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第2期 ID: 406384

  

国俗语义教学谈

◇ 贾利芳 郭长荔 范丽莎

  汉语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由汉语花木词为例,可以形象地看出汉语国俗语义的丰富性、独特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中国俗语义教学的具体做法。一是区分层次教学;二是结合语境和情境教学;三是课堂对比教学。
  一.国俗语义的含义
  在苏州拙政园,有“春夏秋冬”四个亭子,其中春植以牡丹,夏植以荷花,秋植以枫树,冬植以梅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徜徉其中,园林造景寄托了主人无限的风雅情怀。走出拙政园,进入扬州“个园”,处处感受到的则是对“竹”的喜爱。可以说,拙政园和个园中的这些花木已经远远脱离了植物本身的含义,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深邃内涵。由此可见,就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文化学习而言,如果不能理解这些花木词汇携带的文化信息,就只能算是隔靴搔痒。因而,汉语词汇中携带的巨大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必要,这就是汉语的“国俗语义”教学。何谓国俗语义?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王德春在1978年发表的《对苏联语言10年情况的两点补充》,“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以花木词为例看汉语国俗语义
  在中国文化中,植物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体和环境,还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寄托和投射,蕴含着丰富而又特别的国俗语义;对其含义的挖掘是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效贯通,并使语言学习内涵更加丰富细腻的必由之路。举几个典型例子。
  (一)梅
  梅花色彩鲜明,品相俱佳,生在冬季,傲霜斗雪,有一种洁净清奇的外貌特征。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还多与高山绝壁相伴,洁身卓立,具有很多丰富含义,最典型的,一是不畏艰险,奋发顽强;二是高雅脱俗,气韵清奇;三是豁达乐观、充满希望。元末明初画家王冕有一首《墨梅》是这样说的,“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说的就是梅花的高雅清奇。毛泽东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诗中以“百丈冰”、“花枝俏”、“报春归”和“丛中笑”等意象的叠加,写出梅花在万物衰煞的严寒中,毫不畏惧,竞相绽放,而且以美好姿态和盎然生机迎接新春到来。与一般鲜花临冬而凋形成截然对比,给人以乐观的信心和勃发的希望,显现出梅花在汉语中的重要文化内涵。
  (二)竹
  “竹”字从造字学上来看,是个象形字。它的字形就象两杆翠竹,亭亭卓立、风姿绰约。在中国文化中,它因高直挺拔、冬夏常青和中空有节的特点,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司空见惯的两个现象就是,“竹梅松”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成为国人心中的四君子。“竹”字在汉语中最重要的国俗语义,一是正直坚贞;二是谦逊有节。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各行,夷险一致者。”正因为“竹性直”,高直挺拔,柔韧刚直、不蔓不枝,暗含了中国文化“以瘦为美”、心性正直、忠诚专一等审美追求;正因为“竹心空”,竹竿中空,因空见用,暗含了中国文化“有之以为体,无之以为用”,内涵蕴藉、含而不发、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追求;惟其“竹节贞”,竹拔节生长,所以具有了正直坚贞、有节有操,风神灵秀、秉持气节等文化内涵。所以宋代文人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竹”字在汉语中的第三种重要国俗语义是男女情爱。“湘妃竹”的传说脍炙人口,潇湘二妃在舜游历九州客死他乡后的迎风泣血、执着相思让人感叹不已。坚韧执着的相思之情成了湘妃竹的代称,也逐渐成为女子坚贞哀婉爱情的代称。
  (三)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的婀娜多姿所作的诗意感悟,使荷花增添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意蕴。“荷”的汉语国俗语义:一是高洁,二是美丽,三是爱情。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被淤泥浸染,莲藕洁白,莲叶清翠,莲花香美。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在文中,周敦颐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染;本身美丽却不曲意谄媚;行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受亵渎玩弄,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高到顶峰。又因“青莲”与“清廉”谐音,自此,荷花以其洁身自好、品行方正、仪态端庄、行为廉洁等文化内涵,在汉语中独具其国俗语义。此外荷花还以它负重与唯美的摇曳,存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照和集体无意识之中。在中国人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时,多用“出水芙蓉”来比喻。清代纳兰性德在《荷清》中,“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笔下的荷花俨然是一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踏着凌波微步的美少女。中国古代画家在致力于文学意境和绘画语境的结合时,对荷花的写意情有独钟,其间霸悍排阖的笔墨,纵意澎湃的激情、疾风骤雨的气势,在纸端烟云中展示出一种韧劲、张力和自由之美,使荷花成为一种勃发生长的“生命力”的象征。最后,洁净、美丽的莲花,还成为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时至今日,新婚洞房的布置,对联和窗花还常有“并蒂莲”、“鱼戏莲”、“荷花鸳鸯”这些元素,来形容夫妻的恩爱。莲花的根是莲藕,藕与“偶”谐音;藕中有千万条细丝,藕虽断,丝还连,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象征物。莲花的果实是“莲子”,“莲”与“连”谐音,“莲子”即“连生贵子”之意。又因“莲子”生长于莲房中,一子一隔,互不干涉,又与我国传统伦理“多子多福”、“兄弟有序”的观念极为吻合,因此被赋予“多子”的意义。由此,荷花具有了男女情爱、婚姻和顺、生殖繁茂等多重象征意义。

国俗语义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