,就可以得到很多启发,这些对写记叙文应该有一些帮助,不妨说一说,供各位中学生朋友参考。
  1.写身边事,抒真实情,说平常理。
  越是文章大家,越是注意并善于从身边入手,从小处入手。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凡人小事,皆入文章,具成华章。鲁迅有经典小说《一件小事》。在这一件小事里,北京,清晨,胡同,“我”和黄包车夫,倒地的老妇女;车夫的搀扶与歉疚,我的不解与抱怨;车夫的朴实与真诚,我的自私与冷漠……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所有的一切都深深刻印在读者的内心深处,所有的这一切在读者心中不断蕴蓄发酵最终成为永恒!明代古文大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不着连篇累牍地举例子,用不着条分缕析地去分析,只要去读一读这些作品,你就很容易找到作文的不二法门!
  越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学生,越喜欢盘古开天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囊括四海,以为非此不能显示自己胸怀的博大,非此不能表现自己思想的深刻!
  这一篇作文盘古开天古今中外了吗?没有!天南海北囊括四海了吗?没有!一段异乡路,不知名的年轻妈妈,年轻妈妈怀中可爱的孩子,卖货郎和他的呼郎鼓,清脆悦耳的呼郎鼓声,还有那袅袅的炊烟,餐馆大叔真诚的笑容,这是眼前的,看得到的;故乡白杨树的新叶,记忆中母亲对自己的亲切呼唤,父亲为一家子忙碌的疲惫的背影……这是往日的,联想到的。所写的小得不能再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作者就是能将它们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内容虽平凡,却充满着温情;语言虽平实,却洋溢着诗意!
  华中师范大学刘九州教授不止一次亲切地提醒中学生朋友,多“写身边事,说平常理”,还说:“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身边事,平常理,顺手拈来,皆可入文。”(《我欣赏的高考作文》)
  所以,中学生朋友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吧!用真情去锤炼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离开了实事,一切都显得空虚和浮泛!离开了真情,一切都显得矫揉和作伪!
  谨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应知:平中能见奇,常中可出新。
  2.记叙文,要有事,有人,要把人写“活”。
  写人得写出思想情感,或写出个性品格。能写出情感变化过程、性格品格的形成原因则更好。
  这篇习作,主要写了异乡路上偶遇的年轻妈妈和他的孩子、异乡餐馆大叔热情的招待,年轻妈妈深深疼爱着她可爱的孩子,餐馆大叔细心关照着异乡的游子。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声地感染着“我”,深深地感动着“我”,进而引起“我”内心一系列感情的波动,引发“我”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绵绵不尽的回忆、绵绵不尽的思念,作者的情感的蕴蓄与发展水到渠成,自然流动,作者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不露声色地完成了作品主旨意蕴的营造。
  3.运用描写,渲染景物和细节。
  对景物环境,对动作细节充分描写,反复渲染,目的是让作文语言走向诗化,走向情绪化,用诗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抓住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最终让读者深深地迷醉其中!如果一篇记叙文、散文,没有诗化或情绪化的语言,那这篇文章几乎就等于失败!
  这篇作文开头用三小节充满诗意的文字,写异乡白杨树的新芽、母亲唤儿归家的声音、乡村袅袅上升的炊烟,引发了“我”的“乡愁”自然也能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思。这是对景物细致描写反复渲染的妙处。
  写年轻母亲怀中安静熟睡的孩子,抓住孩子可爱之处反复描写,不断渲染,为后文年轻的妈妈那深情一吻作了很好的铺垫,使那深情的一吻成了异乡路上最动人的风景,也成了读者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还有那呼郎鼓清脆悦耳的声音、餐馆大叔真诚的笑容、父亲为一家子劳碌的背影……这些作者精心营造的感人的生活细节无不让读者过目不忘!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大家很熟悉的话了;用心方出华章,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周旭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