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文学”这个字眼儿,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运用虚构和想象,使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既然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那么,文学对人生就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著名作家陈建功谈及文学对人生的影响时,曾深情地说道:文学让生活变得艺术化,它让我们生活得更滋润、更生动、更饱满,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它能将人生的磨难永远作艺术化或哲学化的关照,将其变为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生活得超迈而乐观。人生因为阅历而幸福,生活因有文学而丰富。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先生给文学下过这样的定义:文学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在人类的整个文明进程中,文学在帮助人类建立道义感方面,是有巨大的功劳的。文学有一个任何意识形态都不具备的特殊功能,这就是对人类情感的作用。另外,文学对情调的培养也有较大的功劳。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动物。人类一有了情调,这个物质的生物的世界从此似乎变了,变得有说不尽的或不可言传的妙处。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物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人类日后是无法抛弃文学的,除非人类一定要作践自己。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就这样说过:“若干年后,中国人必须讨论如何提高文学兴趣?”对两位前辈的论述我深有感触。因为在我担任校报文学版编辑的近十年的时间里,与学生之间以文学样式为载体,进行心灵对话,努力实践着我的“用文学的沃土丰腴大学生的心灵,促其成长,助其成才”的理想。至今为止,我不能断定在这种实践中,心灵得到了这种滋养的大学生到底有几百甚或几千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学为人生”这个观念已深入学生之心。而且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逐渐丰厚,他们就更加注重以文学的样式表达自己——生活中的苦闷、愉悦和感悟。这样的氛围在逐渐浓烈,熏染着一个群体。让我们的大学生活过得更像个生活的样子。“文学,让我的生活多姿多彩!”这是来自2004级外语系的声音。
青春是妩媚的,也是短暂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令人难忘的。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心灵需要文学的滋养。你们在求学期间,经历的一切,包括学业上的追求,感情上的苦闷徘徊,人际关系的亲疏处理,都是真真切切地呈现于眼前的棘手问题。离乡几千里,远离了父母亲朋的时时叮咛与呵护,不谙世事的心灵是脆弱易伤的。一旦出现了情绪上的波动,需要长辈的细心关爱与扶持。当然,还有很多一部分人愿意将心情诉诸笔端,倾吐自己的心声。也许,有人是锁进自己的日记本里,有人则愿意把它们公诸于众,与大家共勉。那么,我所主编的文学版,就成为了这部分人表达情感、抒发感悟的较为方便又恰当的载体。在这八年之中,我收到了几千件作品——诗歌、散文、微型小说等等。我把这些称作是“来自同学们心海的消息”。这些消息里有豪情壮志,有追求希望;有友谊和爱的喜悦,有失恋的苦闷徘徊;有旧友的温馨回忆,有新朋的相识相知;有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这些都是大学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每当我捧读这些或滚烫、或温馨;或热烈、或散淡的心灵颤音时,便产生了与之进行交流的冲动。于是就很自然地利用编辑的工作之便,在每一期中加发了编者的话。这些东西成为我作为一名教师、一个长辈,更是一个朋友,与大学生们进行未曾谋面的心与心的交流的最好方式。而一经刊载出来,它所影响的不只是投稿的“这一个”,而是两个、一群、甚或是全体在校生。这个影响是很广泛的,也就是说我与一个投稿人的对话内容可以与大家共享,可以起到引起共鸣,使更多与之有同类感受的人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慨叹!九九级的一位女生就曾经这样对我说:“老师,你的心其实跟我们挺接近的。”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在其《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说道:“文学史,就其深刻的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日本有岛武郎谈到自己的创作态度时,指出:第一,我因为寂寞,所以创作;第二,我因为爱着,所以创作;第三,我因为欲爱,所以创作;第四,我又因为欲鞭策自己的生活,所以创作。同样,大学生们用自己还稍嫌稚嫩的心灵之笔抒写出来的各种样式的作品,是他们灵魂深处各种思想活动的折射,一旦我们透过纸面抓住了蕴涵其中的东西,我们就会有所收获。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对话,就不是文学的业余爱好者之间单纯文学写作上的交流,而应当上升为心与心、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如果一个长者以自己的知识储备,以自己的较为成熟的思想和世界观,去与之对话,给予有益的劝慰引导,就是引领学生走上一条健康的心理成长之路,使他们不至于在苦闷中走向迷惘,走向颓废甚至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工作是神圣和崇高的。
