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背景
以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为例。此文语言幽默又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会兴致勃勃地去读。等浏览一遍后,除了对别里科夫感觉可笑之外,头脑里并未留下什么。尤其对于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而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最为经典的是——别里科夫是沙皇的忠实走狗、卫道士,他要极力维护旧的农奴制度,而社会变革、社会新事物如潮涌来时,作为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就如丧考妣,仇视一切新事物,仇视一切进步力量。而这种社会变革和新事物不是反动势力所能抗拒得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惊悸恐惧。多年来,教师们一直都是这么灌输给学生的。这是不是契诃夫创作《套中人》的真正意图呢?笔者针对这一疑问,查找了许多资料,并将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放到了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们一起进行。以下是我的教学设想。
三、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1、分析把握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小说人物的典型性。
2、挖掘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进而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教学形式:以学生自读——讨论——探究、教师点拨引导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篇小说。小说的魅力之一来自性格鲜明灵动的人物形象。在中外文学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形象想必大家不陌生吧,看到或听到他们的名字便会联想到一类人。如:(幻灯一)林黛玉、诸葛亮、葛朗台、奥楚蔑洛夫等(对此作简要分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人,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的契诃夫笔下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别里科夫。
(二)析“别里科夫”的形象。
1.作者为什么把“别里科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生:因为他的身上有许多“套子”。)
(继续发问):你说说他有哪些“套子”?(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边划出有关文字)
归纳(幻灯四):穿着打扮上的套子,用具上的套子,生活上的套子。(这些都是看的见的。)——有形的套子
还有没有看不见的、无形的套子?
归纳:职业上的套子,思想上的套子,语调上的套子——无形的套子
他把自己装在一个又一个套子中,真是一个“套中人”!
2.对于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分别采访一下华连卡、柯瓦连科,还有小说中的“我”(布尔金)。请前两排同学扮演华连卡,请中间两排同学扮演柯瓦连科,最后两排同学扮演“我”——布尔金。(稍作准备)
(幻灯五)现场采访:
(1)采访华连卡:(问:请问你和别里科夫的关系如何?你喜欢别里科夫吗?请问一下,我觉得别里科夫的死与你有很大关系,要不是你“哈哈哈”三声大笑,别里科夫也不致于蒙羞死去,你如何看待他的死呢?)
(2)采访柯瓦连科:(问:你对别里科夫印象如何?你那天为何要推他使他滚下楼梯?你不认为你是害死别里科夫的凶手吗?)
(3)采访“我”(布尔金):(问:你作为他的同事,而且还住在同一个宿舍里,你觉得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对他的死你有何看法?)
(学生可能都会回答:不喜欢他;很讨厌他;是他自己断送了自己……)
教师顺势得出结论:别里科夫他有太多的“套子”,不仅用套子套自己,而且还要去套住别人。(让学生找出语句来求证)如:“全城的人都怕他……不敢……不敢……”(略)结果套得他没有了自由,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春风,没有秋雨;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婚姻,没有了爱情,更没有了思想……最终被“套子”套死了。
初步断定别里科夫的死,不是谁的过错,纯属自杀。
那么,到底有没有他杀的可能?我们继续调查。
3.(幻灯六)别里科夫为什么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他想与现实隔绝。
为什么想与现实隔绝?找出表明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的语句。
如:“现实社会刺激他、惊吓他……”
“他总是心里慌得很”,“怕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深怕……通宵做噩梦……使他满心害怕和憎恶。”
看到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怕!“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您的举动得十分小心才成”,“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教师小结:他既怕这又怕那,还整夜做噩梦。得了严重的“恐惧综合症、恐惧幻想症”。于是,为了排解这种恐惧,为了不使这种恐惧给自己带来进一步的伤害,他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又一个套子。
4.总结“别里科夫”形象:
“别里科夫”已经成为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变革,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的代名词。“别里科夫”由一个专名变成了一个共名。
(三)辨析、探讨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问:这种恐惧症的根源是什么?(幻灯七)
补充文章写作背景:小说发表于1898年。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教师:从背景中看,别里科夫的恐惧来源于沙皇的专制统治。生怕闹出什么乱子。那么,别里科夫的死应该还有他杀的可能。凶手可能就是沙皇统治!
