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给予了指引:“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学校语文课程与国家语文课程在性质和功能上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提供了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语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思想的必需。
一.“欧苏颍风”的文化内涵
“欧苏颍风”是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先后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知州之时与颍州结下的情缘及其爱颍、恋颍、思颍而作的有关颍州风土人情的大量诗文所汇聚而成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风景,它仅是丰赡的欧苏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北宋皇祐元年(1049)三月至次年七月,欧阳修自请出知颍州,此后又有短期居颍及长期思颍之经历,最后在熙宁四年六年至次年闰七月,文忠公致仕便特地请归颍州,视颍州如故乡,其间写了一百三四十首与颍州有关的诗词,可谓情真意切。苏轼也是自请出知颍州,他在颍州兴修水利,疏浚西湖,造福于颍州百姓,同时写下了与颍州有牵连的诗词八九十首。欧、苏两位虽不同时,却被同一个颍州所吸引,并都为后人留下数以百计的诗词作品来歌唱颍州,神往颍州,念念不忘颍州。虽然这些诗词多数不属于二位大师的代表作,但这些诗词客观记述了他们在颍州的生活与交游,真实描绘出这里的风土人情,也铭刻着他们在此地的德政,这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将这一乡土文化资源很好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文化的特色与渊源,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科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笔者与同事们结合教学实际,做了些尝试与探索。
二.融入“三种课堂”的途径
“三种课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组原组长张传宗先生的提法,他在《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理论出发进行科学创新的改革》一文中提出语文教学存在着大中小三种课堂:课内学习是小课堂,课外学习和实践是中课堂,校外学习和实践是大课堂〔课程*教材*教法,2013(8).〕。我们本着“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的新课标精神,站在三种课堂的高度,依靠地利、天时、学情,再造本土文化(“欧苏颍风”)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课程,这样既使“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和“历史语文”融为一体,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水平;又引进了现实生活的活水,拓宽了校本教学的领域,可谓一举多得。
1.精心安排“小课堂”,把欧苏诗文、轶事作为课堂本土文化教学的源泉。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应得到传统文化(包括“欧苏颍风”)的熏陶、滋养。
1)在晨读中有意识增加欧苏诗文名句。
朗读背诵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活动,是深入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利用晨读时间,除了让学生朗读背诵规定课文外,还编写了欧苏的诗词文章印发给学生诵读,对欧阳修诗词的《初至颍州西湖》《三桥诗》《西湖戏作示同游者》《雪》《会老堂》《初夏西湖》《颍水》,苏轼的《陪欧阳公宴西湖》《颍州初别子由二首》《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座客》等更是要求耳熟能详。通过诵读,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了解了欧苏的颍州情结及古颍州的风土人情,感受独具魅力颍州遗风,同时也加强了对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的感知,有助于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在阅读教学中适当融入欧苏文化。
(1)必修课。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课文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因而,在学习每一课之前,老师都要认真备课精心安排,找出文中与地域文化联系的点,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中分析《陈情表》《项脊轩志》的思想性时,无疑会讲到忠孝思想、家风亲情等,此时可抓住这一人文景观,联系欧阳修早年的勤学敬亲、三苏的家风学风及知颍爱颍等轶事,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仅体悟到两课动人的情感,也加深了对欧苏其人的深刻认识,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也因家乡地域文化的濡染而日益丰盈!
(2)选修课。高中选修课程制度的设立,为欧苏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开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们先后开发和开设了这样的一些地域传统文化课程:《赏读欧阳修〈采桑子〉十首,重拾颍州西湖记忆》《西湖烟水如我家——欧阳修与颍州西湖》《东坡本是西湖长——苏轼与颍州西湖》《一欧一阜阳,一风一课堂》《高中语文:“苏轼”专题巩固提升》等。其中《高中语文:“苏轼”专题巩固提升》是这样开设的。首先,知子瞻生平。“知人”利于赏诗。要想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诗文,就不得不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更多的理解。做法为每周每班安排1课时播放“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每观看一集,学生就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感想,以“学生小组评”或“教师评”的方式挑选出优秀习作交流展览。其次、赏苏轼诗文。听了康震教授的精彩讲授,“苏轼”已经在同学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接下来,同学们一起品读苏轼的诗文(篇目略),要求每位同学至少挑其中两首,结合苏轼的生平,写赏析文章,以“小组互评”或“教师批阅”的方式挑选出优秀文章展览。最后,做几首苏轼的颍州诗词鉴赏试题,以与高考接轨。
3)在读写训练中融入欧苏文化。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积累素材,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真实表达,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动参与,达到语文素养的养成。如在欧阳修专题学习时,教师先把有关资料发给学生,给他们留一段时间自主研读选读作品,然后让学生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预备时间演讲研读成果,每个同学负责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最后集中时间以欧阳修为对象写一篇文章或一段短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对欧阳修有了相对全面、深入的认识。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原来只知道宋代有位很牛的散文大家叫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初中的时候学过他的一篇美文《醉翁亭记》,至于其它知之甚少。读罢老师发的资料方觉自己孤陋寡闻。实际上,散文家这个身份在欧阳修的生命历程中也只是一个方面,他还是知颍爱颍的颍州长官……另一位同学写道:欧阳修,做学问一丝不苟,做官清廉,具有卓越的识人之明,撑起了宋代的一方天空。还有同学写道:不被流年放逐,他是千古文坛中的一株奇葩;诗书满腹,壮志豪情,他是大宋官场上的一颗明星。欧阳修,这个千载难逢的醉诗翁,每每提及,总是让人心生敬意……余略读史书,方知欧阳修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那个时代颇负盛名。余无言赞他,非不敬也,而恐词不达意,辱没先生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