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8年第6期 ID: 88297

[ 周庆林 文选 ]   

《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思想

◇ 周庆林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首先,孟子的仁政主张以民为本,核心就是关注民生。文章开头描述梁惠王以“移民”、“移粟”标榜自己关心百姓,“于国尽心”,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他的做法与别国统治者没有本质区别。文末又尖锐地批评他“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饿)死则归罪于岁(年成不好)。显然,这些议论都是围绕民生问题展开的。他对梁惠王不顾百姓死活,酿成百姓苦难却推卸责任的行为进行毫不留情地揭露。
  在文章的第二层,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按照孟子的说法,“王道之始”的标志是“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意思是活着的人能得到供养,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够的木材打造棺材)。这样,百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王道之成”的标志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时百姓拥有固定的产业(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安居守分,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发展教育事业,对百姓进行教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不仅包括了经济、教育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贯穿了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学有所教的生活情景。所以说,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其“仁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朴素的社会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其次,孟子在论及仁政的具体措施时,注意到可持续发展和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惚畈豢墒な骋病8?镆允比肷搅郑?哪静豢墒び靡病!薄安晃ヅ┦薄笔侵复合那锊蝗萌嗣穹?郏?坏⑽笈┮瞪??募窘凇U焦?贝??鞴?湔绞虏欢希?罅壳嘧衬攴?凵险匠。?现仄苹盗伺┮瞪??C献犹岢觥安晃ヅ┦薄钡奈侍猓?导噬鲜侨绾伟谡??掠肱┮档墓叵滴侍狻5笔被褂幸桓銮榭觯?捎诹?暾髡剑?斐杀?必逊Γ?鞴?持握叨枷M?黾尤丝冢?环矫婀睦????环矫娌扇≈种执胧????鸸?丝谇ㄒ频阶约汗?依矗??粤夯萃跆岢鋈绾问姑瘛凹佣唷钡奈侍狻C献尤衔??┬腥收??⒄股???岣呷嗣裆?钏?讲拍苁埂疤煜轮?裰裂伞保??次侍庖簿陀?卸?饬恕4诱饫锊荒芽闯觯?献尤鲜兜骄?梦侍庥刖?挛侍獯嬖谧畔喔ㄏ喑伞⑿?鞣⒄沟墓叵怠
  在发展渔业和林业生产的问题上,孟子还谈到古代具体的生产措施。“数罟不入?闯亍保?撬挡辉市碛妹芡?队恪>菟滴夜?瞎啪陀姓庖还娑ǎ?也宦?怀叩挠悴坏檬秤茫?悦庥邪?愕纳?し敝场!案?镆允比肷搅帧保?撬蛋凑找欢ǖ氖苯诳撤ナ髂荆?痪浠八担?褪潜匦氲仁髂境ご罅瞬拍芸撤ァU饬教酰?Vち擞嬉瞪??土忠瞪??目沙中?⒄埂?杉??夜?糯?投?嗣裨缇腿鲜兜脚┮瞪??械目沙中?⒄刮侍狻
  孟子在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时,不但强调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强调“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造成一种孝敬老人,兄弟和睦的和谐关系。这里,孟子实际上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问题。按照仁政学说,百姓衣食不足无暇治礼仪,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所以,在百姓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础上,发展教育事业,引人向善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但是,和古代所有的思想家政治家一样,孟子也受到所处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的仁政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发展观”有着明显的乃至致命的缺陷。这一缺陷主要表现在他的仁政思想和发展观脱离战国时代的现实。战国中期,各国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连横,相互攻伐,统治者更加贪婪腐化,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加剧,阶级矛盾比前一个时期更加尖锐。正如孟子自己所描绘的那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庖有肥肉,?H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却不遗余力地游说于梁、齐、滕、宋、鲁等国,不管国君爱听与否,总是反复地讲他的“仁政”大道理,讲“唐虞三代之德”,希望统治者开张“善端”,发扬仁、义、礼、智四种美德善行。这在当时,无异于对牛弹琴,和劝老虎不要吃小羊没什么两样。
  孟子把实现仁政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在《寡人之于国也》里,他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他认为,梁惠王如果能够“不罪岁”,那就一定能够自我反省,进而从为政的根本上寻找主观原因,改弦易辙,弃旧图新,推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被诸侯国君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合时宜),不予采用。所以,他的大道理纯属一厢情愿。
  尽管孟子对当时的统治者的暴虐统治有过严厉的揭发和批判,还提出“民贵君轻”的看法,但是,孟子推行仁政的出发点都是为统治阶级着想,认为只有行“仁政”才能使“天下之人皆归之”,才能真正达到富国强兵和统一天下的目的。所以,他的“以民为本”思想和“发展观”实则为君,并非为民,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策划的长治久安之策。
  因此,我们可以为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发展观加上几个修饰语,称之为:脱离现实的发展观,理想主义的发展观,统治阶级的发展观。
  
  周庆林,南京技术学院高级讲师。
  

《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