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89766

[ 陈丽婷 文选 ]   

论大语文教学格局的创设

◇ 陈丽婷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一个激烈竞争的世纪,无论是高科技发展或是社会的竞争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今天的青少年是这个世纪建设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担当起挑战未来的任务。作为国民教育的学校,在这庞大的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因此,各个专业、不同的学科,都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进行创新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基于此点,语文学科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必须创设大语文格局,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铺平道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不少的教师对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大多局限于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研讨,至今仍走不出文本设定的圈子,更为可怕的是许多教师一直在穿新鞋走老路,迈不开步伐,致使课程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就目前国内国际发展的形势而言,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则是大势所趋,笔者谨此浅谈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注重外延,搭设交流研讨的平台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素质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共同体,而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依赖教师的点拔引导。千百年来,语文教学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里。今天我们已进入了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型的人才,语文教学更应走在开放的前列,不断引入时代的源头活水。
  泉州市地处东南沿海,是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目前有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300多万,这些侨胞又大多生活在东南亚诸国。随着近年来寻根热的兴起,泉州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日趋频繁,而且华语又成为不少国家的官方语言。为了学习华语,周边一些国家也邀请我国派员支教,我市已先后派出两批人员赴菲律宾支教就是佐证。因此,语文教学交流研讨不能只局限于国内,而缺乏地区间、国际间的交流。
  鉴此,我们应该打消一个错误观念,那就是认为只有自然科学,尤其是尖端项目才需要交流。其实,语言教学有其共性,无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都存在着阅读和写作的问题,也都有听说和思维训练的问题。可是我们与“外面的世界”交流少之又少。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外延,尤其是与周遍的国家搭设交流研讨的平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语文教学的改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上与之展开交流,从异国的教材安排、教法改革、学法研究、考试评估吸取养料。
  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缅甸、韩国等,鉴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所在华侨的众多,都有迫切与我国进行语言交流的愿望,而大陆推行港、澳、台学生到内地读书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的政策,这些都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交流开拓了广阔的前景。(菲律宾华侨陈永栽先生曾资助华裔青少年到国内学习“母语”,至今已有好几批了,其场景令人激动不已。)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如果把眼光盯在国内,而不注意与地区间、国际间的交流,那么有一天我们可能就会落后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因此,创设大语文格局,广泛地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交流研讨是语文教学的发展之路。
  
  二、开拓知识领域,鼓励求异创新
  
  语文教学与国际接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语文教学要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鼓励求异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要注意吸收国外的教学经验,日本在作文评改方式上的“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改的方法”;美国在阅读训练中注重效率,“有一套定量的测定阅读效率的方法”;英国的作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德国则侧重作文的实用性和系列训练;加拿大重视听说训练;新加坡华语教材注重口头作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研究国外的教学动态,然后才有可能为学生开拓知识领域扫清学习上的障碍。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有了广博的知识,才有了学生知识的继承,才能谈得上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善于发掘文本中的闪光点,学好范文,又要拓宽阅读面,如古今诗词文赋,中外名篇名著,把它们与课文作纵向横向对比,感受文学作品的历史继承与创新,同时添加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有新知识的科技小品、新观点的杂感随笔、新体会的真情美文,感受时代的创新节奏,以触发创新思维。
  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就便于发观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对比,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要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的所有工作都要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一战略任务服务。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性,而创新思维则是各个民族发展的交汇点。当然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求同思维则不利于继承前人的经验。但是一味地强调求同思维而疏于求异思维的培养就无所谓“创新”。要培养创新思维,必须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架,鼓励学生多发问、特别是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理论、观点,有大胆质疑的精神。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探求多种的答案,寻求角度迥异的途径,不强求完全同意的答案。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并不是单一地依靠求异这一形式,还必须依靠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几种思维交叉、重叠、统一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创设不同的条件,全面地灵活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世界民族文化的主流之中。
  
