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孟子)说: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
晋文公(称霸)的事迹,能够讲给我听吗?”公,姓姜,名小
文公,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前628年
听,这里是“讲给我听”之意。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
事迹的,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不称名称字,表示尊敬。
因此。传:传述。焉:语气词,用在句末,加强语气,不译。
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闻”,即“臣未闻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一说行王道好吗?”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说:“(具备)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样,什么样。
(孟子)说:“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没有人能抵御他。”“保民而王”的人。御:阻挡,抵挡。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人民得到安定
吗?”乎哉:复合疑问语气词,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由哪里,从哪里。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过:(有一次)王坐在堂上,有人
牵着牛从堂下走过,王看见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
实义;第二个“之”,代词,指“有牵牛而过堂下”的情景;第
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那人)回答说:‘将用它来衅钟。’
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衅,古代杀牲口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
没有罪过而(叫它)走向受死的地方。’指牛。觳觫(hú sù):
就:走向。死地:受死的地方。(牵牛的人)问道:‘既然这样,
那么能废除衅钟这种仪式吗?’这样,那么。(王)说:‘怎么能废除
呢?用羊换它。’不知道有这回事吗?”词,相当于“之乎”。“之”
为疑问语气词,吗。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您有这种心就足够用来实行王道统一天下了。
这种。老百姓都认为王吝啬,(可)我本来就知道
王是不忍心啊。”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齐宣王说:“对。确实有这样(认为我吝啬)的百姓。”
省略,完整地说是“诚有百姓以我为爱者”。齐国地方虽然狭小,
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齐国是大国,“褊小”是自谦之说。
就是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
所以(就)用羊来换牛。”牛。以:用。之:代词,指牛。
(孟子)说:“王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而感到奇怪。用小的
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莫。异,对……感到奇怪。
立性;后一个“之”,代词,指齐宣王“以小易大”的用意。恶
词,怎么、哪里。王如果哀怜它没有罪过而走向受死的
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其:代词,它,指牛。
择:区别。
齐宣王笑着说:“(我)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呢?示代
这里活译为“到底”。心:心理、想法。我不是吝啬那钱财才拿
羊去替换牛,(照你这么说)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个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行仁政的途径,
是:这,指“以羊易牛”。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因为您)
亲眼看到牛(恐惧发抖)而没有看见羊(恐惧发抖)。
略了谓语“觳觫”。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
忍心看见它们死;听见它们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
因此,君子(总是)不接近厨房。”近。庖厨: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
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个“之”,结构助词,起提宾作用,“夫子之谓”即“谓夫子”。
子:这里是指齐宣王对孟子的尊称。我(就是)这样做了,回头再去
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样。行:做、为。之:代词,指“以羊易
解。“不得吾心”意为“想不出是为什么”。(听)先生讲道理,
在我心里便明白(多)了。关对象,活译为“在”。戚戚:
动的样子。这种不忍之心符合王道的原因,
(是)什么呢?”独立性,不译。所以:表原因,译为“……的
行为的对象,不译。
(孟子)说:“(如果)有(一个)向大王报告的人说:‘我的
力气能够举起百钧的东西,然而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
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而:转折连词。
(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鸟兽身上的毫毛的尖端,
然而(却)看不见一车柴火。’里意为“看清楚”。秋毫:鸟兽
这里比喻细微难见之物。舆:车。薪:柴火。那么大王赞同
这种说法吗?”之:代词,这种说法。
(齐宣王)说:“不赞同。”
(孟子说:)“现在王的恩惠能够推及禽兽,然而(王的)
功德未达到老百姓,却是为什么呢?词,到、
达到。独:偏偏,却。与:疑问语气词,呢。从“今恩”
省去“曰”字,表示语气紧凑。那么一根羽毛举不
起来,(是)因为没有用力气呀;词,提宾标志。下句“舆
举一羽”。为(wèi):因为。下面的两个“为”同此。看不见一车柴
火,(是)因为不肯用视力呀;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是)因为(王)不肯施恩惠呀。爱护。见,表被动。所以王没能实行
王道,是不去做,不是不能(做)。”个“王”字处在主
读wànɡ。“王之不王”是个主谓结构,作全句主语,不能独立成句。
(齐宣王)说:“不去做和不能做的具体表现,凭什么来区别?”
