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1期 ID: 86402

[ 潘旭跃 文选 ]   

对《香菱学诗》的三点探索

◇ 潘旭跃


  高中语文第六册课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节选内容以薛蟠之妾香菱学诗过程为主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要正确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须得从香菱的不幸遭遇写起。
  
  一、关于香菱的生平
  
  香菱本名英莲,乃姑苏城内乡宦甄士隐的独生女。士隐名费,娶妻封氏。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不料年已半百的甄士隐,值元宵佳节之时,命家人霍启抱了三岁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从此士隐夫妇,思女心切,几乎不曾寻死。祸不单行,这日三月十五日,甄家近旁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招来一场火劫,“将一条街烧得火焰山一般”,甄家也被烧成“瓦砾场”。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地,鼠窃狗偷,民不聊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携了妻小与两个丫环投奔岳父封肃家中。封肃为人刻薄,甄士隐看破了世态炎凉,竟扔下封氏,跟了疯跛道人,来到“急流津觉迷渡口”旁的草庵中做道士去了。
  且说英莲被人拐子拐走后,养到十一、二岁,被冯公子看中而欲买去为妾。英莲闻听,以为从此可跳出火炕,自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后又听见冯公子令三日后过门,她又转有忧愁之态。谁料人拐子想赚双份钱,又暗中把英莲卖给薛蟠。薛蟠为争英莲,活活打死冯公子后,拽了英莲,扬长而去。后以贾雨村了结此案,判定薛家赔了冯家几个烧埋之费了事。真可谓“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可见,甄英莲对杀人犯薛蟠根本沾不上“爱情”两字。她做了薛蟠之妾后。改名香菱;刚离火坑,又陷泥潭。从此,具花柳之姿秉风雷之性的薛蟠之妻夏金桂联手薛蟠之妾宝蟾,专在薛蟠面前拨弄是非,致使香菱时遭薛蟠殴打。《红楼梦》末回高鹗借甄士隐之口,交代了香菱最终落得个“产难完劫,遗一小于薛家以承宗祧”的悲惨命运。
  