  三、拓宽课外阅读渠道,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阔眼界,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能教人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的觉醒。”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工作。
  然而就目前青少年的阅读状况观之,事实不容客观。为什么呢?原因在于部分家长和教师看到社会上有一些不健康的书刊流行,就一味地把课外阅读书刊视为毒蛇猛兽,严禁涉猎,致使不少的青少年没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一看到书就皱眉头。另外,个别学生分辨是非能力差,凭兴趣看书,而这些书大部分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无关,甚至是宣扬无聊、迷信、凶杀、色情等方面的内容,因而遭到教师的封杀。教师又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越来越窄。
  关于课外阅读,鲁迅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要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多种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事业大有作为的人都十分注重并得益于课外阅读。
  文学大师曹雪芹生活在封建时代,其所著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它以爱情故事为中心,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奢糜丑恶。文中把有关农学、医药学、公关语言学之类的学问融汇成一体,成为一部现代式的大百科全书。曹雪芹接受的是私塾教育,如此绝世佳作,绝对是与曹雪芹的课外阅读分不开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开国元勋毛泽东、文学巨匠高尔基等,他们渊博的知识,高深的造诣和取得辉煌的成就,无不与博览群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看来,课外阅读对于启迪塑造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地区间、国际间的文化交往以及外交往来,引导学生如何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语文的知识素养则是语文教师必须勇于担当的神圣职责。
   [##]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在总结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时,鼓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鉴于此,如何才能做到“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呢?
  读书好。人生的知识,一是来源于自身的实践,一是来自与书本知识。俗话说:人生苦短。生活的酸甜苦辣,社会的真善美、假丑恶,人们没有可能一一在生活中经历过,而更多的是在读书中得到,因而书籍是人生的百科全书,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没有读书,怎能知道历史的沧桑、风云的变幻,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为“多读书”奠定基础。
  多读书。读书明理,这是大家的共识,因为文学作品是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感染、启迪、教育,让人认识生活,明白事理。实践证明:书籍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不在教师之下,因而它被称做“生活的教师”。多读书关键还在于品书,所谓“品”,就是对书中道理要细细咀嚼,慢慢玩味,一一消化,不能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浅尝辄止。否则,就不利于领悟书中那独树一帜的思想、不落窠臼的语言,亦不能欣赏其风格各异的文笔、与众不同的人物形象。所有这些都不是赤裸裸地浮现在纸上,而是深深地蕴含在字里行间,需要老师对学生予以循循善诱,才能品悟其中的真谛。
  读好书。当今的文化市场,交流是好的,但也不可否认,就有一些糟粕的书刊混杂其中。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被武侠小说中的哥们义气、“刀光剑影”和言情小说中的卿卿我我“问世间情为何物”所陶醉,并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因此,指导学生读好书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要抓好课外阅读,必须引导学生阅读教育部推荐的书籍,同时,每学期都应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或文章供他们阅读,尤其是当今文学中的小诗歌、小小说、小品问、杂文等。特别是要配合今天“国学热”的兴起,指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有意识地研究“四书五经”,让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在这一代人身上发扬光大。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所以,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渠道,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职责,教师在推荐书和文章时,要注意这些书和文章内容的健康性、哲观性、思辨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素质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是从文本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的过程,他们可以从人生舞台上观察到世间上的是是非非,逐步提高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从而养成自己的良好品德。语文是认识社会的基础工具,它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课内课外,家庭社会,处处都是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拘泥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语文教学的内涵,形成大语文教学的格局。
  泉州是一座古老而悠久的城市,是建设海峡两岸的主阵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物众多,风景秀丽,改革开放更让这方热土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因而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讲台。
  加强社会实践,搭设大语文教学平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审美素质、人文素质,教师必须注意文本内容的内涵外延,充分利用一切条件、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例如节日的文艺演出、辩论会、小作者采访、参观访问、市场调查、模拟法庭审案、文学社团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不断地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素养,那么老师就更应该带领他们走出校门,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几年来,笔者利用春游、秋游的机会,让学生融入大自然美景,积极参加“泉州十八景”的评选活动,泉州市区的开元寺、清源山、清净寺、仙公山、九日山、南安的雪峰寺,德化的牛头山、戴云山森林自然保护区、永春的牛姆林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名胜古迹或自然保护区,都留下了学生的踪迹,并藉此发现美、观察美、品赏美,让“美”的血液流淌在学生的血管里。学生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下了不少的佳作:《清源山——令人向往的地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九日山》、《走进牛姆林》等,让教师心动不已。
  溶进大自然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文实践,因为在大饱眼福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景区的警示语,景观的布局,游客的言行举止等,学生都能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说,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审美素质。
  诚然,要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首先要练好内功,内功是学生产生学习与探索的原动力,也是他们进步与成才的一点。要练好内功,就要求教师在上好基础课之上而增设语文活动课。活动课的内容要新颖,方法多样,寓知识与活动之中,如“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三分钟演讲”、“成语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现场作文,影评比赛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各种活动课,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学到文本上学不到的许多知识,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感性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充实大语文教学的内涵。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必须练习内功,由校内到校外,又由校外到校内,互为渗透,相得益彰,让学生在实践中“游泳”,在“游泳”中生发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中逐步养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文素质,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代新人。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就要发展大语文教学,要求学生不仅仅要读文本,还要读生活。教科书上的知识,已满足不了当今学生的需求,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近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展现学生的内在潜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上平坦之路。
  长期以来,有些语文教师总是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忽视了语文素质的培养,热衷于大搞字、词、句、篇的烦琐机械的基本训练,太多太多的纯技术性、操作性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难怪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反思的:是谁把语文教学引入歧途?是谁把不成材的“次品”不负责任地推给社会?
  鉴此,语文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开展大语文教学,立足于本校实际,把眼光盯向校门外,注重语文知识的外延,努力与地区间、国际间的语文教学接轨,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开拓知识领域,拓宽课外阅读渠道,把学生培养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谈古论今、妙趣横生的人才。积极鼓励求异创新,加强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走创新教育之路,让学生在大语文教学的平台上自由驰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徐振维 彭华生 主编《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第1版.
  2.王典馥 主编 《教育教学教研成果概览》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年6月 第1版.
  3.周凡雅 主编 《课程导学与思维训练研究成果集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第1版.
  4.王典馥 主编《素质教育探索与成功教改之路》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年4月 第11版.
  5.孙凤山 陈志祥 等主编 《现代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年7月 第11版.
  
  陈丽婷,福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教师。
  

论大语文教学格局的创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