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第10期 ID: 361417

[ 蔡蓓蓓 文选 ]   

抓住小细节 成就“大”课堂

◇ 蔡蓓蓓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也习惯于在“台下”用功,往往在备课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案力求尽善尽美,问题力求设计详细齐备,答案力求全面到位。在教学过程中,也尽可能按照预先写就的教案演绎下去,其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课堂细节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本文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小细节,成就“大”课堂。
  一、察神色,相机定重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神色,看学生对教学内容,是感觉比较容易而显出轻松的神态,还是因为比较困难而显出吃力的神情;是因为比较感兴趣而显得非常入神的样子,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样子等等。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不同神色的观察,一方面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基于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考虑。作为教师就是需要抓住这样的神色细节,合理调整自己教学的重点,使之更能聚焦学生目光。
  如执教《故乡》一文时,当讲到文中闰土的变化,其本质表现的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这时我发现不少学生的眉头是皱着的,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是不懂的,或者说不明白这与闰土的变化有何关联。于是我果断停止了对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带领学生再次来看闰土的变化:当两人同为无知小孩时,是朋友,那时的闰土介绍起自己的家乡,是那样的自信,语言里面透着一种我知道、我都会、我干过的质朴气势;而几十年后,面对多年未见的老友,闰土也很激动,但最终一种无形的力量,迫使他只能畏畏缩缩地叫了声“老爷”。包含何等的悲怆。而这无形的力量就体现在“老爷”二字上。不少学生这时明白了,“老爷”二字不仅仅是称呼,更是身份,相对的是仆人、奴才。少年闰土并无太明显的等级意识,因此能够自信;而成年后的闰土,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慢慢变成了精神上乃至身份上的奴才。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内涵。也正是通过观察学生神色,临机改变了教学的重点,才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读懂了文本。
  二、辨反应,科学判学情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如何,最能体现学情。通过辨识学生的反应来科学判断学情,以此来确定教学内容是否深浅适宜,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反应的细节加以判断。如果对学生这些课堂中明显的反应置之不理、无动于衷,要么学生想听的听不到,不需要再听的讲不停,会很大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低效和无趣。因此,作为教师就需要抓住这样的反应细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使之更能适应学生需要。
  比如,执教《孔乙己》一文时,发现不少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并无多大的同情,对其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无人可聊只能教小孩子写字、好吃懒做只能偷书等情节,感觉更多是可笑、可气。特别是当我说孔乙己死去了,丁举人就是真正的凶手,或者说是执行者,我发现不少学生并不赞同。有学生因此说,孔乙己不一定死了,另外就算死了,也是自己不工作饿死的,怪不到谁。从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应该是对小说的内涵意蕴还没有完全掌握,基于对这一学情的判断,于是我决定和学生深入探讨孔乙己的死因。对于丁举人将孔乙己打残废,不少学生并无异议。于是我给大家假设了这样的几种情况:一、偷书是不是就是打断腿的罪?二、如果丁举人不打断孔乙己的腿,孔乙己会不会饿死?三、以丁举人在镇上的威势,触犯了他,还有谁会请孔乙己去帮佣写字?结果很显然都是否定的。不过是偷几本书,丁举人就打断孔乙己的腿,致使这个除了抄抄书并无任何技艺的人除了饿死,还能有什么办法?他虽然没有直接杀了孔乙己,但却是杀死孔乙己的凶手。正是通过辨别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深入解读,学生才同情起孔乙己来,对丁举人之流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 听动静,巧妙引互动
  有教师发现,初中生是最适合互动教学的,小学生喜欢主动回答教师的问题,但是思维不周密,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或者人云亦云,是一种力求获得认可的表现欲;高中生思维能力提升了,但是由于青春期害羞等微妙心理,反而是最不愿意参加互动的学生群体。初中生介于两者之间,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在抛出问题的瞬间,快速检索学生之间的动静,并抓住少数学生在人群中的说法或观点,以此切入进去,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互动。
  比如,执教《范进中举》,当讲到胡屠户一巴掌打向发疯的范进,为其治病结果手“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学生感觉很好笑,于是底下开始发出了嗡嗡的说话声,我听到有一个学生说,难得范进的脸皮这么厚,有神力加持?于是,我就此设计了一个互动,我这样说道:“屠户是杀猪的,杀猪的手劲都很大,但是胡屠户平日教训惯了的女婿范进,今日就像刚才底下一位同学说的,脸皮厚得如同神力加持了一般,将其手掌都‘弹’弯了,翻不过来。大家想一想,究竟中举后的范进脸皮上加持了什么,让大力气的胡屠户都吃不消?”学生听到这里,已经笑成一团,特别是刚说话的学生,没料到老师听到了还将之作为讨论话题,更是积极主动讨论起来,结果,不长时间,大家都认为不是范进脸上加持了什么,而是科举考试的成功让范进在胡屠户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夸张的讽刺就是为了说明科举对读书人的戕害。由于这个互动很适时,也就非常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当然,关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细节,不是反对语文教师在课下尽心尽力备课,任何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辛苦的课下用功基础之上,我们反对的是,作为教师不应该甘于作为一名按剧本演戏的演员,而是要善于因时因势而变,就课堂教学中微妙的细节和情况,作出更加妥当的选择,顺势而为,使教学更加符合学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更有效率和针对性,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作者单位: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

抓住小细节 成就“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