怎么、用什么。异:区别。
(孟子)说:“(让人用胳膊)挟着泰山跳过北海,
(他)告诉人家说:‘我不能。’这确实(是)不能。
海:指齐国北边的渤海。语:告诉。(如让人)为长者按摩
肢体,(他)告诉人家说:‘我不能。’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弯腰行礼。另一说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不难办到的事情。所以王不能实行王道,不是属于用胳膊挟着泰山而跳过北海这一类事;
王不能实行王道,这是属于(给长辈)按摩肢体这一类事。
敬爱自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长辈;动词,敬爱
指老人、长辈。及:推及,推广。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
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儿女:(包括抚养);后两个“幼”,
孩子。( 这样)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翻译时置于动词“运”前。运,运转,转动。《诗经》上说:
‘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并)推广到兄弟,
进而治理好家和国。’雅·思齐》。刑:同“型”,典
妻,一说为贤妻。御:治理。家邦:家和国。这是说拿
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文所说的爱自家人
心”,承前可省略不译,只译“于(给)”。彼:别人。而已:罢了。
所以推广恩惠(就)能够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惠
(就)没有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恩泽,恩惠。
子:指妻子儿女。古代的君主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原因,
没有别的(诀窍),(只是他们)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
君王;后一个,指一般人。他:别的。所为:行为、作为,
“而已”,意为“罢了”。矣,起加强语气作用。现在
王的恩惠能够推及禽兽,而功德没有达到老百姓,
却是为什么呢?称量,然后才知道(东西的)轻重;丈量,
然后知道(东西的)长短。词。“权”“度”后省宾语“物”。
一切物体都是这样,人的思想情感尤为严重。王请考虑考虑吧!
“难道王调动军队,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反问,相
法。甲兵,铠甲、兵器,指军队。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和诸侯结怨,然后(才)从心里感到痛快吗?”怨,结仇。
与: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呢”。
齐宣王说:“不,我为什么对这样做感到高兴?我是要借
此追求我最想要的东西啊。”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的东西”,与“大欲”组成名词性词组,作“求”的宾语。
(孟子)说:“王最想要的东西,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词,吗。下文五个“与”,与此同。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能满足于口吗?
肥甘: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
够吃”。又轻又暖的衣服不能满足于身体吗?词用作名词,
意为“不够穿”。体,身体。还是因为绚丽的颜色
不能满足于眼睛看呢?视于目:意为“不够眼睛看”。
音乐不能满足于耳朵听吗?指音乐。左右受宠爱的人不
能满足在身边使唤吗?左右受宠爱的人。王的臣子们
完全能够供给这些,然而王难道是因为这些吗?”一个
些,指“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因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最想要的东西(就)可以知道了:
词,用法同“矣”,了。想要开拓领土,使秦楚来朝见,
统治中原并安抚四方的外族。使……朝见。秦楚:指秦
流域周王朝统治的地方,即中原地区。抚:安抚,使……
治者对四方外族的称谓。(可是)按(您)这样的
行为,(去)追求(您)这样想要的东西,(就)好像爬到
树上去找鱼(而不能达到目标)呀。”攀登,爬。木:树。
齐宣王说:“有这么严重吗?”甚:严重。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怕,可能。
爬到树上找鱼,虽然找不到鱼,(但)没有后患;(可是)凭
(您)这样的行为,(去)追求(您)这样的欲望,费尽心
力去做,以后必有灾祸。”代词,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齐宣王)说:“能够(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邹国人与楚国人作战,那么王认为谁胜?”
