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着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围绕这个目标,本文分别从探究方式和探究角度两大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探究性阅读 教学策略 方式 角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评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新型的教学模式应着重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逐步形成实践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社会阅历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科学的组织引导策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等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策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呢?
一、当好向导,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学习是过程,有了疑问,就要多方探索寻求答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好向导,根据教材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阅读:
1.自由感知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每学一篇课文,都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感知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阅读,将自己感受最强烈的东西挖掘出来。如:学习《范进中举》一文,作品中范进的形象特点、胡屠户的语言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等都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后自主感知,只要分析得有道理,都应给予鼓励,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2.小组合作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说: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学生经验背景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与他人探讨交流。因此,教师要大力倡导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究,共同发现文本内涵。如:《背影》中“望父买橘”部分用词之精妙,则可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再推出代表表述各组的理解感悟,老师指导归纳整理。这样,学生理解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领悟了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3.辩论质疑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经验的不同,获得知识的途径就有所不同,发现的内容亦有所不同;学生探究的角度不同,探究到的内容同样不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并采用全班参与的辩论质疑共同探究问题,共同发现文本内涵。如: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等。这些问题都可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质疑式的辩论探究,说出各自的见解。这样,达到了教学目的,引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激发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4.课后寻读式。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凭教材中的数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的探究性阅读扩展到课后,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古今中外,凡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章都可引导学生阅读。如学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则以“鲁达和林冲”、“话说武松”等为专题,让学生任选一个开展课外寻读活动。并在班里开展专题演讲,让学生借此平台说出各自寻读的见解。此活动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课外阅读热潮。通过类似的课外寻读方式,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及写作素材,培养了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文章的良好习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了。
二、做好舵手,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应该包括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具体的教学过程说,我主要从以下角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
1.抓住课题探究文本内容。课题(课文的题目)常常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叙事线索、甚至是课文主旨,对全文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从课文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可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我让学生扣紧题目“我的老师”自主探究,说说阅读后的感受,结果学生分别从老师的年龄、外貌特点;我与老师之间发生过的小事;事件中的一些动词表现出来的老师的心态;我对老师的评价等。通过这些角度探究,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感受了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真挚感情,学生也熟练掌握了阅读方法。
2.扣紧中心引导多层次思考延伸。这个中心除了课文的中心,还可以是一节课的中心任务,甚至是某个教学环节的中心。比如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便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如《勇气》一文中“勇气”的含义,我则引导学生分别从农妇的角度、美国大兵的角度,从个人求生的角度、救国的角度、保存部队实力等多角度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勇气的多层含义。让学生不但理解了主旨,还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3.扣紧文中的精彩部分推敲探究。所谓精彩部分,可以是能深刻揭示文章中心的部分文本,也可以是用词非常精妙词句等。如《背影》中“望父买橘”部分:我让学生根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形象勾勒、艰难动作的描述、我的情感变化等方面反复推敲,探究字里行间蕴涵的父子深情,探究细节描写对揭示人物感情、表现文章中心的妙处等。用类似的方式层层深究、理解体味,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抓住文本的艺术特色思考探究。艺术特色包括文章的写作手法,词语、句式、修辞的精妙运用等都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细柳营》一文,我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展示细柳营的情形与表现周亚夫的品质作用的探究;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与周亚夫军细柳来表现周亚夫真将军风范作用的探究等,发现了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手法。用类似的方法,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题材不同手法的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探究。通过这些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了赏析能力。
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扣紧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深入。让学生达到乐学语文、善学语文的良好局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城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