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9期 ID: 85640

  

评价应关照学生的灵性

◇ 刘辉平 周晓光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孩子健康、自由、富有个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学生评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每一位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合理、科学的评价有利于我们“课改”的实施与深入,而不合理、片面的乃至滞后的评价则会成为制约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它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天性与灵性,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障碍。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对语文学科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课堂评价应致力于“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学生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生命历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的评价学生,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明了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堂评价的真正功能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以呵护,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激活学生的心智,熏染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基于此,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学生无论是知识基础、生活积累还是认知发展水平都会千差万别,因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也会迥然不同。有的同学思维活跃、大胆泼辣,有的同学内秀沉稳,踏实干练,有的同学善于与他人合作,有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则无所适从……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一个标准,“一把尺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势必会挫伤某些同学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古人早就崇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体现其差异性。如:可以尝试对骄傲自满的人采取“降温”评价,对基础差的同学采取“扬长”评价,对性格内向孤癖的同学采取“热情”评价,对成绩优异的同学采取“鞭策”评价。这样,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就能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促进功能,使各类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与提高。
  
  (二)发展性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评价时,更不能孤立静止,只顾眼前,应从纵向的角度看学生的进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提高。笔者在下乡听课时,曾了解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某校一位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敢在课堂上当众发言,后来,在一次公开课上,终于鼓足了勇气,站起来回答问题,但回答的内容与教师的提问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这时该怎样评价这位学生呢?这位任课教师经过周密考虑,作出这样的评价:“×××同学有发言的勇气,这本身就是一大进步,只要坚持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发言的胆识,使学生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更激发了他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从此,他的发言更积极了,思维更活跃了,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这位教师正是用发展的眼光肯定了学生的进步,因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如果这位教师不是看学生的进步,而是将该同学“发言错误”的缺陷尽量夸大,给这位学生进行不恰当的批评,这样势必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才能与智慧,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可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多么重要!我们教师应该善思考,慎评价。
  
  (三)多样性原则
  在我们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强调规定性与唯一性,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必须是标准化的,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失去了独立的个性,更缺乏了青少年应有的灵性与灵气,学生在课堂上就只能是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给学生开辟足够的、自由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求异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新的思考,如:在讨论人是否容易受环境影响时,可以允许学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可允许说“出淤泥而不染”——人不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此外,我们还可鼓励学生打破人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传统说法,如:可以允许学生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可允许学生说“旁观者未必清”;可以允许学生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也可允许学生说“英雄自以成败论”,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我们提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更应该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鲜活的思维,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遵从“多样化的原则”,给以肯定,对于学生的一些富有灵性的思维应给予必要的保护与引导。做到这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更好地展露自己的灵气,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
  
  (四)激励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与表现的机会,激励所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智与聪明,让他们都能感觉到自己是在进步,在语文学习中拥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应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课堂评价中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笔者在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示范课,发现有位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善于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外,很讲究评价的艺术,从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品质等方面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在教师欣赏性的评价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思维极大程度活跃,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达到了理想的境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教学方法很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艺术则起着点亮学生信心的作用,它不仅关涉到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有时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二、过程评价应着眼于“实”
  
  在课程改革实验整个过程中,评价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改”最终的质效。而在评价问题上,我们更应该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尝试以下几种: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数字来进行量化,这种方法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该方法使学生之间界限明显,容易挫伤大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能力状况用数字来进行量化,也不太科学。因此,还可采取等级评价或用文字描述等方法,从“质”的层面来进行“定性”评价,使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进行自我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把这两种方法有机融合,互为补充,就能体现评价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二)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
  隐性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的“资料评价”,如给学生设置“成长记录袋”,设立电子档案册等,真实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情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等随机记录,然后用资料保留下来,这种评价其实也是以一种资料的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是对学生的一些隐性的因素进行的评价。而显性的评价是表露在外的一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评价,评语评价等,它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得更直接、更显露,把这两种评价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过程性与经常性,这样,我们的评价就能实实在在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
   [##]
  
  三、考试评价应着力于“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但在目前我国人才选拔制度还不很完善的背景下,考试评价可以说还是诸多评价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往往被我们的家长及社会认可、看重与推崇,可以说,考试评价是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性功能,把试题的命制放在课程、教材与教学整体框架上来进行设计。通过检测,才能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师的教学,才能改善课程的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朝着课程目标不断迈进。
  
  (一)以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考试命题者总是板着面孔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学生接受检测,学生答题往往会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感。在“课改”实验的推进中,对学生的考试评价是课改实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在考试中尽量体现对学生的亲和与关爱,可用“想一想”、“试一试”、“你一定能……”等字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用溢满情感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浓浓的温馨。如:我在命制《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素养形成试卷》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亲爱的同学,经历了一个学期的语文之旅,你一定收获颇丰,想不想在同学与教师面前展示自己?心动不如行动,现在开始吧,相信你一定最棒!”这样的试卷首先在情感上接纳了学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答题的勇气。此外,在试题的题干措词上也可体现亲和感,如要求学生规范写字,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以下文字你能将它写美吗?”通过这些充满人情味的试题语言,就能唤起学生答题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还能使学生感觉生活的乐趣,心灵的关怀。
  
  (二)传真生活,鼓励个性感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在语文学科的考试评价中,阅读板块中材料的选择,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他人,关爱生命,珍爱自然。因此,应尽量选择一些时文、美文与有浓烈生活气息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生活,在品析中感悟人生,在欣赏中亲近自然,在解读中认识科学。另外,试题的命制者应考虑到尽量彰显学生的个性,引发学生的体验,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一种表达个性思维的空间,如:学习战争题材的文章让学生谈如何避免战争,反映科学的新成就的文章让学生留意身边的科学,反映习俗的文章让学生讲述家乡习俗,给学生思想启迪的文章让学生尝试变换角度谈自己新的见解等,通过这些考题的设计就能真正实现语文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三)凸现审美,营建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审美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那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检测的考试评价,更应该体现其审美价值,让学生在考试中也感受到美的熏染。
  背诵优美的古诗文是学生感受美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考试中应安排一定的古诗文背诵考题,让学生在答题时也能感受古诗文文化的美,另外,还可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精品散文,让学生在解读文章时也感受其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理趣美,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产生审美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拥有自己的美丽的精神家园。这样我们的语文考试评价就能达成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升华美乃至创造美的理想境界。
  
  (四)引导发现,拓展创造空间
  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创新品质的高素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创造的机会与空间。考试评价更不能例外,因为它毕竟对教师的教学起导向与改进作用。在考试评价中,可定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也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让学生自主设题,应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有价值,可供探究的问题,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中训练自己的创新品质。使学生在考试中达到不仅能“回答提问”,也学会了“提问回答”,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发现与创新,使学生逐渐成为会思考之人,会发现之人,会创造之人。
  总之,评价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无论对学生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照学生的灵性,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单位:湖北武穴市教育局
  

评价应关照学生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