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应邀外出观摩,或做各类评委的过程中,听了不少课,深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感到焦虑和困惑。怎么样展开教学才是一堂好课?仿佛一下子没了标准。语文课究竟如何上才算好?似乎很难回答。但语文课终究是语文课,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需要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沉淀知识,传承民族文化,需要挖掘文本习得知识,获得情感体验。这样才是真实本色的语文课。
困惑现象之一:同题异构,热火朝天,求“异”而忘记了“同”。“同题异构”是指几位教师,围绕同一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使教师在比较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这种校本教研方法,可以让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法,体现教学个性,尽快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快速提升。但是我们要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既是前提,又是最终结果,内容与形式的有机融合是同题异构的根本。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又是唱又是跳,一堂课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所讨论的问题大都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语文的影子;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无论精彩与否,下面都是掌声一片,那么课堂形式虽然非常丰富,但究其内涵却十分苍白。为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说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师就夸你真聪明;学生欣赏智叟的明智,老师说确实如此你很有见地;争论了半天没结果,老师就说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得非常激烈,表现不错,有兴趣的课后可继续辩论。为了让学生自主,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这不是“异构”,而是不负责任。
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它们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掘的宝藏,它们是学生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不同的人,可以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你如何解读,你都不能脱离文本,因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因此,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求得“最佳’,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前,南京评优课,课题是《祝福》,一位老师上《祝福》只评析了柳妈的形象,但是课后评课时一位专家居然说连柳妈的形象学生都掌握了,《祝福》大可不必再教;我看未必,一篇内容和形式如此丰富的经典作品,竟然这样求“异”了事,委实不敢恭维。
2008年市里上评优课,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小说写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靴匠格斯拉,他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以此表现出底层劳动者高尚的劳动道德。一位参赛者把重点环节放在了格拉斯死因的探究上,这未尝不可。但有的学生认为格拉斯之死,是理想主义造成的,是不能适应时代潮流,是过于保守、不知变革等。其实在这里,很明显,学生误读了文本,而老师未加纠正,反而给予表扬,并美其名曰“开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抓住关键句子,点拨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格拉斯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认识到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出现“误读”的情况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经常的,我们老师就应该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正确的、深层次的“对话”状态中去,获得真知。这样的课堂,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对文本的曲解乃至不解,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的导航作用,也未能有效发挥。
困惑现象之二:媒体使用过于频繁,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是走马观花。有时可以看到一堂课当中,多媒体的使用相当频繁,或看图片,或听音乐,或代替板书等,而师生共同沉浸于文本、研读文本的氛围不见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能走马观花,很肤浅,没能真正走进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品味甚至情感的熏陶都没达到应有的层面。留给学生课堂生成的空间狭小,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受到这种预设的束缚。因而需要冷静的反思,不能使用多媒体固然是一种缺憾,但是过多的不合适宜的滥用也是对语文教学生态结构的禁锢,是对语文教师基本素养、教学智慧的弱化,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的戕害!正如语文大家于漪老师所说:语文课堂缺乏了师生生命的涌动,这是不理想的课。
2009年市高中语文评优课是毛姆的《万事通》,一位老师的构思是这样的:一上来先投影了什么是细节描写,接着又把细节描写分成了几类;然后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细节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作用;实在找不出了,老师就投影预先准备好的。整个课堂十分凌乱,大家只能走马观花,如坠云雾。一篇长达89个小节的外国长篇小说,居然在缺少整体感知的情况下就“直捣虎穴”,也难怪学生拿捏不住了。有的学生说柯拉达固执己见、夸夸其谈、低级庸俗、诡谲狡猾,有的学生说他博学多问、个性张扬、善于交际、处事圆滑,教师后来自己也乱了。其实柯拉达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他确实是一个有很多庸俗习气的人,小说通过一组细节写柯拉达令人生厌的种种毛病,几乎占去作品的一大半篇幅,作者这样处理是出于什么考虑?说穿了不过是欲扬先抑的铺垫性文字罢了。全文的重点是“珍珠事件”,重点“放大”不够,人物身上的主要性格自然审视不清了,何来的语文味?
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展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不可有半点模糊。不需要架空文本看似漂亮热闹的无效的课,需要的是文本的回归,需要的是师生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在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当中获得体会感悟,产生思维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质疑问难和独特体验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及时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和重组,以便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教师积极的艺术的指导,也只有这样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语文课堂获得更多有意义的生成。
课堂中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学生是能够对文本提出思考的。同样是《品质》这一课,一位一等奖获得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却是根据文本的特点,抓住学生的思维来展开课堂教学的。先抓命运,推动情节、细节的赏析,这种悬疑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投入度。在环环相扣中我们逐渐走近主人公,对人物的形象及其人物命运的必然性有了真切的认识,对于课题“品质”三重内涵——靴品、人品、社会品质——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找准教学的支点,把文本的解读权交给学生。当然教师首先对文本要做到准确理解,深刻理解。忽略了理解的准确性,就会出现前面所说的误导,这说明教师缺功夫,缺心思,对文本的钻研不够。离开了教案书就不会读文章,不会教课文,对文本的理解就深入不了。因此,教师精力应大量花在文本的研读上,这样下去才会慢慢形成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特级教师洪镇涛教学《藤野先生》时,设计了一个创新活动环节,要求学生从藤野先生的角度出发叙述与鲁迅交往的几件事,非常富有新意。吃透文本,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打破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那么语文课堂就充满生机与活力了。
设置恰当的课堂情境也是学生认知所需求的。上学期我在上示范课《再别康桥》时,利用网上课件,配合着优美的画面和雅致的旋律,安排了半节课进行当堂竞读,这样学生走进文本的欲望就很强烈,老师顺势引导,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奇效。学生一旦走进文本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内在的情感、对信息的需求使他们不断去挖掘,与语言文字不断的发生碰撞,反复触发其内在的情感。又如《老王》一文,老王是一个踩三轮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人非常的善良,从他对我一家的态度可以看出,临死前的头一天还提着香油和鸡蛋送给我,说不要钱。几天没见到老王了,后来才得知他在第二天就死了,所以“我”突然就感觉到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最后大家真切地认识到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是需要关爱和同情的,人格的平等才是最可贵的。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教师还要正确处理“放”和“收”的关系。课堂上要有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与交流;课堂上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教师还要能设计很好的既注重文本阅读又能调动学生阅读体验的话题。至于“收”,应该是教师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与讲析。教师机智而艺术的牵引在教学中地位是不可置代的,因为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教师用及时的“收”来纠正和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候抓住机会“打住”课中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收”不住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当然,文本意识的回归,并非去走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而是在强调文本意识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对文本阅读的超越。老师既要善于把学生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进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生活引进现实,实现两种生活的对流,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文本。
狄永兴,周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溧阳。本文编校:覃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