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南阳烙画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作画,它巧妙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南阳烙画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目前,它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中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为最早。随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逐渐地发展、成熟。从人物画发展到风景画、花鸟画、鞍马画等,而每种体裁的绘画都各有其自身的演变、发展过程和特点。烙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承基本上是通过烙画师傅口授的方式传给徒弟,是一种家族作坊式的艺术,所以关于烙画艺术的起源、体裁、风格传承变化特点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从当代烙画艺术的体裁风格特点上看,可以说它是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无论是中国画还是烙画艺术,它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当然,这里所说的“美”是从绘画层面来说的。当代的烙画作品,不乏含有强烈感受美的艺术作品,只是烙画作品大部分不留艺术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竹报平安》等;一些作品是临摹品或者根据文学故事创作的,如《清明上河图》、《红楼十二钗》、《大观园图卷》、《万里长城》、《山河万里图》等。烙画的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从事绘画的人都要对美的规律进行研究学习,对表达美的技巧进行严格持续的训练。烙画艺人赵星三原本就擅长绘画,而他收的四个徒弟也都能写会画,并且各有专攻。所以,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从施艺的工具、材料看,烙画艺术是中国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是毛笔、墨、宣纸或丝绢,以及国画颜料。国画家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笔蘸墨在宣纸或丝绢上勾、划、点、染、皴、擦等用笔,同时控制墨的浓淡、轻重、缓急的变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画的工具、材料则是烙笔(或铁扦、火笔)、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有的还用到国画颜料。烙画艺术家也要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而成。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烙画用烙笔替换了中国画的毛笔,将施艺的材料由宣纸、丝绢扩大到竹、木、葫芦、贝壳等材质上。因为有烙笔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艺的材料更为广泛。
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金陵十二钗》是南阳烙画的经典之作,反映的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尽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却有不同的韵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钗”少了一些妩媚,多了几分豪爽;丝绢上的“十二钗”,减少了豪气,却增添了许多贵族风韵;宣纸上烙制难度最大,其艺术效果却能兼具前二者。所以,烙画艺术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画。
其次,南阳烙画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
烙画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它根植于民间,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农民,所以烙画本身既受到农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解放初期南阳烙画是以烙花筷子为主发展起来的,筷子是东方人吃饭必备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选用冬青药木,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性寒凉、色洁白,用香油浸泡后,呈象牙黄色、气味清香,有助于养生。在方头筷面上,工匠们用手工烙绘出的画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赏,所以又成为收藏者的所爱。当代烙画发展到丝绢、宣纸上,形成类似于国画的艺术品。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因为火笔这一工具的介入,使画面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度。从烙画起源的传说得知,它曾是宫廷的御用品。时至今日,烙画已成为一种风格高雅的艺术欣赏品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备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文史知识》2008年第5期)
1、下列对“烙画”概念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烙画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传承基本上是通过烙画师傅口授的方式传给徒弟,是一种家族作坊式的艺术。
B、烙画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的烙绘者是能书会画有知识的农民,所以烙画既受到农民的喜爱,又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青睐。
C、烙画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划烘烫作画。
D、烙画的工具、材料是烙笔(或铁扦、火笔)、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施艺的材料由宣纸、丝绢扩大到竹、木、葫芦、贝壳等材质上。
2、下列对烙画“既继承了中国画,又发展了中国画”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当代烙画艺术的体裁风格特点上看,它是中国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B、中国画和烙画,都需要艺术家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及对美的感受和认知的能力。
C、烙画艺人赵星三原本就擅长绘画,他收的四个徒弟也都能写会画,可见,烙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是一脉相承的。
D、烙画因为有烙笔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艺的材料更为广泛。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南阳烙画能巧妙地把中国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
B、中国画每种体裁都各有其自身的演变、发展过程和特点,而烙画没有这些。
C、烙画的工具、材料是烙笔(或铁扦、火笔)、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有的还用到国画颜料,所以它的艺术效果比国画更好。
D、烙画在宣纸上烙制难度最大,一旦烙制完成,就同时具有妩媚和豪气的艺术效果。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贵吉祥》、《国色天香》、《竹报平安》等烙画作品,大部分不知道作者的姓名。
B、烙画比中国画用材更广泛,因此其作品在民间流传也就更加广泛。
C、选用冬青药木制成的烙花筷子,既有助于养生,又可供欣赏,已成为收藏和馈赠的佳品。
D、烙画艺术的起源、体裁、风格传承变化特点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所以它就很容易失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初,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累表言仇士良罪恶,士良亦言从谏窥伺朝廷。及上即位,从谏有马高九尺,献之,上不受。从谏以为士良所为,怒杀其马,由是与朝廷相猜恨。遂招纳亡命,缮完兵械。邻境皆潜为之备。从谏榷马牧及商旅,岁入钱五万缗,又卖铁、煮盐亦数万缗。大商皆假以牙职,使通好诸道,因为贩易。商人倚从谏势,所至多陵轹将吏,诸道皆恶之。
从谏疾病,谓妻裴氏曰:“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诸道皆不我与。我死,它人主此军,则吾家无炊火矣!”乃与幕客张谷、陈扬庭谋效河北诸镇,以弟右骁卫将军从素之子(刘)稹为牙内都知兵马使,从子匡周为中军兵马使,孔目官王协为押牙亲事兵马使,以奴李士贵为使宅十将兵马使,刘守义、刘守忠、董可武、崔玄度分将牙兵。从谏寻薨,稹秘不发丧。王协为稹谋曰:“正当如宝历年样①为之,不出百日,旌节自至。但严奉监军,厚遗敕使,四境勿出兵,城中暗为备而已。”使押牙姜??(yín)奏求国医,上遣中使解朝政以医往问疾。稹又逼监军崔士康奏称从谏疾病,请命其子稹为留后②。上遣供奉官薛士?滞?椭冈疲骸翱执于杉参雌剑?饲揖投?剂浦?毁股择??鹩腥问埂H郧拆∪氤??睾窦庸倬簟!
