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5期 ID: 401647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 苏渊源

  最近,我先后在不同学校听了两位老师讲授冰心的散文《霞》,事后我感慨良多。我一直在思考,在实施新课改的情况下,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要彻底脱胎换骨?“新”是否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教学中有价值的东西?新的形式是否要与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渐行渐远?新课改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是否要淡化?
  我们认为在赞成实施新课改的同时。一定不可忽视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这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性和目的性的核心所在。
  一、创新尚可,但不可为求新而“新”,要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学以致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和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鼓励学生质疑求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激励学生求异探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目标含义。但为“创新”而“新”,以致在“新”的玄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忘记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确有舍本逐末之嫌。新课改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逐步形成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过程,是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动态生成教学追求真实自然,课堂再现的应该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语文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你想真正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深思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另一方面更要熟虑怎样聚焦课堂,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情感体验等要素,合理使用恰切的教法,这样,也只有这样学生能力的形成才能落到实处。我认为,创新是必须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怎样让创新为形成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形成服务。那种只为创新而创新,只能是缘木求鱼,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伤害的。
  二、探究尚好,但恰当的以知识点为“引线”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才是开展课堂讨论的有效手段。
  要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会使课堂生命力窒息,还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探究精神。但如何恰切地引导学生探究是课堂讨论的关键。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发思维的第一步,它能使学习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求自得,探索感悟。但是人们往往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中忽视了以知识点为“引线”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以致枝蔓不羁,甚至海阔天空,最终使得知识教学的收效甚微。正因为问题的科学设计是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基础,所以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和基本原则,但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恰切地融入一点生活味,点缀一点艺术味,充实一点人文味,才能使以知识点为“引线”的问题情境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预想的效果。
  三、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必须关注两种“倾向”,协调四对“矛盾”,才能在真挚有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万改不离其宗,新课改的目的也不排斥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的实效性和目的性,关键还要正确领会新课改的实质,关注两种“倾向”,避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把握新课改的策略,必须协调“四对”矛盾,真正在知识、能力、情感方面最优化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一)必须关注两种“倾向”
  1、“强调小组讨论”,忽视课堂教学效益的倾向。
  课堂小组讨论时,一般情况下与同学展开对话争辩的学生,往往是少数性格外向的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当,小组讨论就会被少数学生占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以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保质保量完成小组讨论的任务,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新课改下的课堂讨论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把握小组讨论话题和难易度,话题与文本相关知识点的结合,讨论的切入点,以及小组讨论活动的适时“放”与“收”。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倾向。
  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则起引导和掌控节奏的作用。新课改的实施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并不是弱化教师的讲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效益。课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一旦这种作用被弱化,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乃至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只有教师合理控制和重新组合教材的容量和难易度,研究学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把握课堂气氛向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他们内在的一种需求和渴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必须协调的“四对”矛盾
  (1)互动的“真”与“假”。
  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和在“真”动中获得教学的最大效益。“动”不只是行动,更是“神”动。许多课堂问与答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笑声不断,掌声连连,气氛非常热烈。表面上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而实际上,互动基本上是单向的,教师直白提问简单知识,学生依书读答,缺少一定的认知深度性和思维延展性;一些合作讨论的话题就是让学生分小组一起找几个定性的结论,或者由老师设定几个问题交由学生讨论,没有来自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有些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有些论题“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讨论,实为浪费时间;一些表演蕴涵的道理过于浅显,为表演而表演,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这种教学互动不是“真”动,而是典型的“假”动。
  真正的互动不仅是师生互动,也包括生生互动、生问师答和生问生答。真正互动的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共同创设的教学情景中共同讨论,在共同体验的基础上感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融,知识上的融会,能力上的贯通,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目的性。
  (2)探究的“深”与“浅”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探究学习一般分为知识探究、问题探究和活动探究。其实,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有探究价值的应该是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和问题,并通过探究明理寻的,最终形成能力。
  设计探究活动,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从情景活动中体验或感悟道理。然而有的探究,看起来层出不穷,接二连三,活动接着活动,实际上学生总是跟在教师后面,思维既无深度,也无广度。有的为了赶时间,没有真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