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8417

[ 赵佃强 文选 ]   

“成为你自己”

◇ 赵佃强


   在这样一个主体不断被解构所谓“人死了”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一切都仿佛处在未定和待定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选择具有多种可能而又难于选择的现实中,我们的内心被多种欲望所充斥,我们的大脑被多种论调所左右,我们常常变得心绪烦乱,不知道何去何从。德国哲学家尼采告诉我们“成为你自己”,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那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坚定了我们的自信。同样,阅读张承志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我们也获得了这样的精神鼓励。这篇小说隐喻和揭示了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的永恒的哲学心理学命题:我是谁,我该成为怎样的人,我该如何行动?正因为如此使得这篇小说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成为一篇优秀甚至经典的作品。小说通过“他”这一形象的书写和塑造告诉我们:人都是为了成为自己,为了实现自己而活着。
  
  一、要有“成为自己”的自我意识
  
   在人生的长途中,成为怎样的人,如何培养健康的人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社会的要求、他人的期待、自我的理想常常纠缠在一起,在人生的诸多选择中我们常常会犹豫彷徨、不知所措。小说中的“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某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在别人看来条件已经非常不错,但他却感到了愤怒,因为这违背了他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他”的理想和追求就是要考上研究生,挑个更对口的专业干它一辈子,并且坚信: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位置。他拒绝了别人的安排放弃了所谓优越条件,按照自己的天性重新选择并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而获得了成功。“他”的思想和行动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成为你自己”:成为你最渴望的、你能够成为的、最适合你自己的那个人。这种强烈的“成为自己、实现自我”的意识体现了人的观念的变革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这种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追求、行动和幸福。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所有的人都生来具有本能的需要,这些普遍的需要推动我们成长和发展,实现我们的自我,形成我们有能力形成的一切。”①回顾人类历史,我们会看到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决定于他的兴趣对象,决定于他自己内部的自我,决定于他的主体,因为我们天性上倾向于按照我们自己的心理类型来理解事物。正如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所指出的那样:“自我是最重要的原型,它是人生的最终目标,自我体现了对于人格一切方面的统一性、综合性和完整性的追求。我是我所力求的那种人,自我是一个统一体,是属于一个人的、或对于一个人是独特的那种东西,是由那些对于个体是重要而且是个人的事态和过程组成,是规定一个人独特的那些方面组成的。”②我们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是否拥有自己的目标,对于我们个人的存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它把我们从动物中区分出来,把成人和儿童区别开来,而且许多情况下,也把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区别开来。因此我们必须坚信自己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一个别人难以复拟的存在。我们必须为生活中遇到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并且找到与自然界、与他人以及我们的自我新的联合方式。我们必须找到并努力去实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形式,我们必须超出我们的过去、生物本性和时代环境,我们必须超越潜在的束缚而成长发展。因为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更好地活着,人必须为活着寻找理由,这便是对意义的寻求,否则,人将无法安顿自己。
  
  二、要有“成为自己”的悲剧精神
  
   仅仅有“成为自己”的自我意识还远远不够,因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艰难险阻,任何人要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必须要有一种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首先体现为一种实际的抗争和行动,如果没有坚定的抗争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将很难获得成功。小说中的“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从考试报名不顺的暴怒和积极争取,到拜访未来导师的虔诚和认真,再到读书做题的勤奋和拼命,小说具体描写了他为了考试成功所作的种种抗争和努力。
  
   他当晚把李希藿芬《中国》导言的译稿又读了一遍,然后整整齐齐地订好,放在桌角。他又收起了那本边角翻烂的《简明基础日语》,这里面的习题他已经做了不知多少遍。他又整理了那一大叠《地理学报》、《地理学资料》、《国外人文地理研究动态》,准备全部还给颜林的父亲。最后,他搬过卡片盒来,随手翻阅着那些卡片。他感到一股满足和有把握的心情。他想,这些卡片就是那些讲义和书籍里的干货。无论是政治课的内容,还是自然地理、人类学和原始社会考古学的内容,有用的都已尽收其中……
  
   小说里的这段描写正如冰心一句小诗所言的: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但这样简单的道理却常被人们所忽视,因此“他”的形象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认识。这种悲剧精神还体现在必须能承受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流言飞语和冷漠,能承受奋斗过程中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能承受个人成功后的悲凉感和失落感。因为生命从本质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悖论,人与人之间从根本上很难达到完全的契合,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一个人永远不能代替另一个人去体验他所体验的生活,诚如小说里引用的日本歌手冈林信康所唱的那样:
  
