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ID: 79308

[ 冯淑珍 文选 ]   

课时进

◇ 冯淑珍


  单元教学过程是语文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计划教学备课的基本单位,单篇文章的教学是组成单元的部件,而一节节课却是构成单元的细胞,是具体实施教学的单位。因此,备课必须落实到每一节课。而单元是由不同类型的课组成的。不同的课的目的、功能、结构都不相同,因此必须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有条件的老师可读读《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第六章第三节,会有利于备好课上好课。
  
  课前精心准备 “备”上下足功夫
  
  一、备好每节课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任何一节成功的课都是教师精心备课,全盘考虑教学过程中诸多因素,恰当处理好教学各个环节的智慧结晶。备课是一个艰苦而又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它关乎的教学因素很多,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还有教师、学生、课型等等,这些固定或动态的因素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都必须关注到。
  备好每堂课是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课时教学目的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子目标,要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最终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实到备好每一堂课上。教师通过每堂课的教学,实现单元目标和篇章目标下的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一个个知识技能体系又共同构成每学期的教学目标,如此环环相扣,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在明确单元教学及篇章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和优选教学方案,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而有效地学习,顺利达成课时教学目的,最终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上课前不作充分的备课,根本就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显得被动和吃力。
  课前备课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和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教育机智,把自身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有效地整合好教学过程,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也是教师能力提高的过程,是无止境地进行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劳动过程。
  
  二、在“备”上下足功夫,认真备好每堂课
  1.备教材,确立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范本,是教师进行备课和上课的依托,离开这一范本和依托,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切入点。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确定每篇范文的教学角度。
  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师要认真钻研整个单元教材的内容,弄清编辑者的意图,弄清本单元中每篇范文的地位作用。
  接着,按照“一课一得”的原则确立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有了每篇范文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接下来就要将这一目的和内容分解成一个个课时的目的。这个分解过程绝不是简单的肢解,而是要使得课时教学内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一篇范文的学习有时往往需要两个或三个课时来完成,那么每堂课的侧重点自然也就不同了。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要分析清楚每个课时在整个篇章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其前后联系,明确其来龙去脉,做到前面的知识为讲后面的知识“搭桥”“铺路”;讲后面的知识对以前学的知识起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以鲁迅小说《祝福》为例,小说篇幅较长,共一万多字。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离现在较为久远,那么第一课时的教学,就应该以了解创作背景、疏理全文情节和明确人物关系为主,所以我们可以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确立为小说的“初步感知,整体把握”;第二课时是整篇文章教学的核心部分,把“分析主人公祥林嫂的性格特征,揭示小说悲剧的社会根源”作为教学目的;第三个课时是前两个课时学习的继续和拓展:分析小说中鲁四老爷、柳妈、“我”等人物形象,以片段赏析为载体,体味鲁迅小说语言的特色:三课时呈现为“感知—分析—鉴赏”的教学体系。每堂课有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才能保证学生“每课一得”。
  2.备重点难点,确立教学方式方法。
  首先,要明确每一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让学生集中精力把它们学深学透。课时重点不仅要根据某一部分内容在整篇教材中的地位来确定,还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不仅仅要分清教材的主要与次要,重点与一般,而且要考虑哪些知识为学生所已知,哪些是未知;哪一点易懂,哪一点难学,哪些知识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知识只需学生一般了解就行。这就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需要强调的是,确定了课时教学重点以后,应该考虑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它,力求此重点得以突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重点的落实:一要有课堂重心,力求教学重点集中,环绕中心展开,从系统的教学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二要有向心力,各部分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绕重点,从内容上予以必要的补充,相对非重点部分作适当的精简,使重点更加突出;三是从讲授时间上予以保证,问题的阐述才能够集中和深透。突出重点并不等于只求重点忽略非重点,相反的必须把重点与非重点相互贯串起来,使整个课时的教学成为有核心的联系体。
  课时教学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复杂的技能和生疏的技巧。通常情况下,教学难点来自教材(教材抽象;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掌握它的规律性比较困难;内容相近,容易混淆或容易发生误解的知识)、学生(由于以往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难点也会各自不同)和教师(业务能力的不同,钻研教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优劣等)。因而,要针对实际情况确定难点,找出解决难点的方法。
  其次,根据课时重点、难点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教师应该像艺术家精心设计每个唱腔、每个动作一样,精心设计和选择每堂课的教法。
  教学方法有许多种,各有千秋,谁也不能绝对地说哪一种方法好,哪一种方法不好。教学重点的突破可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即可达到良好的效果,而解决教学难点就可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另外,从学生的角度讲,不同的教学对象,即使是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也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个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切忌生搬硬套,而应注重研究所选用的教法是否能更好地体现愉快教育的原则,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才能真正设计出灵活适用的教法,才能真正体现出每个教师自身的教学特色。否则,即使已被众多教师公认的教法,如孤立地运用或机械地搬用,也都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循,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备教学进程,实现教学最优化
  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含义是:语文教师有目的地选定语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对过程中各因素进行最优控制,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余应源主编《语文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第335页)很显然,教学最优化的终极目的就是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我们便可以这样界定,课时教学进程的科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依据课时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手段和形式,恰当分配课堂45分钟,使各因素相互协调,组成最佳教学工作体系。这其中包括对课堂的导入,旧知识的巩固,新课的教授,课时的小结,作业的布置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因为教学目的不尽相同,教师必须能够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型。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适应性,有不同的内部结构,教学过程当然也不同,教学的重点环节各有侧重,教师要用足够的时间保证课堂重点的教学。
   [##]
  课型的使用是相对独立又相互配合的。可以单独以一种课型安排教学内容,也可以将两种以上课型因素安排于一个课时内进行,这就是综合课。
  课型的选择最终要服从于教学目的的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掌控和课堂时间的安排,取决于教师的灵活性。因为课堂教学不能只是低效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的信息传递过程,而应该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实现预期目的主动地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科学的管理过程。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管理工作者,他要能够计划安排,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目标,善于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思维、小组交流、班级合作的各种训练活动,善于调控全体学生使之积极参与协调一致。整堂课中,教师学生都朝着课时目标努力。
  