学过文学史的人都应该了解这个事实:被史册记载下来,为后人经久传诵下来的大多数作品,都真实地传达出人们内心强烈的感伤情绪。如果说我们在唐诗里更多地读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式的悲壮,那么在宋词中“大江东去”式的豪迈是不多见的。我们读到的多是或描写家破国亡的“寻寻觅觅”“怎一个愁字了得”;或描写男女相思、生离死别之苦的“衣带渐宽终不悔”“杨柳岸晓风残月”;或是抒写乡愁羁旅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也不乏落第才子“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狂荡与无奈。即使像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大将也未免“更能消几番风雨”“休去倚危栏”的慨叹。谢桃坊在谈到宋词的时代文学意义时就曾指出:宋词实际上是宋人的抒情诗。众多的词人真诚地抒写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他们创作时并无“经国”与“传世”的奢望,更未考虑到政治教化的作用,只是单纯的艺术与情感的需要。如果我们将宋词视作一个整体时,它的时代特色总是异常地鲜明,而且有难以想象的特殊感染力。读此论断,我倍感亲切和自豪,获得了一种与名家所见略同之感。名家说出了我无名小卒在内心呼喊而不敢明说的见解。就像我平日里特别喜欢来自学生们心灵的苦痛的哀音(思索的本身就是苦痛的),而不十分喜读那些狂热的理想的呐喊(其实很多时候并非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我阅读这样的来稿,总是心里不很踏实。当然我并非反对青年的豪气甚至是激进,只是想让他们更切实一点。宋词兴盛的时代是距离我们很久远的,但无论何时,它依然给我们以震撼,因为真正的文学写的本应该是那些人类永恒的东西。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晚年时就是在宋词中寻求精神的安慰。他曾说:“我在病榻旁边,这几个月拿什么事消遣呢?我桌子上和枕边摆着一部汲古阁的《宋六十家词》,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村丛书》。除却我的爱女之外,这些‘词人’,便是我唯一的伴侣……我在伤心的时节寻些消遣,我想无论何人也该和我表点同情。”梁启超为了摆脱精神的苦闷,之所以忽然对宋词发生兴趣,是因为他认为宋词可以给他以感情的安慰。他深信:“人生关涉理智方面的事项,绝对要用科学方法来解决;关涉情感方面的事项,绝对的超科学。”梁先生所说的超科学恐怕指的就是要用文学来解决情感方面的问题。而在先生而言,这文学又主要是取宋词。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绵延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人们的生命中。正像李大钊在《今》中所言:“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
[##]
谈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晚清的刘鹗在其《老残游记》的自序中写道的一段话:“《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刘鹗这段话道出了文学的真谛——那就是文学就是那个制造它的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活于世,始终都是在自我挣扎。20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就认为人生就是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得到满足之后的无聊空虚中摇摆,充满了悲剧性色彩。个人与集体,人自由的本性与社会的规矩方圆,无时无刻不纠缠在每个个体生命的过程中。而作为反映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正使得它与人类本身一样充满了具体可感和真实性。当我们捧读一部部反映人生的作品时就如同照见了自己灵魂的影子。钱锺书先生一部《围城》让我们感同身受地领略了众生相,几乎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窥见自己丑恶的瞬间。文学就是这样获得了人们永远的追求和依赖。长江后浪在《伤感的文学与人生的感伤——对文学与人生本质问题的再思索》一文中指出:“真正的文学总是深深地呼应着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呼应着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压抑、不平和伤痛。韩愈才有物不得其平而鸣。”所以我不害怕更不回避大学生投稿中所蔓延的情绪有时候不那么“高尚”,要知道,只要这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产生不平、悲伤、绝望的土壤,有感觉的心灵就不会停止痛苦的思索与呐喊,也就少不了流露笔端的抒发。关键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在美好面前不麻木,在丑恶面前不沮丧。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冬寒夏暑,也蕴含无尽的风光,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领悟。
明确了文学即是生活的道理,就更深切地感受到文学对大学生人生的影响是如何巨大!它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式的浸染、滋养。作为教师、作为校报文学版的编辑,就要拿起心灵之笔,去参与、去促进用文学对学生人格进行塑造的浩大工程。千层高台起于垒土,我们不必担心它不是如椽的巨笔,瞬间描画出灿烂的前程,只要它承载着学生心灵的声音,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去不断地谱写人生的美好。在我收到的稿件中,越来越多的同学抒写的是对人生的感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是那样的清楚;对自己的处境与奋斗中的挫折,分析得是那么深刻,流露出的坚强令人感动。穷且坚,不坠青云之志者有之;屡屡受挫不懈奋斗者有之;在泪水?厢逯薪ソサ爻ご笳哂兄?7此忌?畹恼芾恚?崃渡?畹恼孚校?曛咀潘?遣欢系爻沙こ墒臁N掖又卸脸龅氖且淮我淮蔚脑扌恚?乙参虺隽耸裁词巧?钪械目炖痔伲??匦胧蔷弑缚炖值母?U狻案?本褪锹癫卦诿扛鋈诵闹卸宰陨淼娜鲜逗筒恍傅姆芏贰
学生的习作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万花筒,读这些习作,你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时刻感受着青春的脉搏,稚嫩的、成熟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你不能不随着他们的思绪起伏,与之呼应,形成了情感的交融,流泻成一支支青春之歌。在其中起起伏伏,领略不尽的青春风景。
祁福雪,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