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
山海经
《山海经》作于战国时代,隔了许久忽然受到重视,模仿之作屡见不鲜,异物志承此而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推测,这可能与汉晋时期人们求异的风气有关。范晔在《后汉书·方术传》序中谈及谶纬问题。他说当时的风气是“尚奇文,贵异数”。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关注于异物的《山海经》一类作品自然会被重视。东汉也有人力图扭转这股求异的风气。王充就其撰写《论衡》的目的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日:‘疾虚妄。’”(《论衡·佚文篇》)但是,后来的事实表明王充的努力并没有奏效。《后汉书·王充传》李贤注引袁山松书:“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我们知道,《论衡》本以批判种种虚妄、怪异之说为宗旨,但该书却反而被“时人”视为“异书”。这说明在当时“异”已经普遍化,因而具有了非异的品格,而抨击“异”的学说反倒因其罕见而给时人留下了“异”的印象。
刘知几在《史通·书志》篇中说:“古之国史,闻异则书。”受他影响,也有学者从史学传统的角度研究“异”,认为志怪小说从渊源上看是来自于史书。这种意见恐怕不一定可靠。因为所谓“古之国史”,并不像异物志、志怪小说那样以异闻、异物为记述的主体,而且更重要的是,汉代史家如司马迁、班固等人对怪异之事是明显有距离感的。司马迁说:“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大宛列传》)班固对此也不热衷。史家真正对怪异之人、怪异之事有浓厚兴趣并信以为真是在东汉以后,如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就是如此。他的《搜神记》专记“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时人刘恢称其为“鬼之董狐”(《晋书·干宝传》)。
从司马迁到干宝,恐怕不是史学引发了志怪的风气,倒是求异、志怪风气盛行后影响了史学。《隋志》将志怪小说列之于史部可能就是受此风气影响。
在此需要指出,我用东汉以来普遍求异的社会风气来解释异物志的出现只能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因为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即求异的风气是普遍的,而异物志却并非各处都有。王庸曾说:“(异物)大抵以南方事物为多,所以为北方人士广见闻者。”他又说:“(异物志)大抵皆记长江流域以南之异物者,所记多草木禽兽,以及矿物之属之异于中原者,而间附以故事神话,是殆当时北方士民南移之一种反映也。”(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第三章第一节,商务印书馆,1956)他发现异物志主要出在南方,这是对的。但他的解释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异物志最早出自东汉时期,地域是荆扬以南的交、广等地,当时这些地区并没有大量北方士民南移的情况发生。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在四通八达的地区难以找到一般人没有见过的异物,所以欲求异物,只能把目光集中到人迹罕至而又物种丰富的南方偏远地区。这些地区不要说对于北方士民,就是对于荆扬地区的南方士民来说,也是陌生的。当然,这只能是一种推测性的意见,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对“饶有趣味”的故事,解释恰当的一项( )(6分)
A、东汉魏晋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尚奇文,贵异数”的风气,而王充却企图扭转这种风气,这让人觉得很有趣味。
B、王充的《论衡》是以“疾虚妄”为宗旨的,其立意严肃、正大、却被蔡邕当作“谈助”,这让人觉得有趣。
C、《论衡》本以批判虚妄、怪异之说为宗旨,该书却被时人视为“异书”。这让人觉得有趣。
D、当时的社会名流如蔡邕、王朗不懂《论衡》的批判虚妄、怪异之说的主旨,认为这本书很怪异。这让人觉得有趣。
2、下列表达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6分)
A、《山海经》受汉晋时代人们的重视,可能与当时严重存在的“尚奇文、贵异数”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B、那种视为志怪小说传承于古代史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C、史书以记录真实的人和事为主体,志怪小说以记录异闻、异物为主体。著名的史学家对怪异之事不感兴趣。
D、史学与志怪风气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山海经》创作于战国时代,在战国秦时代,秦朝时代和西汉时代,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产生多大影响。
B、王充是南方人,他的《论衡》是由南方流传入北方的,他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当时人重视,起的作用不大。
C、《订鬼》是《论衡》中的一篇关于鬼的文章,是对相信鬼存在的迷信思想进行批判的论文。
D、异物志有的出自北方人之手,有的出自南方人之手。而所记之物多出自于偏僻的南方。北方人是凭借好奇心来记录异物的,而南方人是以写实的态度来记录异物的。
二、阅读下文,完成4-10题(40分)
北国秋叶
薛尔康