  四、备感情备语言,定好课堂感情基调
  课前的感情准备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我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走进教室以前,如果精神状态是积极的、愉快的、信心百倍的,那么上课时就会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好。反之,由于教师对教材体会不深而缺乏信心,或是课前因他事心情不畅,那么,课堂效果就不会理想,教室气氛也会死气沉沉。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堂充满生命力,上课前定要收收心,养养神,这样的课才能轻松愉快,精力充沛,娓娓动听。
  课堂讲授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虽然有渊博的知识,但如果他不能通过鲜明、准确、精练、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中肯、最精确、最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所要讲授的内容,准确地把握好课堂语言的感情色彩。
  备好一堂课,关乎很多因素,这些因素的周全考虑恰当处理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教师绝不能草率备课,阅读名师教案后便照本宣科,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五、课时教案的编写
  教案,又称课时计划。这里就以一课时为单位来说明教案的编写。课时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由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因素综合编成的,是教师备课的总结,上课的依据,也是检查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参考。好的教案既是备课成果的提炼和升华,又是备课的继续和深入。教案的编写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备忘材料。
  编写教案虽有一定的格式,但不能强求一律,应多从实际出发,以方便教学为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初为人师的教师应将教案写得详细具体,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教案的表述上可以适当地简化些,但都不能忽略教案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课时教案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堂课的主题、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教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
  
  课时教学设计范例两篇
  
  范文精读课:《林黛玉进贾府》
  之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思考: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上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结合文中的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仔细研读课文,进行人物形象分析的学习。本堂课即是以林黛玉性格分析为范例,让学生集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这对其他人物及下一篇小说的学习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目的:研读小说情节,分析文中的环境、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对表现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认识《红楼梦》中黛玉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黛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会《红楼梦》中人物塑造所体现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手段:可用课件及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
  教学方法:理解、感悟、讨论、鉴赏
  教学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在百花争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俏的史湘云,有精明能干的贾探春,有貌美如仙的薛宝琴,却独有黛玉是如此牵动人的衷肠!她冰清玉洁,她才华横溢,她至情至真!有人为她狂、有人为她伤、有人为她死!她为何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就跟随曹公一同走进贾府,共同感受黛玉的内心世界吧。
  
  二、播放电视剧片段“黛玉进贾府”。
  同学们观看的同时,认真联系、体会小说文本的描写,感受黛玉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主持人插话:认真理解文本是基础是关键,要警惕用电视剧的形象的感受取代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应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电视剧通过与文本的对照来加深对小说文本的理解。]
  
