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8年第7期 ID: 92057

[ 蔡朔冰 文选 ]   

《阿房宫赋》内蕴试析

◇ 蔡朔冰


  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以其高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篇文彩斐扬,色彩绚丽的千古不朽美文,其鲜明的政治意义和现实的警示价值,留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
  阿房宫,秦宫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首都咸阳的宫殿太小,便大兴土木,于公元前212年,发徒卒七十余万人,在渭水南面营造阿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宫未建成,秦国灭亡。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犹言近旁。“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房”(《汉书·贾山传》颜师古注)。也有说因其形“四阿房广”(言四角有曲檐)而得名。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见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是借这篇赋来讽谏,希望唐敬宗李湛从秦朝自取灭亡的史实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阿房宫赋》并不是怀古,而是针对现实而作,诗人以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以如椽巨笔极尽铺叙渲染之能事,顿然之间,一座“覆压三百余里”的宫殿便矗立在读者眼前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阿房宫赋》成就了阿房宫。所以如此,那就得惊叹于诗人对阿房宫独具匠心的铺叙和渲染及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了。
  赋,作为一种文体,有着他特定的写作规范。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の模?逦镄粗疽病!币簿褪撬担?承枰?钢碌孛杌婵凸凼挛锏奶卣鳎??∑坛驴湔胖?苁拢?源锏浇杈笆闱椋?形镅灾镜男醋髂康摹K?健捌獭保?褪嵌允挛锏哪谠谔卣髯鼍】赡芟昃〉卣箍?R嗉绰交?凇段母场防锼?档摹扒钚尉∠唷保?枚琳叨允挛锏奶卣饔懈?尤?嫔羁痰娜鲜叮?拍猎凇栋⒎抗?场分胁扇〉木褪钦庋?恢治母车男捶ǎ?刮恼录?咂?啤
  文章首先用四个三字对偶句式,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简洁而雄健,涵盖全文,叙事中寓褒贬。“六王毕,四海一”极写秦兴之骤,“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建阿房宫工程之浩大。一“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在这里我们读者不得不思考:为什么是“蜀山”“兀”?此一问,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岂不历历而在目前?然后作者用繁笔展开描写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极言占地广,“隔离天日”极言其楼宇高。“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从地势走向上写出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非凡的气势。“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极写楼阁众多,“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极写姿态生动。“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布局精巧,而“盘盘焉,??镅桑?浞克?小奔?雌渥颂?饕臁!按2恢?浼盖?蚵洌 备?前压?谏莼?ㄖ?髁艘桓黾蚪喔爬āH?樗难枣榫洌?蛔樯⑿谐ぞ洌?镅杂肽谌菀嘞嘁恢拢??攵?挥斜浠??渎?讼胂蠛土槎???W髡呓柚?园⒎抗?焕鎏没实拿杌妫?郧厥蓟实慕旧菀?葑隽松羁痰亟衣逗团?校?俺で盼圆ǎ?丛坪瘟?扛吹佬锌眨?祸?魏纾俊庇谜庋??吹囊晌示湫闯龅谋扔骶洌??居诰拔镏?溃???居谧髡咝捶ㄖ?睿好挥性撇剩?睦锘嵊辛?兀坎唬?鞘俏杂诤椴ㄖ?系某で牛∶挥杏旰笮毖簦?睦锘嵊胁屎缒兀坎唬?鞘羌苌柙诳罩泄低?ジ蟮母吹溃∪绱丝∫萜?斓南胂螅??拐庾?楣?Φ钕缘米趁蓝?衿妗=??执?琳咦呓?庾??罾锶ス凵湍抢锏母栉柚?ⅰ!案杼ㄅ?欤?汗馊谌冢晃璧罾湫洌?缬昶嗥唷毙锤栉璺笔⒌钠?铡F?罩皇且恢殖橄蟮母芯酰?淖质悄岩悦枘〉模??髡哂谩拔屡?拇汗狻薄ⅰ捌嗬涞姆缬辍绷礁霰扔鳎?讶嗣侵鞴凵系母芯蹙咛寤?耍?挥蟹岣坏南胂竽芰κ呛苣研闯龅摹4佣??映浞值亟衣读说弁趺永玫纳?睢
  用歌舞的效果来衬托阿房宫规模之大,顺势过渡到下文对阿房宫生活的描述,从而达到揭露秦始皇糜烂生活的目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上承“六王毕”,极写阿房宫中的宫女出身的高贵,作为他的宫人,开始了极尽奢侈骄淫的生活,冥冥中也暗示了秦统治者的命运。写宫人美人盛况,“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绿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赋,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几组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分别从妆镜、头发、化妆品、香料、宫车,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几个不同的方面,渲染美女之多,生活之侈,显示了文章内在的批判力和感染力,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揭露帝王生活的糜烂。而如此众多的妃嫔,作为独裁者秦始皇无暇一一享受,因此,“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那些久居深宫的寂寞女子为求宠幸而迟迟努力,深宫数十载,邀宠难于上青天,秦帝王的糜烂生活给这些怨女们造成多少生命之痛,精神之摧残。
