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2期 ID: 376932

  

提升写作水平的另一种途径

◇ 沈丽英

  说起写作指导,语文教师都会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培养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亲近自然,了解生活和社会,从实践和体验中积累写作素材。第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从书本上积累优美的词句,学会遣词造句,练就语言功底。第三,指导写作技法,创设写作平台,给学生多思多练的机会。应该说,以上三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至关重要。殊不知,还有一个方面同样不可忽视,那就是写作训练的后续工作——批、评、改三步。
  事实上,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最多。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有些教师为赶进度,常常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习作,对写作的后续工作更是草草了事。当学生完成一篇大作文后,常常是争分夺秒埋头苦批几天,然后腾出一点课堂时间作简单的讲评。如此做法,写作的“量”是完成了,可写作的“质”有没有得到提升呢?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学生拿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往最关心的是分数,能够仔细阅读评语并作认真修改的,实在是微乎其微。教师的辛苦批阅收效甚微,这又何苦呢?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首先得算算,四五十本作文本全都‘精批细改’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把作文本发还学生就完事了吗?假如学生不完全理解你的用意,岂不就是白费?那就还得给四五十个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改,这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教师办得到吗?即使办得到,可是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那么,究竟该如何完成作文训练的后续工作呢?
  笔者认为,对写作的后续工作同样要舍得花时间,舍得让学生磨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果说写作的过程只是学生展示自我认识和语言表达的过程,那么写作后科学地批、评、改,则是活跃思维、开拓思路、牢固掌握写作技巧的过程,只要我们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并乐此不疲,锲而不舍,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定会提高的。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批阅,也为了方便以后的装订、展览等,作文纸可设计成16开方格纸,还可以留一部分空白,让学生自己修饰版面,作一些美化。
  大作文一般可以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指导写作大概用15分钟,余下半小时就给学生写作,若课堂上没完成,课后也用不了多长时间了,这样可以保证第二课时完成批阅和讲评任务。第三课时则重点修改作文,力求在原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改进。后续工作具体如下:
  一、形式多样批作文,掌握尺度
  叶圣陶先生在《批改两篇文章》中指出:“所谓批,无非向学生谈几句提示性的话,引导他们去思想,该怎么想才对,该怎么写才好。”当然,现代意义的批作文范围就更广了。首先,批阅者不只是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最好能教会学生批作文。其次,批阅的面更广。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一些符号指出词、句、段、标点恰当与否,评判全文的立意、构思好不好,开头、结尾怎么样,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等等,并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写好旁批和总批。具体操作时,教师应先做以下指导:
  1.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带着鲜明的尺度去阅读、对照、衡量。通常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新课标和历年中考评分标准确定如下评判标准:
  (1)审题是否准确,行文是否符合题意。(10分)
  (2)行文是否符合文体要求和文体本身的特征。(5分)
  (3)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5+6分)
  (4)立意是否新颖(或是否深刻)。写记叙文,内容是否具体;写说明文,能否做到明白清楚;写议论文,是否有理有据。(5+20分)
  (5)思想是否健康,感情是否真挚。(3+3分)
  (6)层次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3+3+5分)
  (7)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得当。(3+3+3+2分)
  (8)字词书写是否规范,词语运用是否恰当。(3+5分)
  (9)语言是否通顺,表达是否精练简洁、生动形象、富有文彩。(5+5分)
  (10)标点是否正确,文面是否整洁。(3+3分)
  对照以上内容,然后再根据本次写作的要求有所侧重,如果你想重点训练写人的记叙文,那么第四条的评价标准可以改为:“立意是否新颖(或是否深刻),能否合理地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或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
  2.批作文需要让学生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性原则:启发思考,只批不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指出谬误之点,巧譬善导,使之领会……意在启发,而非限制。”启发思考,是为了促进学生再次体验写作,再次形成认识。对好的作文要启发学生明白为何写得好,对写得不当之处更要启发其明白不当的原因。
  (2)鼓励性原则:尊重对方,语意委婉。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叶圣陶先生也说:“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学生本来就在学写作文,我们应尊重对方,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用赞赏的语言点评;对不妥之处,尽量用委婉的语言,用商量的口气提出一些建议,给他们写作的信心。
  (3)一分为二的原则。
  批语不能把话说死,对一篇文章要一分为二,要从多角度挖掘优点;也可以对学生前后联系,作纵向比较,寻找其进步之处。也就是说,批语要目中有“文”,目中有“人”。
  如果是首次指导学生批作文,教师最好先讲清楚批作文的标准和原则,并进行示范性的批阅,可以印发两篇(好的和差的)作文,先让学生看熟,然后对照写作的具体要求,根据评分标准,逐条酌情给分,并说明理由,同时写下旁批和总批。在大部分学生掌握批阅方法以后,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互批和自批,有时可以先互批再自批,有时可以先自批再互批,有时可以全班同学或一个小组同学一起批同一篇文章……形式多样,更容易激发学生批阅作文的兴趣。学生批阅的时候,教师是否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呢?当然不可以,因为学生的欣赏、评判能力有高低,这时候,教师需要对发现问题及时指点,帮助批阅有困难的学生。学生人人批阅,充当老师的角色,在体验中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辨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不过,学生最信赖的还是老师,所以在学生批阅完后,教师还需批阅,了解情况。每次都精批部分作文(尽量一个月内批到每一位学生的作文),其余略批,或结合学生的批语写一两句评语,但必须给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打分。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可以给学生最信得过的评价。如此做法,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知道自己本次作文的情况,以利于第三堂课的修改。
  二、畅所欲言评作文,取长补短
  如果说批阅作文是对本次作文从要求到写作内容、技巧的再认识过程,侧重于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讲评作文则是一个侧重于用口头语言表达、外显心灵的交流过程。前者是个体活动,后者是集体活动。前者为后者作了充分的准备,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思想碰撞,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这里的集体活动,可以是一个小组的活动,也可以是全班的活动。每次讲评,最好都安排小组和全班交流,因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保证每一个人都有“说 ”和“听”的锻炼机会。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快乐的三人世界》中的片段及学生的讲评:

提升写作水平的另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