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开展现代化教育运动的过程中,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了探究学习的概念。直到现在,探究学习对美国语文教学仍有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一个美国语文探究学习案例,综合其课内外的总体情况,考察其价值取向。
一、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1.拟订探究问题。开学初,老师(哈恩先生)便鼓励他的学生提出一些本学年内应该学什么的想法。经过多次商讨之后,他们共同确定了下列学习主题:为什么军事基地被关闭了?为什么这么多的农民失业转行?什么是超级信息高速公路?什么使电影和电视节目受到普遍欢迎?生活在太空空间站上将会是什么样?基因工程将怎样改变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什么使世界上的人看起来不一样?什么使一个人成为英雄?
学生首先选择“为什么军事基地要关闭了”这个主题进行探究,因为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父母在附近的军事基地工作。
2.自由探究。学生运用互联网开始他们的研究,并在公告板上留言,希望能够得到有过类似经历的人的回复。他们收到了大量的支持性信件,包括一封来自国会议员的信,还有几封来自军事基地已经关闭的社区的学生的信。
3.创设探究环境。老师把一个从外地邮来的小册子复印了几份发给学生,供小组讨论。他让学生先阅读这个小册子,然后分析它在说服人们支持基地开放的过程中的有效性。学生用两条标准来评价这份材料:这个材料能帮助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做决定吗?如果不能,缺少什么信息?
4.引导探索活动。(参见课堂实录)
5.形成探究结果。在谈论小册子的缺点时,老师在黑板上“有什么不对”的标题下面写下了他们的评论。讨论结束时,他写下另一个标题“怎样修改它”,学生回顾了一些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建议,然后从这些建议中提出了写有效的劝说性文章的五条标准。他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创作自己的宣传手册,还将把它递交给当地的军事基地和市民委员会。
二、课堂实录(节选)
师:看完了宣传手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这个宣传手册确实有问题。
师:你认为它存在哪些问题?
生:开头部分内容枯燥,只是一些乏味的陈述。我想没人能读下去。
师:怎样做才能使它让人读下去?
生:首先,我们不能把这些毫无意义的材料放在首页。没有人愿意读这样开头的东西。我们会用军事基地里面一个家庭的相片去吸引人们的注意。你知道,照片上的父亲穿着制服,一身戎装,还有一大堆的孩子。然后我们在相片的上方打印上“失业”,在底部打印上“不要让它发生”。
师:你是要强调基地的关闭涉及每一个人,这是你想让大家了解的第一件事情吗?
生:是的。然后我们可以选用一部分他们放在前面的材料,来说明关闭基地会导致那些在快餐店和基地商店里工作的人们失业。
生:是的,这本宣传手册一直在重复说同样的事。我们组把它综合概括了一下,它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可读的。
师:你想要用简练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是的,还有,我们认为它可以说得更明确些,应该运用大家都明白的词语。
师:那么,你是说它应该针对更广泛的听众吗?
生:是的,对,用简练的语言,大家都能明白。
生:更像广告。有的放矢,直截了当。因为,你是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不是要把人们折磨死。
师:你是要劝说读者,但是,在你要讲述的事和广告之间有没有什么差别?
生:嗯,目的是一样的。我们想要“卖”给读者一些东西……让他们给国会议员、总统和任何一个能够对将要发生的事做决定的人写信。
生:但是在电视或其他媒体上,他们有时说谎……或者他们没有真正告诉你所有的事情,就像当你还是个小孩子时,在卡通动画里看到特别好的东西,你想要去买它,而实际上它却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好。
师:那么差别是……
生:我们想给大家呈现出事实,让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并帮助他们做些事情。
三、价值取向分析
本文拟从问题、情境、交往三个维度来透视前述案例:
1.问题。学生选择军事基地即将关闭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是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触及他们每个人的生活。在探究伊始,老师会要求学生列出他们已经知道的与这一主题有关的五件事情,然后再列出他们想要知道的五件事情。考虑学生在兴趣、需求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老师一般会按照下面这个“问题环”来帮助、指导学生列出问题提纲:什么是你已经知道的?什么是你想知道的?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能把新知识与其他知识或自身的经历做怎样的联系?这次学习使你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
“什么是你已经知道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激活和联系已有的相关知识,把即将讨论的问题映射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搜寻自己有哪些与此相关的知识、经验。这使学习活动切实深入到学生的经验世界。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进一步认识、了解、把握自己——“旧我”。
要回答“什么是你想知道的”并列出五件事情,学生就要综合记忆中的信息,结合原有的知识或经验,联系具体的事实资料,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思考、判断,做出适当的假设、推理,明确自己的探究目的。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伴随问题的解决而成为自己——“新我”。
但是,旧知识不可能自动产生新知识,旧经验也不可能自主提升为新经验,“旧我”更不可能自觉建构“新我”。而“你能把新知识与其他知识或自身的经历做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就为新旧知识的更替、新旧经验的转化、新我旧我的互动架设了一道适时而有用的桥梁。这个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新旧经验的整合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产生意义建构从而实现旧我向新我的转换。也就是说,新知识、新经验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可能导致原有知识经验结构的调整甚至改变,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深化、丰富,认知结构的优化意味着“新我”的生成。因此,探究学习在表层上表现为问题的发现、提出、解决,而实际上是在探究“旧我”,探究“旧我”向“新我”转化的途径,建构“新我”。凭借“问题”这把钥匙,探究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我,切入自我的内心世界。
