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融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学科。新课程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科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拓展,是对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能够体现出对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训练。如何让语文作业的价值取向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又能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呢?为此,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作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扎实、活泼、生动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通过教师对作业的评价,能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作业要做到激发学生兴趣,指的是该类型作业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从而自觉提高语文作业完成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最终使学生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学的良性循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作业的设计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做”的精神,让学生能积极的投身于所布置的作业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学习的质量。而那种机械的、公式化的作业形式,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导致消极应付的现象。
二、作业要符合教学目的
作业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承的,语文作业的布置,不可过于主观、随意、盲目,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整体目标当然以新课程为准绳:作业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其中,作业要检查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要提高侧重于过程与方法,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重在培养过程;要体现能力的发展,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整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与实践。具体目标可分一学期、一阶段、一课,作业布置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达到的。”而我国先人也曾说“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要把重点转移到指导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老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备课,根据所教内容精选习题,从而使教学目标与练习保持一致,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三、作业形式要灵活多样,检查落实要到位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作业布置不能沿袭旧有的现成的内容,应改变作业布置观念。字词句篇积累是重头,读背抄唱主角,每周练笔不能少,考前题型反复操练……读背抄老面孔唱主角,缺乏创新,形式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易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枯燥的心理。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业的内容、形式应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随笔或周记中,有不少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形式表示出了大体一致的看法——单调。的确,就我个人而言,我布置的语文作业(包括课外作业、家庭作业),不外乎完成《语文作业本》《课堂作业》、课文重点字词熟记,课文重点段落背诵,课外精彩段落背诵,偶尔找点课外报纸、资料中的内容……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养成一种程式化对待模式,而且必将消磨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总体的语文水平于不止不觉中不断下降。认识的不足和指导思想的老化,势必导致作业内容的单调。再看完成作业的方式:从形式上看太多借助纸笔完成。以书面的形式来呈现;从时间上看,分为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但都有共同特点:限时完成;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多要求个人独立完成。内容的单调,方式的单一,定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以及利用其他手段完成任务的习惯。
于是,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我开始注重语文作业的设计。在过去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即把作业分为基础A、阅读B、写作c三种类型。A类作业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抄词、练字、背诵,加上此类作业学生大多不够自觉,预习作业等强制性地要求他们做在本子上交老师批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B类作业主要完成课外阅读及摘抄任务,一周须阅读并摘抄2次以上,同时写下简单的评析文字,掌握阅读规律。以读促写。c类作业则以写促读,规定每周至少练笔3次以上,长短不限,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随时记录的习惯。作业布置好后,检查落实具体操作如下:
1、预习作业的设计
要明确而严肃,让学生有压力感和成就感,重视完成与检查。语文教学中,学生充分的预习是促成教学的一个前提,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有效预习。预习主要是口头上的朗读:读通、读顺、读懂大意;笔头上的解释词语意思及划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我在布置作业前,常会板书自己确定的“预习四步曲”,即:(1)标标小节;(2)边读课文边认生字;(3)边读课文边查字典; (4)又通又顺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的预习有量上的感觉,否则老师简单的一句“把新课预习好”,更多的学生不明白“预习好”是怎样的一种程度,尤其对低年级而言就更有必要让口头的布置明确而到位。如果预习作业是作为家庭作业的话。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家长配合。另外,每次有预习新课的任务,我总是有意识地减少笔头作业,甚至没有,同时要抽查部分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查促预习。让学生意识到预习作业的重要性。学生养成了一个预习的良好习惯,对课内、课外阅读大有裨益。
有些课文的预习,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像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威尼斯商人》 《中国古代神话三则》
《社戏》等,可让学生们从表演的角度预习,自动组合,分配角色。争取“公演”。在课堂上,经过学生们的自导自演,原文已被解剖地淋漓尽致,有时候,教师如再循规蹈矩地一一分析,真有多此一举的感觉。当然。如能在一些学生较有争议的地方作一下点拨,那也是极有必要的。
2、背诵作业的设计
设计背诵要有计划性,提前布置,张弛有度,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完成的轻松和愉悦。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积累的学科,而背诵是积累中最为常用的方式。基于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背诵是必须的,但学生的背诵能力却是不尽相同的,能“明天务必背出课文”的人少之又少,总会有一串“尾巴”拖着,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打乱教学计划。特别是学困生,认为一篇课文太长,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名篇,反正是背不了,索性就不背了,这不仅消耗了老师的精力,还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为此,我喜欢这样布置学生去背诵。首先,每周一以书面形式布置这周需要背诵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根据学情、学校周安排和教学计划灵活处理,如可分为必背与选择性背诵;然后进行分组、分时间进行检查或抽查,感觉自己有能力、有毅力能在明天就把课文全部背诵的同学,明天就全部背诵过关;后天能背完的就后天过关,也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之后,按照优中差的顺序将学生进行分组,确定背诵时间;最后利用星期五的时间进行全班听写与反馈。所以。每个星期背诵拖下来的同学很少,而且都积极争取在最先时间里完成,实在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指导他们逐节背诵,虽花的时间多了点,但相信也一定能背出,这就需要老师鼓励的力量了,所以,即使是最后背出的学生依然可以感受到完成的愉悦。
3、讲述作业的设计
要富有趣味,让学生感觉新鲜,愿意去尝试一下。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文言文是三篇故事性的文章:《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能复述故事,力求讲得形象、生动。当然,不可能人人都有讲给我听的时间和机会,于是我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个表格。
让学生回家讲述给家人听。让家人做评委,听后给予评价意见及等级,并请评委签上名,既发挥了监督作用,又有一定的指导性,况且我以这种方式布置作业,学生就不会轻视这份看似随意的口头作业了。根据第二天上交的作业本,至少可以反映学生回家这样去做了,至于完成的程度如何。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几次讲述的体验,这才是我布置此次作业的真正目的。
总之,作业布置不应该是单调枯燥的文本,而应集充满乐趣、富有情趣、丰富多彩于一体,应该体现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创造性、科学性,让学生乐于去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