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又是一种字字珠玑、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她形散神聚,总以作者浓挚的情感去铺叙事件,勾画人物,彩绘景物,渲染气氛,创造意境;她重在作者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抒发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她充满诗情画意,蕴藉着情趣、理趣,给人以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因此,深入探讨散文教学,研究散文的教学方法,如何将散文中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美的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文脉、训练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综合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2013年12月6日至9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急语文教师之所急,想语文教师之所想,将“散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和如何教”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在山东莱芜作专题研讨,引起全国语文教师的共鸣。笔者也受益匪浅,并就此文谈谈自己在散文教学中的粗浅见解,以求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让导入牵动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文本,学好文本。
在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时,我曾这样设计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使学生陶醉,使学生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学生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学生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此时我解说道:“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感性铺垫。
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是因为有了父母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昏花,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作者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
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小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意义和韵味。
在教学中,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统摄全文的内容,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青春语文的首倡者,王君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感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散文——惨淡家境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糊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小眯着眼,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这下我发现了,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逛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为我买到我心仪已久的书,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课堂上,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