  三、黛玉形象的分析:此为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
  1.提问: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复习旧知识)
  明确: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环境等;还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2.快速阅读,找出文中关于黛玉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句子以及相关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思索这些句子表现出林黛玉哪方面的性格特点,或者说对表现黛玉的性格特点起什么作用?
  学生进行圈点、勾画,稍作思考作答。
  3.学生发言,教师点拨:紧密结合课文中的描写回答问题。
  ①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的衬托作用:林黛玉所见,“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等。
  明确:贾府“与别家不同”,与扬州家境也不同,于是初入贾府的黛玉,处处谨慎,步步留心,以免被人取笑了去。
  ②外貌描写:作者通过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a.众人眼里:“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明确: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b.王熙凤眼里:“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明确: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她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c.宝玉眼里:“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明确: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教师总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层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用多媒体图片展示黛玉的美)
  ③结合文章中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a.贾母一见黛玉,“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后,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知书识礼,大家闺秀的风范)
  b.王熙凤声先人到,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言辞谨慎,颇识大体)
   [##]
  c.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黛玉的言辞是丝丝入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觉出她的乖巧懂事)
  d.“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入乡随俗,谨小慎微,饭后该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e.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教师小结:一番推敲琢磨、研读分析后,对文中所描写的黛玉形象感知得较为全面了。一个容貌娇美、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同时也流露出因寄人篱下而处处表现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态度和很强的自卑感。
  ④对黛玉这一人物形象作拓展分析,体会黛玉形象的审美价值。
  本文节选的是《红楼梦》序曲中的一小部分,黛玉的性格并未充分显露出来,在与宝玉的爱情发展中其性格渐渐丰满起来,教师让学生结合小说后面的情节,全面展开对她性格的讨论。
  明确:有人说黛玉是美丽的象征,是智慧的化身。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黛玉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她以美丽的心灵、高洁的气质、纤细的感情、满腹的诗才演绎了一曲痛人心扉的爱情悲剧,就算她的多疑和敏感,也是源于对宝玉爱的坚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用一生的眼泪控诉着这个封建社会对她不公平的待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封建社会这把利刃长悬她的心头,最终将她的爱情幸福扼杀,她以死作出了对封建礼教最撼人心魄的反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林黛玉的美是典型的悲剧美。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是他(她)内心世界的反映。分析人物性格就可循其入境,悄然走进人物的心里,真切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节课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学生们学习了如何紧密结合文本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来透析人物,那么以后阅读任何小说都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了。
  
  五、布置作业:试分析王熙凤和贾宝玉人物形象。
  导学课:选取立论的角度
  教学设想: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写作较为简易的议论文,对所给材料进行多角度立论写作是新知识的学习,因而,先以教师的范例讲解为引导,完成新知识的理论学习,然后以学生的反复训练加以巩固,讲解与训练两者有机结合来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学会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立论,进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对材料进行创新立论。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发散思维对所给材料进行正确立论。
  教学难点:教会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对所给材料进行创新立论。
  教学方法: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画出了四种图形,要求找出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来。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这四种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这就是说,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对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就可能获得不同的认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些“小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道理”。这里所说的“大道理”,就是借助我们同学的慧眼,从“小故事”中读出生活的真谛。这节课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训练大家从故事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二、示范讲解立论的方法:材料提炼观点,要发挥联想与想象的能力,从不同角度挖掘。教师以学生所熟悉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为例,详细讲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论的方法:
  按词典注释,“滥竽充数”,意在批评和责备“混”的人。如果多角度思考,景象就大不相同了。
  ①从南郭先生的角度立论:a.不求上进,弄虚作假;b.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结果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②从齐宣王的角度立论:齐宣王的时候南郭先生能混下去,是因为齐宣王是在上面听。由此,我们可以立论为a.批判领导脱离群众的不良工作作风;b.批判“大锅饭”“铁饭碗”的用人制度;c.批判领导的官僚主义和讲排场恶习。
  ③从齐?⊥醯慕嵌攘⒙郏浩?⊥醯氖焙蚰瞎?壬?觳幌氯ィ?且蛭??⊥跸氯ヌ?S纱耍?颐强梢粤⒙?.赞扬领导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b.赞扬领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明确:读懂故事,合理分析,是进行立论的前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认真研读材料,进行发散思维,我们会看见别样的天空。
  
  三、幻灯片出示(内容):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安泰是众所公认的无敌英雄,地神盖娅是她的母亲。安泰在格斗时,只要身不离地,便可源源不断地从大地母亲身上汲取力量,因而能够击败任何强大的对手。不幸的是,安泰克敌制胜的奥妙,被一个叫赫拉克勒斯的对手发现了,于是安泰被弄到空中扼死了。(提示:从三个人物入手,进行多角度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教师指导、总结、明确。
  教师总结: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一定要读懂材料。但是,这还不够,在此基础上,还要恰当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
  
  四、以材料为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讨论,训练学生的立论能力,这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分两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训练:
  (一)学生根据所给的材料,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立论:
  出示幻灯片(内容):
  林肯在给朋友的信里曾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人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东西,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教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初步确定所给的材料与什么话题有关,明确自己选取的角度,然后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且用比较规范的语言提炼出观点。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1)这个故事与“困难”话题有关(从林肯的父亲的角度看)
  立论的观点一:“困难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观点二:“面对困难,‘山头’变‘石头’”。
  观点三:“不用害怕,其实你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2)……(略)
  通过以上交流,教师小结:同学们能够在细致研读材料的基础上,围绕材料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分析,得出了令人满意的结论。
   [##]
  (二)仍以上述材料为例,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立论。
  苏轼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以上的观点在写作中难免出现雷同,缺乏新意。我们写文章贵在有独创性,显示出独特个性的文章才能别具风格。我们在深情顾盼“传统”的同时,还必须放眼“世界”,要惯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不落窠臼,要勇于用创新的、求异的思维来开辟自己广阔的生活空间。下面我们仍然用以上的材料为例,通过交流合作,大家齐心协力“听唱新翻杨柳枝”,立论出新颖的观点。
  (学生进行观点交流,几分钟后展示交流成果)
  (1)从林肯的父母对待“山头”一事角度来看,每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会有所不同。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有的人选择放弃,有的人选择进取,观点可立论为“态度决定成败”。
  (2)……(略)
  