解决“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这个问题,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对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概括,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炼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理解或运用的新策略,并把它们与相关概念、具体技能、解决策略与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在整合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学习策略。
在回答“这次学习使你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这个问题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战争是残酷的,为什么我们不阻止战争?人们为什么参军?我们的军事基地有什么作用?我们的父母在基地中做些什么?我们的家庭还卷入了其他战争吗?这些预备役军队做什么?国家的正规军队在做什么?战争经常发生吗?这些问题的提出使探究的实在性、丰富性充分显现出来。因此,探究学习既是建构的,又是解构的。
2.情境。当学生提出军事基地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他们已经意识并体验到了目前的生活状态将要发生变化,出现与理想的生活状态不一致的困境,解决这种困境的心理倾向就构成了探究的需要和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已经开始与构成问题的各要素互动,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是“与我无关的问题”,而成为“我自己的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投入更多的努力,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可以说,探究一开始,学生就以“主体”的姿态进入到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中。
[##]
在探究过程中,他们收到了大量支持性的信件,包括一封来自国会议员的信,还有几封来自军事基地已经关闭的社区的学生的信。他们在课上探讨了宣传手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以及劝说他人的方式。他们还到有着相似经历的其他社区走访,获得了一些很有帮助的建议。学生在获得主体身份的同时,已经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情境当中,成为情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从当地的军事基地研究到美国20世纪的战争,后来又进一步追溯到美国18、19世纪的要塞、城堡。他们还查看了美国历史上与战争有关的著名演说,调查了政府各部门参与战争的过程,还研究了军队的管理。学生还从艺术表达视角对战争进行研究,研读了一些描写战争的经典著作,欣赏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些乐曲,评析了几幅有关战争的名画。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用数学语言检查、处理获得的数据,记录访谈、调查结果。这些复杂的、身临其境的学习活动也许是非正式的,但却包含着极其广博的真实见闻,是充满挑战、富有生气的真实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理解、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的机会。他们自己决定探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法,组织参观、调查、实地考察,查找、梳理、归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这些特定情境中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拥有的信息,对信息做深度加工并相应地重构知识,体验他们自己的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充满挑战的心智过程。学生在多元的真实情境中从“新手”成长为“专家”,当他们以“专家”的身份和眼光来审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就意味着人类经验和个人经验实现了融合,物我关系得到了优化。
3.交往。当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体验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当走进社区,与一些参加过越战和其他战争的退伍老兵座谈的时候,学生经历了人与群的交往互动;当邀请一位学生家长介绍地图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的作用的时候,学生亲历了人与组织的互动;当全班到部队参观的时候,学生参与了教学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活动。在多种交往并存及相互作用所构建的交往场中,学生分别扮演了发言者、受言者和在场者的交往角色。在角色转换之中,学生从言语主体、言语客体和言语环境三种不同的视角体认交往活动,学会用变化的、多维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经历了为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独特感受而遣词造句的复杂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既体现为一种外在的表达、交往技能,又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意识结构的反映。对个体语言获得来说,在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生成语文能力,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的实现”的过程。在多元、平等、开放、自由的交往活动中,随着语言交往、信息交流、精神交往的深入,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动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师生就逐渐从自我原有的独善性的思维、封闭式的情感、单面性的人格中摆脱出来,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突破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思维结构,超越原有的人格层次,进而使自己的生命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正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体确立并认证了既与他人紧密联系又区别于他人的关系网中的自己,与正当的人际关系世界建立起和谐的联系,使自己的交往行为合理化。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中对问题的探究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命意识的丰富与流动,通过体验丰富多样的情境积累具有个性的自我经验,通过优化物我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在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和谐的人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