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第9期 ID: 361831

[ 陈海亮 文选 ]   

波澜壮阔 入木三分

◇ 陈海亮

  《陈涉世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执教数次,始终感受不到“太史公”笔法的妙处。近日静心夜读,透过这五六百字,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一、有物有序的事件叙述
  “有物”,就是生动翔实。先看文章第一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一段的开头,是从籍贯、身世、志向等方面来介绍陈胜。这也是标准的史传笔法。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不太像历史事实,因为没有时间、地点,也没有实证,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故事,乃至于是一种“演义”。特别是陈涉的“怅恨”“太息”和佣者的“笑”,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开篇如此之“戏说”无形中抬高了陈胜的个人地位,显示出其卓尔不群的个性品质,一个有宏伟志向的少年陈胜跃然纸上。
  接着作者写道: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这是一段有序而又朴实的记述,“二世元年”,说明是刚刚改元换帝,这些人就被征发戍边,而“七月”的季节又与大雨失期有着某种关联。此处被征发的都是“闾左”的贫民,可见当时社会贫富矛盾已然剧烈,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屯长”的头衔中,看出了陈胜的声望与能力,为下文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失期,法皆斩”的那个“皆”字,不论是否天灾、人祸,都要草菅人命,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在这有序而平实的记叙中,我们已然看到当时秦朝的法律很严酷,百姓的生活很无奈,我们也看到了偶然事件中蕴含的历史必然。
  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
  (一)正写一笔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这是文章中人物语言最长的一段,也是陈胜有关“当前的形势和我们的对策”的分析报告。该内容的核心就是“天下苦秦久矣”,这说明陈胜先前自许为“鸿鹄”,是有其大志也有其准备的;在提出具体对策的时候,他认为可以“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也是陈胜的高明之处。佣耕出身之陈涉,要想成为号令部属之领袖,必须要借助“名人”的效应。对于秦地及较早归顺的北方百姓而言,扶苏是最好的理由,而对于亡秦必楚的楚地而言,没有比项燕更有号召力的了,尽管这两个人在一起,是不合逻辑的。农民起义,要的只是各自需要的精神寄托,相信陈胜看中的也是这一点。
  浓墨重彩的一笔,霎那间把陈涉推到了矛盾冲突的尖端,展现了其智慧、果敢的一面。
  (二)侧写一笔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以为然”一词,直接奠定了陈胜的领导地位,“乃”表明了事情的紧迫性与行动的果断。“卜者知其指意”,说明大家心照不宣,对于当前的形势有着大致相同的判断,举事起义这件事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足下卜之鬼乎”是卜者给出的有效的策划方案。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用清淡的笔墨点染一笔,“念鬼”的主意明显是陈胜出的,但作者不点明,只用“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以及让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来侧面衬托其智慧,至于效果,我们从“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中可以看到。轻轻一笔确定了陈胜与吴广的关系,陈胜用智,吴广出力,领袖地位一目了然。
  (三)暗写一笔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初读这几句,我们不禁被吴广的机智、勇敢所折服,可是细细研读,陈胜的形象又悄然浮现于眼前。试想,如此“苦肉计”吴广能否定出?背后肯定还是陈胜的智慧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一天夜里,陈胜找了吴广,告诉他,只要杀了将尉,大事可举,然而杀尉,必须用智。于是出现了上述一幕,“将尉醉”,酒能乱情,也能壮胆,在酒力下,“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在酒力下,“尉果笞广”,一个“故”字,一个“果”字,陈胜之智慧全出。结果两尉并杀,既达到了杀尉的结果,又收拢了人心,可谓一石二鸟,同时这也为下文的“为坛而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波澜壮阔的铺排渲染
  (一)慷慨豪壮的盟誓
  我们先听听陈胜的起义前动员:“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失期当斩”已经表明了事件的结果,“借第令”三字叠用,表明生乎其微,即使幸运活下来,“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可见活命的概率几乎为零,接着陈胜因势利导“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最后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王候将相宁有种乎!”这番言语环环相扣,理直气壮,瞬间就燃起了众人的反抗之火,从徒属皆“敬受命”可以看出大家的心悦诚服,于是“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二)势如破竹的进攻
  在“为坛而盟”后,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先攻大泽乡,接着出现了一系列地名,蕲、铚、酂、苦、柘、谯,我们在这铺排的地名中仿佛看到了起义部队势如破竹的进攻势头,呐喊声、厮杀声席卷了大西北。“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一边进攻一边扩军,到了陈县,我们又可以看到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六七百辆战车如蚁排衙,数万士兵紧随其后,秋风里,士气如虹。我们仿佛看到秦王朝就如秋风中的一片落叶,在农民起义的卷席下孤独飘落,以至于陈守令听到义军攻城“皆不在”,如鸟兽散。
  (三)如火如荼的起义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话其实给起义做了很好的总结,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苦秦久矣”,一旦星星之火开始燃起,在“苦秦”的背景下立刻呈燎原的势态,“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此燃遍了秦地。“当此时,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文笔告诉当权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作者单位:温岭市泽国三中)

波澜壮阔 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