  文章第三部分开始写秦始皇的横征暴敛。“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本段又是用铺排手法,将六国罗列在一起,“六国”地域之广,“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 “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一旦不能有”是因为“六王毕”,是因为有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剽掠者”——秦人。“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虽是铺排,却也是浓缩,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用这样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弃掷逦迤”,更揭露了“秦人”的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文章第四段在铺排手法的运用上更是达到了极致,一连用了六个“比”:“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六个夸张铺排在一起,好像飞瀑一般直泻而下,虽是同一意思却不重复,虽是议论却极形象。把阿房宫的豪华建筑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做鲜明的对比,尽情夸张,把秦始皇奢侈享乐造成人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象揭露得一览无遗,把统治阶级的荒淫和骄纵表现得格外令人发指。我们还注意到在这一连串的六个“比”中,作者把“穷形尽相”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紧紧围绕阿房宫的豪华建筑和奢侈生活的一些细节来展开: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瓦缝、直栏横槛和管弦,都是着眼一个“多”字,把普通百姓的辛苦劳作怎么也跟不上统治阶级丝毫也不加珍惜的糟践做了对比,自然引出了以下的结局:“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仅用了十四个字便精炼有力地尽述了秦国灭亡的历史过程。“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秦末农民起义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声威。“可怜焦土”四字结了此前所有铺排渲染,无穷感慨充溢其间: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美轮美奂的阿房宫灰飞烟灭。前人评论说“一篇无数壮丽只以四字了之”行文至此,戛然收住,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色彩。同时这行文上的有力顿挫,更为下面的议论蓄积了力量。
  文章的结尾是作者为秦王朝灭亡所做的激情迸发,感情激越,议论风生,文采斐扬的议论,作者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内因上指明了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荒淫无道:“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当初六国“灭”的原因在其自身,同样秦王朝被灭族,原因也在自身。接着作者采用递进手法,回过头来探讨他们能否避免灭亡的命运?“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从“呜呼”开始到“嗟夫”一叹,继之以两个一陈述,一反问的假设,极尽跌宕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深遗憾,岂不深深地蕴含着对唐朝统治者的建议?“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哀”“鉴”两字向后人提出劝戒,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揭示全文主旨,此为卒章显志,水到渠成,读至此,再回头看前面的铺排叙写,作者的深意时时可见也。
  这篇享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盛誉的《阿房宫赋》就在于作者把阿房宫的宏伟豪华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对阿房宫的艺术描写,把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而不顾人民死活的反动本质高度地进行了概括,使之典型化,从而收到了“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思按之而愈深”的艺术效果。其实《阿房官赋》所以千古流传,正是由于作者对阿房宫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古文观止》则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可见文章前面所进行的动人的铺张描绘,并不是多余的,相反,恰为后面的正义宏论作了铺垫,使后面的议论收到了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蔡朔冰,女,河南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阿房宫赋》内蕴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