柿叶、槐叶一落,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马路上,公园里,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稠密如雪。
行走在纷纷的落叶的雨中,你会惊心于宇宙永恒的变历。于是,刚从胸中升起的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在你头顶飘洒飞扬着的落叶是彩色的,只有北国的秋叶才有这种鲜明的色彩,殷红、妃红、金色、青色、橙色,或是红黄驳杂……全不见枯槁的色泽,是秋天果实才有的颜色。同一种树叶也会呈现出各种颜色。在北京的宽阔的马路上,人行道树是由多种树木组成的,落叶飘摇而下,街道就被美丽的各种形状的小色块点缀着,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首都浓浓的秋意就蓦然呈现出来。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的点缀,北国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在北京,我偏居于东面,那里的金台路被金黄得透明的银杏叶铺满了,状如一把把小扇面,可爱得叫人不忍心踩踏;间或又有乌桕和白杨的树叶,在满地的金黄中闪跳出另一些醒目的色块。朝外大街人行道上则纷纷扬扬飘洒着槐叶和榆叶的雨,那些小叶子无论怎样落到地上,都显得自然妥帖,它们的光色与给人的瞬间印象,足以构成一幅印象主义的杰作。首都落叶时节的风景,在我眼中,要比早些日子装点街头的上百万盆鲜花更有韵致和意境。每当清扫车驶过之后,街道地光皮尽,显出深秋的萧索景象。我觉得清扫车真残酷,它把美丽的落叶视同垃圾之类,有点不近人情。
然而,落叶还在萧萧地下。那些树叶仿佛是压满树冠的鸟群,受到了一阵风的惊扰,不约而同飞离枝梢似的。只是飞去的鸟群没有它们这般安详自得罢了。我敏感的心灵谛见它们在叽叽喳喳地啁啾——落叶在叙说飞翔的欣悦,与其说飞翔,尚不如说是舞蹈,时而在空中激动得瑟瑟抖动,时而又闲适得起伏飘摇。它们获得期待已久的自由,似乎它们在枝头守候至今,只是尽某种义务,而它们的色彩,是大自然偿还它们的报酬。现在,在树液即将停止运动的时日,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去做点什么了。于是去亲昵行人的面颊衣襟,去装点大地,在秋风又起的时候,按着同一韵律,再次从地上轻灵地旋舞飘飞。它们毫不理会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意味着什么。它们即将化作尘泥。即便无风,树叶也会凋落,从空中直直地降落下来,如一枚沉静的果实,表现出深思熟虑的情调和超然的庄严。既然没有风,是什么力量使它们凋落下来呢,是凭自己的意志吗?我凝视着那一片片沉静地降落的树叶遐思。几个孩子在收集落叶,我也情不自禁捡起几片,叶柄柔软而呈青色,变了色的叶片依然光润水鲜,筋脉清晰,充满着液汁。这是活的叶子,简直就在向你悄声细语说着一些什么。它选择生命最美好的时刻告别人世,大千世界上竟连植物也不愿使自己死得丑陋。
[##]
于是,就连许多绿叶也受了感染似的,纷纷离枝而下,加入同类的有韵的舞蹈。使我惊诧的是,在东郊一个空旷的树荫垂覆的公园内,池边垂柳尚在婆娑摇曳,满地却已压着一层青翠的落叶,如同绿色的积雪。这超越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那是白杨树的宽大的叶子,我伫立在厚厚的积叶上,向白杨树仰望:满冠树叶在风中簌簌作响,透出深沉的翠色。白杨树很早就开始凋落了,可是它的叶子将坚持到最后凋尽,俨然是秋天的守护神,到所有的树木变得光秃秃的时候,才会凋落下最后的树叶,那也是绿色的。白杨树把深秋的空间,染得上下皆绿了。这位北国的伟男子既遵从无情的时序,又执拗地珍爱生命的翠色,于是造就了一种奇观。一位穿着鲜红衣裳的南方姑娘手持一束白杨树的落叶,在风旋起的绿色涡流中摄影,留下这一独特的对于秋日的回忆。这确是一张富有意味的照片,只在北国才有这样的秋情;在北国,没有枯槁得干脆的落叶。
现在,北国的落叶乔木已经凋尽,但秋叶的美丽和我所体验到的情味,使我不为它的凋落而伤感,甚至连北方秋日的肃杀劲也被冲淡了。或许正因北方秋日来得肃杀,才有落叶构成的浓郁的秋意。在我久居的温暖湿润的江南,树叶的凋零要蔓延秋冬两个季节,凋落得迟迟慢慢,显出极不情愿的情状,因而不见落叶稠密如雨的景象,落叶大都是死去的树叶,色彩也远不如北方的绚烂。而且,总有一些树叶不知倚仗什么神奇的原因,干枯发硬的还会挂在光秃秃的枝丫上,到开春叶柄下萌动新绿,才会被顶落下来。几片枯叶活画出秋冬肃杀的风景。
我爱秋叶甚于初春的新绿。
我爱北方的秋甚于南方的秋。
4、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稠密如雨,稠密如雪”两句有何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回答“于是刚从胸中升起的严峻的情绪很快就被落叶的情致驱逐干净”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3段中说“我凝视着那一片片沉静地降落的树叶遐思”,我“遐思”的问题和结果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4段中分别描写了垂杨和白杨树的落叶,这两种树的落叶各呈什么状态?作者对它们持什么态度?这样写有何好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叙述“一位穿着鲜红衣裳的江南姑娘手持一束白杨树的落叶在风旋起的绿色涡流中摄影”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5段中所叙述的江南落叶的特点,实际上是为了反衬京华落叶的哪些特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是古人的名诗句,其中哪几项与本文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4分)
