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5期 ID: 401768

  

一片丹心育桃李 几番辛苦结硕果

◇ 赵明张新成

  鹿城古镇,淮水之滨,钟灵毓秀的皖西北大地上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教苑明珠——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她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7年8月由原阜南四中、二中和实验中学的初中部整合而成。学校虽然年轻,但已经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2010年就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市级先进单位等。走进阜南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只见宽阔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精致典雅的花坛星罗棋布。这里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各种花草争奇斗艳。浓荫掩映下,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巍然耸立。漫步于学校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在这所美丽而宁静的校园里,活跃着一支德才兼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教师队伍——语文教研组。这个团队由40位语文教师组成,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21人,本科学历3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坛新星4人,市级优秀教师6人。短短几年,我校语文组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市级课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正在结题。建校以来,这个团队“60后”“70后”“80后”三个年龄段的老师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在短短几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县领导和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诵读声声传美文,经典字字润人心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精髓就蕴含在经典古诗文之中。要想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无比丰厚的民族文化,背诵是最好的途径。在背诵中能够让学生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陶冶精神情操。
  为此,语文组每周指派一名语文老师,从古诗词中搜集一首经典的诗或词,并对其进行简要的赏析,要求学生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背诵这首古诗词。背诵前先把此诗词连同简析打印出来,每班一份,让语文课代表将诗词抄在黑板上,并作简要地提示,要求在升旗仪式之前背熟。在升旗仪式上,就由原指派的老师对要背的诗词进行简要地解读,让学生在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及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先由老师范背,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轮背,分班背,比赛背……在背诵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劲头十足,积极热情。升旗仪式上,五星红旗在蓝天白云下迎风飘扬,校园里诗词诵读声悠扬飘荡。这样每学期每个学生都能背会近二十首诗词,再加上课本上的十几首古诗词,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背会三十多首古诗词。为了提高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兴趣,我们语文组在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经典诗词诵读比赛,学生都是积极踊跃的参加,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县级、市级举办的诗歌诵读比赛中,我校学生多次多人获一等奖、特等奖。2012年,我校语文教师亓坤、马勇、郭国峰、李冬梅在“安徽省中华经典诵读”文艺晚会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和演唱赢得了省市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背诵和积累,磨炼了意志,陶冶了审美情操,增强了自信心,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诗词鉴赏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改革勇创新,集体备课收成效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地的教学改革异军突起,各具特色。“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了探索适合我们阜南第一初级中学的语文课程改革之路,我们语文组走出去,请进来。全体语文老师在高波校长的带领下,先后南下江苏洋思中学,东去马鞍山市中加双语学校,北上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兄弟学校的教学改革经验,“择其善者而从之”,终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之路。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先把全册书上的课文平均分给每位语文老师,每位老师就是所分课文的主备课人,他要认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写出每课的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要明确指出每课的学习目标;作者、作品、背景;学法指导;字词积累;整体感悟(包括内容、结构、主题、合作探究的问题等)。然后编写出详细的教案草案,再分年级备课组集体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指出教案的优缺点,再由主备课人修改后定稿。最后把定稿的教案编订成册,每人一份,电子教案资源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每位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教案进行修改和订正,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课堂改革,成效显著
  1.课堂教学模式
  阜南第一初级中学语文组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三段渐进式教学模式:
  课堂第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第二阶段:师生互动;第三阶段:学生训练,堂堂清。
  2.课堂教学流程
  (1)教师简评检查学生大预习(课外预习)情况,引入新课,明确教学目标。(2)学生按导学案预习(小预习)教材,解决导学案提出的具体问题,有3分钟的讨论时间。(3)学生分组展示成果,质疑,教师点拨,师生互动。(4)学生训练,堂堂清。
  3.教学相关要求
  (1)教师提前一天指导,要求学生预习第二天新课的内容。(2)教师按备课组分配的任务,提前一周向教导处提交导学案,备课组审查通过,上课通过班班通展示导学案。(3)学生分组:每八人一组,四好四差,有核心,有帮助,结对子帮扶,课桌按常规排法不动。(4)学生成果展示可以是板演,也可以是口答。(5)教师点拨。三不讲:学生没有预习的不讲;学生预习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三讲:讲思路;讲规范;讲科学。(6)学生训练。以同步作业为主,堂堂清,教师全批全改;完成教师用书每一课过关题,课课清,教师全批全改;每一章进行一次综合检测,章章清,教师全批全改。
  我们语文组所推行的课程改革,充分显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学习,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海量阅读拓知识,筹办校报显风采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语文组除了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让学生背诵古诗文外,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海量阅读。要求学生,每周要读一本对学习有益的杂志,比如《读写天地》《读者》《意林》等,每月要读一本名著,寒假读两本名著,暑假读三到四本名著。同时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好读书笔记,精彩的场面、名言警句要摘抄并背诵。老师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
  书的来源除了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借阅外,每班都办了图书之角。学生私人的藏书都放在自己班图书之角的书橱中,由语文课代表统一管理,统一借阅,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
  “胸有诗书气自华”。海量阅读,使学生的眼界、胸怀、志气、修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厚积而薄发,在写作上,学生还愁将来不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吗?
  除了让学生课余阅读杂志、名著外,还要学生读我们自己办的校报——《阜南一初报》。
  党报是党的喉舌,校报是彰显学校特色的阵地。为了办出高水平的校报,学校领导把校报的编辑工作交给了我们语文组来承办,为此我们动员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采集信息,踊跃供稿。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稿件,我们语文组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编辑们对所供的稿件进行整理、筛选、讨论,最后定稿登报。在我们语文组的共同努力、通力合作下,每一期的报纸都办得效果斐然,得到了领导和兄弟学校的高度赞扬。
  送教下乡结对子,互学互帮兄弟情
  我们语文组在搞好教学、教研、教改等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与焦陂镇中学、方集镇中学、三塔中学等几所乡镇中学结对子,定期送教下乡,给这些兄弟学校上示范课,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备课、上课,如何进行教研课改。从2007年至今,语文组的葛继红老师、郭国峰老师、亓坤老师、赵明老师等,先后到这些兄弟学校上示范课,赢得了当地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同行好评。同时兄弟学校的老师随时随地来我校听课学习。在我们语文组的大力帮助下,这些兄弟学校的课改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验处处传,友情时时新”。送教下乡既帮助他们提高了教学成绩,又增进了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友谊。
  赵明,张新成,安徽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责任编校:王玲

一片丹心育桃李 几番辛苦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