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6年第10期 ID: 85525

[ 邓峻峰 文选 ]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

◇ 邓峻峰


  无须讳言,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存在着思想上的缺失和错位。作文教育长期模式化、非生活化甚至政治化。忽视人、漠视人、抛弃人,在应试的压力下,唯考是图,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作文和做人被完全割裂开来。学生普遍缺乏运用自由的判断尤其是正确的判断来构建自己思想的能力。看问题表面化,流于肤浅。作文教学思想上的缺失与错位越来越使作文教学行为沦为灵魂匮乏的形式化教学行为,同时也主动放弃了写作过程中对学生德育渗透教化的功能。
  作文教学上的“放羊”行径,突显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不作为”。这也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学生作文的主体迷失,其实质是学生对现实世界缺乏必要的观察和思考,灵魂的空虚,思想的缺席。而学生单纯的校园生活又注定他们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样对生活有着广泛的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他们的阅读趣味又大多倾向于低俗的迎合市井需要的娱乐杂志或者热衷于网络上的奇谈怪论甚至是色情资料。因此指导和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取向和阅读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
  对于目前学习任务繁重、应试压力巨大的在校中学生来说,指导他们静下心来阅读中外名著或是时下的什么名家著作,只不过是语文教师的一厢情愿的希冀。学生在校时,疲于应付各科老师的作业,放假回家后,又大多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QQ聊天等娱乐资讯。从教师的眼光看,可以这么说,电脑到了他们的手上,几乎做不成什么好事。但是我们又可悲的看到现在的中学生对互联网的沉迷已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程度。他们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就会毫不犹豫地把它花在互联网上,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消耗着大量的宝贵的时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这把双刃剑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完全可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大量的资源,利用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对他们进行阅读积累以及写作方面的指导。
  
  (一)高度重视国际互联网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作用
  
  众所周知,国际互联网是一个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泥沙俱沉、各种意识形态兼容的地方。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的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网络也是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生存和传播的土壤。据调查显示,上网中学生当中,有近八成访问过色情网站。这个互联网好比一个毒瘴弥漫的大森林,里面有鲜花,也有毒草,有珍禽异兽,也有毒蛇猛虎,而且还有很多吞人于无声无形的陷阱。把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中学生完全交给国际互联网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对互联网采取敌对和排斥的态度。我们要正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更要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发掘蕴藏其中的宝藏。
  
  (二)为学生搭建健康的情感宣泄平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网络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交友的天地。这种交友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以虚拟化的交流角色为主体的交友方式,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在网络上,人们往往用假的名字诉说着真实的情感;在现实中,人们却用真的名字讲着假的说话。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真实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过上网制造出的虚拟来弥补。而且网上交流是虚拟的平等交流,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这正是中学生内心渴望的一种交往方式,极具诱惑性和吸引力。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型,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青春期中学生的这些特点,主动出击,想方设法成为他们网上聊天的好友,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情感上的收获或困惑,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在网上对他们进行相机引导。还可以以同一班级的同学为群体建立一个QQ群,以虚拟的个性化的名字在网上就自己学校、社区、社会上的各种热门话题发表看法,大摆龙门阵。
  
  (三)大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重建
  
  在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于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讲与精读,但是一个星期就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与现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我们知道,人类现在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互联网上每天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而现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
  这几年,我们每周都开设一节阅读课,在规定的时间里带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自由阅览图书,做读书笔记。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图书种类的庞杂,学生的阅读取向和兴趣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收效甚微。于是我们利用学校校园网进行网站建设,我们利用a 技术建设了语文教学网站,a 技术可以方便地对网站内容随时进行更新,并可在网站内使所有的学生进行时时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协作与交流的过程。网站中包括课文参考资料和语文论坛、网络选萃几个部分。我们要求全科组的语文老师课余大量地浏览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的时文精品,不断充实我们校园网上的阅读资源,定时维护和更新。自从有了这个网站后,我们的阅读课就改在电子阅览室进行了。学生阅读后可以跟帖发表观感,老师与学生实时互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尽管跟帖的水平高低参差不齐,但我们可喜地看到,他们真的在看了,在想了,而且有时还看到我们的学生在网上为了某一个问题争起来了。你有你的看法,我说我的观点,而且各自为支持自己的论点找佐证。由于我们放在网上的文章都是经过语文老师精选的网络精品,不少学生看过之后还意犹未尽,带上软盘选择里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拷贝回家再看,好些还打印出来,反复地研读欣赏。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语文论坛上发表习作,学生可互相浏览文章并提出意见,随时进行修改。为了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论坛还有用户等级功能,学生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可以上升一个等级,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这里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阅读,个性化的写作的自由空间。
  
  (四)在网络的个性化阅读写作中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病。由于对作文的定位偏差,致使中学生写作空间狭小,加之不公正的评价机制,使得中学作文教学的氛围不但没有开放,而且越捆越紧。像感伤、惆怅、畏惧等人们的正常情感形式一概被排斥,认为是“消极”的、“负面”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基本上变成了造假过程。即使写了自己的真事也要加以拔高或陷入某种定式中。在“怎么写”上也是千篇一律,先写什么,次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程式化严重,把学生的写作个性消磨殆尽。
   [##]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让学生回归真本性、真性情,把做人与作文紧紧联系,让学生写生活、写自己。在作文中审视自己的做人,在做人中悟出怎样作文,真正达到文者气之所形,把德育化于写作的过程。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组一个摄影者拍到的有关两只家燕的感人图片,一只家燕被疾驰的汽车撞死了,另一只家燕悲鸣着试图振翅施救,一次又一次……尽了全身的力量,却无法得到任何的回应。摄影者讲,他自己已经拍摄不下去了,怕那只不愿离去的鸟儿再受到意外,便将那只已逝去的鸟儿挪在路边,那只鸟儿在附近的树枝上久久哀鸣不愿离去。
  当我看完这个帖图,我的感觉就是马上把它发给学生,“说真的,我觉得我们人类好像还没有小鸟有感情,我把这个帖图发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生命,珍惜爱情,真心真意地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同学们,如果你在网上看到这个帖,你会顶帖吗?你会写些什么呢?”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一些触动我的灵魂、让我流泪的文章:《疯娘》《八岁女童墓志铭:我来过,我很乖》《让人流泪的电话号码》《一个父亲写给四岁女儿的遗书》《给母亲洗澡》……我就会有立即跟我的学生分享的冲动。因为我相信这些文章不仅可以让我,而且可以让我的学生的灵魂受到触动,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观的思考,可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事实也证明,事后学生写作的欲望极为强烈,在文章中抒发自己感情,文章自然,言之有物。当学生真正将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时,在他笔下流淌的必定是灵动自然而充满个性的文字。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对自己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了一次严肃的审视。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作文其实就是做人,写作教学渗透人生观、审美观的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任何文字,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字。”(小仲马语)最纯熟的技巧也不能掩盖一个创作者意识之朦胧与错误。在作文教学当中,我们不应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要求来给学生施加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可以没有理智感、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恰恰相反,语文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经由听、说、读、写的实践使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遍,中小学教育网络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我们确实不应无视或是轻视周围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不应脱离社会文化来学习写作,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是大有可为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拥有观察文化的敏感和意识并懂得从中加以筛选。现阶段社会环境宽松宽容,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现象,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中学生来说,适时而有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单位:广东东莞市长安中学
  

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