  二、《香菱学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薛蟠是王夫人妹薛姨妈的长子,九省都检王子腾的亲外甥。他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娶得香菱后,全家投奔到贾府,在梨香院住下。薛蟠寻花问柳的性情不改,看上了世家弟子柳湘莲,闹起同性恋来,被柳湘莲骗到野外揍得个鼻青目肿,想想愧见亲友,便跟了薛家当铺内揽总管张德辉到外地做生意去了,香菱因而得以到大观园中蘅芜院里与宝钗住在一起。她那样执著地向大观园中众姐妹学诗,目的是想摆脱自己卑贱的社会地位,跻身于上层社会。对于这一点,大观园中众姐妹们心里都清楚,有《香菱学诗》中所记述的一件事为证:当李纨拉了香菱到暖香坞中看惜春的画缯时,香菱对画上的几个美人羡慕不已,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理解她的心情,因而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
  因为香菱潜心学诗的目的在于摆脱自己卑贱的社会地位,以跻身于处于上层社会的大观园众姐妹中,所以,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对封建社会失去希望的第一位作家曹雪芹来说,是不可能把香菱学诗的目的加以弘扬的,更不会把这种目的作为《香菱学诗》的主旨的。他只能对香菱这种被动的与世抗争方法给予同情。
  《香菱学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这篇文章是以香菱写诗、众人评诗为经纬的,我们不妨以研究本文中林黛玉、薛宝钗等的有关诗评作为突破口。
  林黛玉主张“不以词害意”,当香菱说自己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林黛玉则答:“断不可学这样的诗。”因为这种诗提倡关门创作,脱离实际,往往缺少作者的真性情。林黛玉向香菱推荐王维、杜甫、李清照、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诗词,因为他们的作品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所以值得学习。
  在宝钗眼中,香菱只要能做一个贤妻良母就行了。懂得多了,反而不好。她反对香菱跟黛玉学诗,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尽管如此,倔强的香菱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宝钗看后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对这首诗持完全否定态度。因为诗人把所寄情的对方称为“野客”,自己所表露的心情又是“常思玩”而不是“常思念”;另则,诗人把“良宵燃红烛”写成“良宵烧银烛”,对于这一切,作为薛蟠之妹、香菱之小姑的宝钗来说,当然是表示不满了。黛玉笑着对这首诗的评价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这里的“措词不雅”,乃是指香菱把薛蟠称作“野客”,又指“常思玩”和“晴彩辉煌”的用词与香菱思念薛蟠的心情不符。既然你香菱用了这么多的不雅之词,可见你香菱对薛蟠没有思念之情,那么你何不大胆避开他,另做一首有真感受的其他内容的诗呢?黛玉的评点,确有独到之处,殊不知诗中“野客”两字,实为指野鬼冯公子,可见香菱这精华灵秀独钟的薄命女,也谙知掩眼法的。而“常思玩”、“晴彩辉煌”这类词,正是香菱童心未泯,对前路充满希望的心情显露。曹雪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借香菱之手,表达了这位不幸女子“谁解其中味”的无限苦涩和复杂心情,并寄以深切的同情。
  香菱的第二首诗为: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客犹可隔帘看。
  黛玉看后评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所谓“难为他了,”是黛玉误认为此诗末句是香菱心非所愿地在写对薛蟠的思念,整首诗的以景抒情法就难免落入矫揉造作的境地,因而显得“过于穿凿”;况且诗中的“映窗寒”、“护玉盘”、“香欲染”、“露初干”等词,也无非是从古诗词中拿来。宝钗则笑评此诗道:“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在宝钗看来,对于丈夫远行在家守寡的妻妾来说,应该清心守洁,是不应多吟“色"字的;另则,薛蟠离家不久,香菱竟吟出“人迹绝”、“余客”诸类不吉利的词儿来,岂不活咒人?因而就难怪她说香菱在“胡说”了。殊不知此诗是香菱“放开胆子去作”后的真性情的显现:前面三句,是表白自己离别冯公子后的凄苦心路历程,未句则是对冯家香烟断绝的悲惨景象描写和自己时时思念他的真情表白。曹雪芹用表面波澜不惊的笔墨,写出了香菱蕴于心底的幽情。
  香菱的第三首诗写道: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首七律不论在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在艺术的独创性上,都胜过前两首,可谓进步神速,故曹氏借香菱自梦中得出,它因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所以高中语文教材编者没有把它编入《香菱学诗》一文中,但与香菱学诗过程溶于一体,我故录之。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了香菱欲显才思和思念亲人的心情,终于被大观园中众人所接受。大家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听罢惊喜不己,从中可以看出她为摆脱自己低贱的社会地位的迫切性。
   [##]
  至于宝玉,对香菱的才情更是赞不绝口,他对香菱的第一首诗作看后就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这正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对香菱的评价所在。他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位精华灵秀的薄命女,并对她的苦苦挣扎给以无限的同情,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香菱学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曹氏除对香菱刻苦学诗的精神给以肯定外,又通过实例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必须结合作者的创作环境和创作动机进行分析,否则,就难解其中“味”。正像黛玉虽精明却不知香菱的苦衷而误解其诗,宝钗站在封建礼教、家族利益的立场上曲解其诗的道理一样。
  因为时代的局限,曹雪芹虽然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评价文学作品,但是,他那“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耳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精血诚聚”的创作精神,至今仍熠熠闪光。
  
  三、香菱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里一共出现四百多位人物。曹雪芹把香菱的“档案”安排在“金陵十二钗副册”的首位,可见曹氏对香菱这个人物重视的程度。“副册”对香菱评道:“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赞颂了香菱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暗示了她日后难产遗孤,魂归乡里的悲惨命运。
  香菱的命运是与家庭的急遽败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父甄士隐,甄士隐者,具有双重含义:一为真士隐,一为真事隐。《红楼梦》第一回交代:甄士隐原是姑苏乡宦,拥有田产,堪称当地望族,并操守明代遗风,不以功名为念,因遇“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官兵剿捕,难以安身”,实质上指的是清王朝的政治迫害、肆意盘剥和圈地运动,致使甄家夫妻离散,家产尽被刮走。为保独生女英莲的性命,甄士隐不得不把她送到薛家当了丫环。为避讳忌,曹雪芹不得不将真事隐去,运用甄家遭火劫、英莲遭人拐的虚构手法,以解释甄家“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惨象。其中《红楼梦》末回交代甄士隐向贾雨村述说自己对爱女英莲“遭劫”后的生活了如指掌的情景,便是英莲到薛家去的真实原因的最好佐证。
  香菱者,“守气节漂零”之意也。英莲虽然改换姓名,保全了性命,并颇守家风,但最终也摆脱不了成为新兴统治阶级传宗接代的牺牲品的悲惨命运。
  甄士隐一家的出现,对《红楼梦》一书起着开阖的作用。香菱的悲剧安排,显示了曹雪芹的大汉族正统思想,香菱的悲剧意义在于:它在客观上把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了曹雪芹“怀才不遇,无力补天”的重负感和悲剧感,从而也使《红楼梦》所表现的主题远远超出了曹雪芹“怀金悼玉”的旧旨。
  
  单位:浙江永嘉县碧莲中学
  

对《香菱学诗》的三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