有一种“经典”的解释:别里科夫是沙皇的忠实走狗、卫道士,他要极力维护旧的农奴制度,而社会变革、社会新事物如潮涌来时,作为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就如丧考妣,仇视一切新事物,仇视一切进步力量。而这种社会变革和新事物不是反动势力所能抗拒得了的,于是就产生了惊悸恐惧。
2.(幻灯八)问: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走狗”吗?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证据吗?(质疑)
学生再读课文:他被人奚落,甚至嘲弄,被人任意笑话,没有人同情,有时连自己的尊严都保不住。如:漫画事件;被人怂恿与华连卡恋爱;被柯瓦连科推下楼;被华连卡取笑等等。表明他不像沙皇政府的走狗;沙皇也不会选择他这样猥琐的人做走狗。
教师补充:从社会的阶级属性看,别里科夫不属于有产阶级,他属于“夹心阶层”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其实他很可怜的哦!
补充:在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有一段分析,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
[##]
教师小结:这就是根源所在,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到,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其实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在任何变革时代,“夹心阶层”向来是比较软弱的,这个阶层的人们,大抵是变革的怀疑者、观望者和反对者。他们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变革,只求维持现状,只想做稳奴隶,只想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
如别里科夫,他害怕丢了工作。这样的例子在契诃夫的小说中比比皆是:
《变色龙》中的警察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的不同而瞬息万变的态度活脱脱地勾画出一个丧失人格尊严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小官吏仅仅因为在戏院看戏时打了个喷嚏,唾液喷到前面一个大人物——将军的头上,而因此变得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尽管将军并不在意,他却一次次地找上门去解释,到最后倒真的把将军弄烦了,对他疾言厉色起来,而他最终也竟然因为这样一个极偶然的事件丧失了性命……
契诃夫以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补充:(幻灯九)契诃夫1892年完成的小说《恐惧》更准确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对什么都怕,而原因呢?照他自己的话说:“我体会到生活状况和教育把我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我的全部生活无非是天天费尽心机欺骗自己和别人,而且自己并不觉得。……我想象到我一直到死都摆脱不了这种虚伪,就心里害怕。……我们往往不公道,对人造谣中伤,破坏彼此的生活,把我们的全部力量都浪费在我们不需要的而且妨碍我们生活的无聊事情上。……我怕人们,是因为我不了解他们。……我不明白人为了什么缘故要生活下去。”
教师总结:到这里,我们清楚了:别里科夫的恐惧来自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更来自于自身奴性的心理。别里科夫的死,既是他杀,更是自杀!
3、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新探。
(幻灯十)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总结小说主题——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
这种奴性的心理,不是个别现象,恰恰是普遍的。
课文第4节城里的人“不敢……不敢……”
结尾一段:“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表明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太多,奴性已经渗入到俄国人的血液里。太多“的别里科夫”的存在,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变革。
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借兽医伊万·伊凡尼奇的口说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不成,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契诃夫用自己那支如椽的画笔描绘出一个个庸俗丑陋的灵魂,目的是揭露俄罗斯人的劣根性,揭露病态社会的人们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观念、病态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警醒人们从“套中人”的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号召被奴性心理折磨得丧失了人格而苟延残喘的人们,打破身上的“套子”,砸碎奴性锁链,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就是小说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反思
也许有人马上会质疑:你不也在扼杀学生的阅读个性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形式上,我似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但我意在通过这一课例,为的是能够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探究学习的方法。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下工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二是要了解探究学习,逐步熟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开放性的,有的问题可能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答案;有的问题可能是别人已经有了解释,有了某种科研成果,但是,教师可以不把已有的答案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不管探索的结果跟别人相同还是不同。最有价值的是这探究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这种学习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而且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周波,教师,现居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