[##]
解朝政至上党,刘稹见朝政曰:“相公危困,不任拜诏。”朝政欲突入,兵马使刘武德、董可武蹑帘而立,朝政恐有他变,遽走出。稹赠赆直数千缗,复遣牙将梁叔文入谢。薛士?秩刖常?悴晃蚀于芍?玻?蔽?阎?渌乐?狻6佳貉拦?甑饶舜蟪鼍??亮??溆?螂肥梗?胗煤铀肥绿澹?旨?嗑?灾??奘靠蹬城樱?桓椅ァS谑墙?舴鲳〕黾?恐冢?⑸ァJ?志共坏萌胙烂牛?∫嗖皇茈访?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指宝历元年刘悟去世,刘从谏世袭为节度一事。②这里指承袭节度使职务。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谏榷马牧及商旅/榷:商讨,研讨 B、所至多陵轹将吏/陵轹:欺压,侵犯
C、朝政欲突入/突入:突然冲进D、稹赠赆直数千缗/赆: 临行时赠送的财物
6、不属于刘从谏实行藩镇割据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与朝廷相猜恨 B、邻境皆潜为之备
C、他人主此军,则吾家无炊火矣D、以奴李士贵为使宅十将兵马使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从谏与仇士良猜忌怨恨,导致刘从谏与朝廷有了隔阂。
B、刘从谏想利用商人与其他藩镇通好,结果适得其反。
C、皇上下诏,要刘从谏到东都洛阳疗伤,然后给他加官晋爵。
D、在郭谊的威逼下,朝廷的监军崔士康同意刘稹承袭昭义节度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大商皆假以牙职,使通好诸道,因为贩易。(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以忠直事朝廷,而朝廷不明我志,诸道皆不我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严奉监军,厚遗敕使,四境勿出兵,城中暗为备而已。(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垂 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注]:杨巨源,中唐诗人;唐彦谦,唐朝末年诗人。
9、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古人认为是“绝妙”之笔,试分析其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两首诗都是通过“柳”来托物抒情的,请就两首诗的末二句谈谈它们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8分)
迷 途
北风呼得厉害。冷冷的街,行人已寥寥无几。汽车近了又远了,很急促。我呢?仿佛漫不经心的走着。路灯有些昏暗,似乎刺着我的眼睛,泪来了,像过路雨一般又止了。兜里还有二十元钱,是今天不吃不喝节省下来的,准备在最困难的时候花出去。我应该对母亲①出门时的嘱咐警惕,不然自己也不会落到这种地步。那个热心的旅馆接客,那个憨厚的同铺老乡......唉!人心隔肚皮呀。没想到社会竟是这样,坑人吃人。
北京没有熟人,去哪里借宿呢?还有一包沉沉的行李。对面好像是一家网吧,没错,是一家网吧。网吧是个好地方,花上三元钱便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我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我见到了母亲②,她的笑好灿烂!她的拥抱好温暖!她一句一句唤着我的名字,好温馨!我呵呵地笑了。
天亮了,好无奈,离了网吧,我不知该往哪里去。在北京的街上仍是盲目地走着,还有行李跟着我。这些路,这些街,我再熟悉不过,凡是有招聘的地儿,我都去了,但是失望总是一个接着一个。我不是挑剔的人,能管吃管住,工资合适便可以了。为什么他们还要我交押金呢?而且押金少则两三百块,我去哪里弄钱来交付呢?
回家,很好。路费难住了我。念完高中,家里已是一屁股债,我不能再伸手向家里讨要。
我不想犯罪,但除此之外我别无选择。为什么要用金钱引诱我,为什么看不起我,还借醉酒踢我,捅你一刀活该。
人一旦有钱便是好,不用再饿肚子了,困了还有舒适的地儿歇息。原来赚钱还有另一条途径,犯罪怎么了,总比饿死街头没人理睬强。
朋友不知不觉多了许多。家里欠的债也还得差不多了,母亲③还催我早点回去相亲结婚呢。我不回去,城市多么快活呀,回到乡下还要遭罪。
该来的终究要来。他们把我送进了一个地儿,那里有吃有喝,有武警实弹实枪看守,自由没了,也好,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了。我已经习惯把那里当家了。
北京的朋友都不见了,他们去了哪里呢?怎么不来看我呀。我好寂寞啊!
好不容易盼来一个看望我的人,是母亲④,她怎么哭了?我不是活生生的站在她面前么?弄得我也跟着哭了。相见本是高兴的事,搞得没了气氛。
还是没人看望我。五年后,也只有母亲⑤一人来。她的皱纹和银丝明显多了许多。这次母亲没有哭,她说,这些年,乡里带动村民种植果树,收成还不错。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过了二十多年光棍生活的二狗子如今也娶上了媳妇。还有好多好多我不知道的家乡事呢!
五年的时间变化好大!我却没有变,五年的青春就在这里浪费了。还有多久我才能出去呢?我问了问管教。管教说,你呀,十年后吧。
(选自《吴文小小说》)
11、试分析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第二次写母亲运用了什么人物刻画手法?全文五次写到母亲有什么意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组四到六个字的短语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5分)
答:□□□□□□→□□□□□□→□□□□□□→□□□□□□
14、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题,并就其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