   你的疼痛的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是呵,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也如小说所言的“成功并不能真正给生活带来改变,包括不能改变人心的孤寂,人生那么多滋味就被一种成功轻轻地一笔勾销了”。小说中的“他”时常会有这样的情绪,一种男子汉孤独抗战而渴望皈依的情感,但最终主人公能够战胜自己偶尔的脆弱而坚定走自己所走的道路。尽管人们之间有着诸多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坚持走我们自己的路。
  
  三、要有“成为自己”的良好社会环境
  
   “成为自己”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小说中的“他”的选择、追求和奋斗正折射出被延误的一代人的又一次重新选择,小说中的她、徐华北等知识青年也都在努力弥补曾经的被延误的一切,都在坚强地和命运、环境搏斗,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自己所向往的一个位置,找到一个为人们和社会承认尤其是自我认同的位置,这背后正折射出了“文革”结束以后一个新的时代的变化、发展和进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低等动物,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识。然而人的自我意识观念尤其是个人观念并不是开始就十分明确的,而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次次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历史,就是人类如何协调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历史。自我的能否实现一方面依赖自我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也来自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准许它的成员发展自己,让其成员成为生产性和创造性的人,促进自我的实现;反之,一个病态的专制的社会,压抑个人的充分成长,在其成员中制造敌视、猜疑和不信任,阻碍自我的实现。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在价值上承认每个个体的自然本性和人生选择,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人性尊严的个体来尊重,同样也尊重另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和人性尊严,每个人都能从他所选择的角色位置上找到其生存的理由和意义,而不是盲目屈从权势和其他的外在因素。同时一个健康的社会,一种进步的文化也应该最大限度为每个个体的角色定位、实现自我提供可能,为更多有梦想而无路可走的人提供更多的前行之路。
   [##]
  
  四、要有“成为自己”的基本标准
  
   “成为自己”并不意味着个体就可以为所欲为,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生存的基本底线,也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共同的理想和更健康美好的人性。小说中“他”的形象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一种理想的标准。他是“美”的,他是自然之子,是力的象征。他的生命如刚点燃的一簇火,他的四肢弹性十足,心脏特别健康,脉搏又沉又稳,他能一口气爬上山顶。在“他”自己眼里,男子汉并没有绝迹,除了牛虻、马丁·伊登、保尔·柯察金外,还有一个就是“他”自己;在姑娘眼里,“他”浑身冒着热情,他有一股英气以及一双烫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眼里,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鲜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着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巨川奔去。这种健康、生命力和阳刚正是一种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渴望。他是“真”的,他并非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还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者,有着强烈的自省意识。小说由两重故事组成,一个是“他”以未来研究生的身份周游北方的河的现在的故事,一个是“他”由现在而回忆以红卫兵的身份在大串连时周游北方的河时的过去的故事,通过回忆展示出“我们那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选择以及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那时你偏执而自信,你用你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他们或爱或憎。你完全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你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为你修正”,“原来你完全配不上这些北方的河,你只会在胜利时充满自信,得意洋洋,你应当变得深沉而含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反映着历史故事的流程和主人公逐步的蜕变和成熟,也显示了他所具备也是人类共同渴望的“真”。他是“善”的,他的身上有一股细腻柔情,有深切的爱和坚贞。小说一方面书写了他对弟弟、秦老师以及初恋情人海涛深情眷恋和回忆,另一方面书写了他对母亲关心和爱。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全家三口坐在饭桌前,母亲忽然把一条鸡腿夹进他的碗里,由于动作很重,那鸡腿一下子推翻了他的碗,意识到母亲的衰老他感到鼻子有些发酸,他差点忍不住握住母亲那双瘦骨嶙峋的手;他会送母亲去医院并在医院耐心照顾母亲。这些描写体现了他身上的我们所共同追求的“善”。通过这些描写使得这一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满,也由此成为一种理想的基本标准。
   在《北方的河·后记》中张承志写到:“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象,我感动地发现我用笔开拓了一个纯洁的世界,当我感觉到,自己在这里被净化被丰富的时候,我就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文学。”③我想这绝非是作者的自恋,而是我们共同的感受和体验,因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主体的建构完善是人性永不泯灭的欲求和希望,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这篇小说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赵佃强,临沂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① 《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9页。
  ②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荣格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③ 小说集《北方的河》,张承志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14页。
  

“成为你自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