  五、教师总结: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很自觉地运用了发散思维,在立论的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这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能力形成的过程。正是思维能力的合理运用,同学们从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中,发掘出了诸多的观点。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训练,同学们已经基本上学会为材料立论,而且懂得了为材料立论出新颖的观点。我们写文章要尽量避免定势思维,才能匠心独运、常写常新。
  
  六、教师布置巩固练习:
  下面老师提供“知足常乐”“言者无罪”“后生可畏”“艺高人胆大”“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些成语或名言,请同学们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写出新颖富有个性的观点。
  
  新时期语文备课四要点
  
  长期以来,老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把教案中有关的项目填写完了,备课也就结束了,这是十分狭隘的备课观。备课当然要写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应用于教学中的“备忘本”。教案使得教学有了依据,是实施教学的脚本,它能化无形为有形,化理论为实践,是教师心里备课的外化和具体化。教案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教学理念和过程,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备课要关注的部分因素,教案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备好一堂课,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
  备课理念决定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是教师科学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因此,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认真编写每个课时教案,明确每堂课备课不仅要实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功能,还应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主持人插话:所有的教师都应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同学科有各自之本,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母语能力、语文能力为本,切记,切记!]
  备课时教师都要参看教参和其他的优秀教案,这是备课的准备阶段,是“放”的过程。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备课才是“收”的过程。优秀的教案是设计者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的,它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全盘照搬运用,那仅仅只能做一个参考。一堂好课的设计,是教师能动思索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这里的能动和智慧是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的基础上的。我们常常发现,一堂精彩的课,满座的学生会面带微笑激情振奋,那是他们的情绪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学有所得的真切表现。这样的备课一定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学生不是学习知识的工具,而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社会个体,课堂教育在他们性格的塑造和人格的形成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的课堂设计就是借助这些精选的例子,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实现教书育人的功能。课堂也就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可以这样说,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备课观念是实现最佳备课的基本宗旨。
  
  二、调整好教师的课堂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备课中应该正确处理教师的位置。我们应意识到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是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尽相同的。现今教师和学生两个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判者,是教学活动中人格平等的一员;而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持人插话:师生角色不同,教学中的位置、地位不同,教师永远应是教授者,学生就是学习者,这是不平等的,但人格必须平等。简单的说什么“平等对话”是有害的提法。]备课时教师就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能再以知识的占有者、课堂的主导者自居,教师此时应该是一个求知者,师生平等对话中的一员。因此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必须调整角色,明确自己的定位。教师只有从求知者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充满个性色彩。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不会把课堂变成自己个人表演的舞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又说:“我就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大家分头承包一些事情,我更多的是观察和指导。”这样平实而谦虚的话语透出他对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在当今大语文的观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实力和强大竞争力的人才,教师的角色定位显得尤其重要。
  
  三、坚持课前设计、课中记录调适、课后反思相结合的完整备课
  课堂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动态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精心设计、教学中的调适、教学后的反思相结合的产物。常言道:“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课前备课再充分,也有考虑不全的地方。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学流程并不能完全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意图来进行,它会受教师的临场发挥、学生的个体反应、课堂秩序、课堂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则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等等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由于课堂中诸因素的影响是伴随教学过程永远存在的,所以教师要坚持作好课堂记录,坚持总结教学的得与失,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只有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的课堂才有永久的生命力,才可能常教常新。
  
  四、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的,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体备课中,教师可以将教学中遇到的个别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商讨解决。集体备课的重心工作则是由教学计划中安排好的中心发言人详细说明某一篇章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其他组员集思广益,提出可行性的教学建议。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还要根据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集体备课应确立备课制度,形成集体备课的习惯,每周一次,备课组长做好记录。为提高每次备课的效率,备课组长要在学期初制定年级备课计划,安排好每次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集体备课效益多多,尤其是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能迅速地成长起来。因此,每位教师要把“教科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广泛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博采众人之长,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课上45分钟,课下多年积累功。教师只有在充分明确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并从多方面去考虑,才能备出一堂好课,也才能上出一堂好课。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福建厦门市双十中学枋湖校区 361000
  

课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