东邹城、滕州一带。孰:谁。
(齐宣王)说:“楚国人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自然不能够抵挡大国,人数少的
国家自然不能够抵挡人数多的国家,弱国自然不能够抵挡强国。
敌:抵挡、抵抗。(现在)天下的土地,纵横千里的地方有
九块,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只占其中的一份。者九:意
齐国,这里指齐国的土地。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者九”中的一个。以一(去)降服八,(这)比(起)
邹国抵挡楚国有什么不同呢?降服。介词结构“于邹
词后,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为什么不回到施行
王道这个根本上来呢?词,用在句首或句中以加强语
本:根本,这里指仁政王道。现在王发布政令,
施行仁义,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王的朝廷上做官,
立:站立,立身。这里是做官的意思。介词结构“于王之
“于王之市”“于王之涂”的译法同此。种地的人都想到王的田
野上耕作,商人都想(把货物)储存在王的集市上,(ɡǔ):
等售的叫“贾”,有“行商坐贾”的说法。藏:储存货物。旅客都想在王的道路上出入,天下那些想要(表示)憎恨
他们的国君的人都想跑来向王申诉。指外出行路
“途”,道路。疾:憎恨,怨恨。赴:奔走。诉:求告。如果像
这样的话,有谁能阻挡您(称王于天下)呢?”假设,
代词,您,指齐宣王。
齐宣王说:“我思想糊涂,不能进一步做到(你说的)这地步啊。
进于是: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明确地教导我。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试看吧。”“请”字后面带动词时,
谦辞,请允许我做某事。此处是第二种用法。尝试:试行。
(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
一定的道德观念的,这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可以
恒,常,长久。恒心:指守道不变的善心,活译为“一定的道德观
的读书人。为能:能为,能够做到。至于一般百姓,那么失去固
定的(维持生活的)产业,就会失去一定的道德观念。
指一般人。则:那么。因:副词,就。假如失去了一定的道德
观念,不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辟(pì):不正,不老实。
纪的行为。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等到(人民)
陷入犯罪,然后接着就惩治他们,这是陷害人民呀。
译为“就”。刑:动词,惩治,处罚。之:代词,他们,
人民。罔,同“网”,名词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哪里有贤明的人处在上位,而可以做出陷害人民的事呢?
的位置上。罔民而可为:即“而可为罔民”。因此贤明
的君主规定人民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足以供养父母,下
足以养活妻子儿女,下。畜:养活。妻子:妻子儿女。
(假设遇上)丰年就终年可以饱暖,(遇到)灾年
就可以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这样做了
以后(再)驱使他们向善,所以人民跟着国君走也就
容易了。走向。之善,意为向善。第二个“之”,结构助
代词,指国君。轻:容易。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现在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足以供养父母,
下不足以养活妻子儿女,表停顿。之:结构助词,的。
(假使遇上)丰年(也)终年困苦,灾年则不能免于死
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有
空闲来讲求礼义呢?是“救己于死”的省略,省宾语
赡(shàn):足,够。奚:疑问代词,何,哪里。治:讲求。大王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么何不回到
那根本上来呢:指代统一天下的大业。盍:何不,合音词。
(每家有)五亩宅地,把桑树种在宅地上,男劳动力,可分得五
种植。“树之以桑”,译时把介词结构“以桑”前置作状语。
指宅地。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穿。帛:
麻布衣,帛衣大多是贵人穿的。饲养鸡、小猪、狗、大猪,
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
(经常)吃到肉了;无失其时:各种家禽家畜要按照
要随便宰杀,以免影响生产。养好家畜,就总有肉吃。
(每家有)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他们耕种的农时,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时:指农时。八口人的家庭,
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诫他们,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尊敬兄长。义:道理。介词结构“以孝悌之义”宜作状语译出。
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东西。戴:头顶东西。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肉,壮年人
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没有的事。”
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