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7期 ID: 137390

[ 王应平 文选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王应平

  【摘 要】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了大语文教学观,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本文以此为契机,探讨了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关键词】高三 语文教学 现实生活 灵活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因此可以说生活实践是语文课的源头和根本。语文课无论是从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生活中扎根,才能让语文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成为一潭活水。
  在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生活当做语文教学的源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现行语文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比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让学生体会母亲对自己的那份深沉的爱。在教学过程中还开展了诗歌朗诵、辩论赛、课前三分钟演讲、征文比赛……通过这些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学语文的快乐;又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但是到了高三年级,我们的教学直接针对高考。有些老师就提出疑问:我们是否还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是否应为了获得高分而进行大量重复的训练,以期提高学生做题的熟练程度和技巧?其实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放弃语文生活化的教学,进行题海战术存在很多问题。越是搞题海战术,机械训练,越是没有时间读书消化,反而不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将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我认为高三的语文教学仍然应该走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路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考试仅仅是方法,不要当作目的。学好语文是第一目标,语文学好了自然就能考好。
  为了坚定我们高三语文教学也必须走以生活为源头的道路,我现在就结合高考中语文试题的类型来谈谈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复习语文基础知识这个版块中,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死记硬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何况,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命题人在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等题目中涉及到的词语,基本上都是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且相关的材料都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病句、标点符号题的材料也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些热点事件,如两岸关系、金融危机、H1N1甲型流感等,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时代特色。以2009年高考成语题为例,我们发现它所涉及到的语境非常新颖,其中有十大热点备受关注:足球、影视、流拍、走穴、限塑令、疫情防控、金融危机、传统节日、自主创业。综上分析,语文基础题历年来变化不大,但考题的许多材料都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及重大事件,这无疑是告诉学生,要从生活中学习语文!所以我们在备考的时候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考点知识外,还常从生活中寻求素材,让学生在看电视电影的时候去发现字幕上的错误;在逛街的时候发现广告招牌中的失误;在横幅标语中发现其中的不足……这样一来,学生因对这些知识有了兴趣就不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了。
  其次,在每一次的科技说明文考查中,文本材料常常会涉及到很多自然科学中出现的新观点,会出现社会人文科学中的一些新看法。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关注生活现实,会对这些知识很茫然,考试时自然会无可措手了。
  再次,在诗歌鉴赏这个版块中我们发现由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渐染,传统节日也进入了高考试题。如在2009年重庆卷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出现了重阳节和端午节两个节日。学生面对这一类诗歌时,往往因为不了解传统节日的一些别称,不知道诗歌描写的是什么节日;或者不知道传统节日的来历、意义,进而影响对诗歌主旨情感的理解;或者没掌握节日题材诗歌惯常的文化心理,做起题来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第四,在语言运用题这个版块中,近年来高考试题创新的比较多。综观2009年高考语言表达题,发现地方特色浓郁,选材新颖,题型灵活。比如说在今年的全国卷中就有征集全民健身口号,在湖北卷中对人物进行评价、选定征文名字,在广东卷中出现了拟写致谢辞,在北京卷中出现了拟写解说词,在四川卷中出现了为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写几句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因此我们在备考的时候要遵循规律,关注社会,感受生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用各种修辞手段与叙述技巧来拟写广告词;让学生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语言运用的创新训练;让学生对对联艺术进行关注,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独特文化形式……这样我们就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语文课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我们炼就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让语文课堂变的丰富多彩。
  最后,在写作这个版块中,我们发现高考作文命题已经进入一个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多元时代“。命题人秉承着各不相同的理念,命制出了风格、特点各异的高考作文题。但是在其间我们也发现很多作文题目都在引导学生要关注生活。如江西卷的命题将材料限定为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文体限定为议论文,论题限定为对蔡铭超使兽首流拍行为的看法,这让我们在备考的时候应让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生活;重庆卷的作文题是命题作文“我与故事”,这与重庆近来开展的“唱红歌、读经典”等活动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注重生活这一“本源”。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引导学生用心去看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找哲理。每周在进行练笔的时候就可以写写生活中发生的事,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在实际备考时还可把流行歌曲引入高三课堂,使之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一大课程资源。我们可在歌词能领会深刻的哲理,如《阳光总在风雨后》,简单的七个字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又如“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鼓励人们敢于树一身正气。
  我们还可把每年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中的人物事迹与颁奖词作为素材,找出它们与作文的联系点。因为这些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鲜活的材料,并且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对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在作文还是在做人上都有极大的帮助。
  所以,高三语文教学也应和生活紧密相连,高三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生活这一源头,语文课堂必将成为一沟让人绝望的“死水”。教师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才不会仅仅只着眼于书本,而是将眼光放于大千世界。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面前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教师也有了丰富多采、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有味,老师教得有味,语文的教学便走上了良性循环之道。
  ★作者单位:重庆市荣昌中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 伍火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