A、玉露凋伤枫树林,巴山巫峡气萧森。——杜甫
B、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D、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
E、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
F、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
G、早秋惊落叶,飘落似客心。——孔绍安
三、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1-16题。(20分)
夜半乐
柳 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鹚、翩翩过南浦。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柳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11、本词共有上中下三片。上片哪两字可作“诗眼”?试说明其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上片依诗人行程移步换景,所写景象有明显变化,表明诗人乘舟经过了溪水哪两处地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中片中“望”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有人认为中片所写景象是引起下片中的情感的关键,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片表达的情感复杂,试作简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鉴赏“断鸿声远长天暮”一句情景交融之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2分)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常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豕希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豕希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叛,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豕希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豕希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豕希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豕希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豕希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贻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信由是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位次
B、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差别
C、信尝过樊将军哙 经过
D、遂夷信三族 灭掉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常称病不朝从/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C、虽疾,强入贺/虽少,愿未及沟壑而托之
D、大王乃肯临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9、对本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猜忌,闷闷不乐。他自认为自己的地位应高于列侯,不屑于与他们交往。与樊哙交往了一次,心里觉得失落。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能将兵,鲜明地表现了他矜功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C、韩信认为陈豕希去钜鹿任职,所统领的军队很精锐,而且他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谋反,皇上不会轻易相信,有利于争取时机。如果韩信在关中起兵配合,谋反就可能成功。
D、韩信的处境和心理很微妙。以前他手握重兵,为皇上南征北讨,功勋卓著,有人劝他反叛,他不采纳;如今天下已定,被逼得谋反而失败,才后悔莫及。
20、联系上下文,下列对太史公司马迁的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史学家求实的态度,实地考察了韩信母亲的墓地,证明韩信年少贫贱时志向和能力就不同常人。
B、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
C、只关注韩信自身的弱点,而对皇上对韩信的猜忌、排斥、打击的事实视而不见,避而不论,有失公允。
D、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臣多多而益善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